刘备自称汉中王,孙权受封吴王,两者封王的原因及手段有何不同?

一、刘备自称汉中王

刘备称王的时间比孙权早,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到了秋天,刘备自称汉中王,根据蜀汉群臣的《汉中王劝进表》来看,刘备自称汉中王的原因如下:

1、曹操准备祸乱天下。

蜀汉众臣认为:曹操准备窃取汉室天下,毒杀了皇后与太子,祸害百姓,使皇帝陛下(汉献帝)困居在穷困的县城(许都),汉朝天下随时会被篡夺。

2、刘备爵位不高,不足以扫平曹操。

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国家重臣,志在兴复汉室、为国献身,但他的爵位不高,没有赐给九锡,不能以此镇守江山社稷。

刘备

蜀汉众臣还举了个例子,就是东汉统一之前,河西五郡脱离更始政权,共同推举窦融为大元帅,投靠了光武帝刘秀,然后刘秀联合河西五郡共同打败了隗嚣的例子。

蜀汉众臣认为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比当时割据陇西与蜀地的情况严重得多,所以我们(蜀汉众臣)根据汉初诸侯王的先例,封刘备为汉中王,并授予刘备大司马之官职,统帅六军,联合同盟,誓言消失叛贼。

可以这么说,刘备称汉中王的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挟制了皇帝,企图篡权夺位。其他的原因都是为刘备称汉中王找借口的。

刘备即位汉中王

刘邦当年建立西汉王朝时,虽然订下了“非刘氏不能称王”的白马盟誓,但并非刘氏就一定能称王,刘氏能不能称王,那也得皇帝批准,但是皇帝却被曹操扣押在手中,肯定是不会封刘备为王的,于是刘备就来了个自封。

曹操已经在216年被封为魏王了,比刘备称汉中王早了3年,曹操成为刘邦白马盟誓之后的第一个异姓王,所以曹操的野心无法否认,刘备抓住这一点讨伐曹操,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但是,刘备自称汉中王的行为,与曹操无异,而且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在这一点,刘备不如刘邦和朱元璋,朱元璋都知道“广积粮、缓称王”,但刘备不知道。

曹操是魏王

刘备称王的行为,让孙权产生了震憾,孙权看到刘备的野心,又看到了襄樊之战中关羽威震华夏,更加让孙权下定决心偷袭荆州,这其中也有刘备称汉中王的原因在内。

从刘备自己来说,他称汉中王的行为是迫不得已,这一年刘备已经59岁了,古人能活到60岁已经算高寿了,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如果不称王,就不能称帝,不能帝,就不能实现自己毕生的心愿,只能暴露自己的野心,也要称汉中王了。

刘备称汉中王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就是想模仿当年刘邦称汉王而统一天下的政治行为,汉中王与汉王一字之差,刘备不想太明显,于是加了一个字。

二、孙权被封为吴王

襄樊之战后,孙权夺取刘备的荆州三郡,彻底将刘备势力赶出了荆州,为了防止来自刘备的报复行为,孙权投靠了曹操,没多久,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位为魏王,七个月后,曹丕称帝,建立了魏朝。

孙权的吴王是曹丕封的

曹丕称帝后,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都督荆州、扬州、交州三州军事,其实曹丕所谓的封赏不过是个程序而已,孙权已经实际占领了荆州、扬州、交州三州,曹丕封不封,都是事实存在的,或者说曹丕默认了孙权对三州的占领地位。

没过多久,刘备称帝,接着发动了夷陵之战,一年后,刘备战败,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狼狈逃回到白帝城永安宫,一病不起,直到去世。

孙权被曹丕封吴王的时间比刘备自称汉中王晚了一年多,两人也有本质区别:刘备是自己封自己,孙权却是曹丕这个皇帝封的,刘备的汉中王是汉朝的诸侯王,孙权的吴王是魏朝的诸侯王

