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季度,700张罚单,银行能否收敛

一个季度,700张罚单,银行能否收敛


今年以来,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几十家银行再被银保监会和各地银保监局开罚单。仅二季度,银保监会就开出了9张罚单, 地方银保监局及银保分局更开出了680余张罚单。其中平安银行北京分行被处以的777.22万元罚单,涉及金额最大。