两人也有相同点,就是他们各自受封王爵的实力,都是自己打出来的,是先有实力,后有爵位的,两人都是实力派的诸侯王。

魏蜀吴三国势力范围分布

但原因各不相同,孙权受封吴王有几个原因:

1、曹丕为了拉拢孙权。

曹丕称帝一个月后就封孙权为吴王,曹丕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真正地统一天下,也就是打败孙权与刘备,三家归一,如果能做到,这样的政绩就超过了他的父亲曹操。

曹丕急着封孙权为吴王,是为了拉拢孙权,曹丕毕竟是新君即位,是需要得到各方的承认,只要孙权依然归附自己,并在魏朝之下当个地方官,至少在名义就是统一的,这也算是曹丕的政绩。

要知道曹丕建立的是魏朝,而刘备所兴复的是汉朝,两者是政治死敌,曹丕很明白,对于刘备,只能靠战争,战争之外,刘备是不可能归附的,对于孙权,却可以靠政治手段,封孙权一些虚名的官职和爵位,只要孙权在政治上归属魏朝,对曹丕来说就是政治胜利。

曹丕称帝

2、孙权需要曹丕

孙权偷袭荆州后,面临来自刘备的报复,事实上,孙权早就想到了刘备会报复,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孙权向曹魏称臣的行为就是为了对付刘备,这倒不是孙权怕刘备,而是因为孙权不能两线作战,国家的战略必须以稳妥为见。

孙权向曹魏称臣,并且向曹魏得到了不会进攻自己的保证,这是孙权想要的。如果孙权不向曹魏称臣的话,一旦刘备攻打孙权,曹魏在北方再大举南下攻打孙权,孙权就会面临严重的战略危机,就算孙权能挡住刘备,也无法挡得住曹魏。

孙权在政治上确实非常成熟,战略上一气呵成,从暗中与曹操勾结、偷袭荆州、向曹魏称臣、夷陵之战打败刘备等一系列事件来看,孙权度过了来自刘备的危机,然后孙权就开始对曹丕不再尊敬了。

刘备称帝

曹丕让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起初一直拖,等到打败刘备后,孙权直接拒绝了,曹丕这才明白自己被孙权给耍了,但为时已晚,孙权已经打败刘备了,没有外顾之忧了,即使曹丕三次南征孙权,依然被孙权挡住无法成功。

孙权根本就不在乎曹丕所封的吴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他欣然接受,就算曹丕不封他为吴王,孙权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政权的生死存亡和战略利益,吴王这种虚名只个手段而已。

三、刘备的汉中王与孙权的吴王

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己主动封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来封王,孙权的吴王是被动封的,有没有这个吴王,孙权都不在乎,孙权的真正目的和刘备一样,都是称帝,这个吴王也只是个过渡。

曹操、刘备、孙权

曹丕与刘备都称帝后,孙权面临尴尬,他是大魏政权之下的吴王,孙权接下来在政治上应该如何做?中国历史到了这里变成了一个难题,自秦始皇称帝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两个皇帝并死于天下的情况,当然短暂的乱世不算。

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孙权面临选择,如何才能称帝的选择,想称帝就要先称王,曹丕已经封了孙权吴王了,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孙权来说,优点是自己称王后就能称帝了,缺点是吴王可是魏朝的王,孙权如果要独立称帝,就得找借口。

一直等到公元229年,孙权才称帝,一方面在军事上解除了曹魏与蜀汉的威胁,另一方面孙权在政治上也做好了准备,孙权最后的做法是:绝口不提汉朝,然后又把魏朝给骂了一顿,曹操与曹丕一块被骂,然后孙权认为只有汉与吴才能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

孙权直到229年才称帝

也就是说,孙权承认了蜀汉政权,不承认曹魏政权,然后孙权又建立了东吴政权,并换取了蜀汉的承认。由此可见,三国之中,孙权称帝是最没有法理的,只能含糊其辞了,至于封王,也就是称帝前的一个流程罢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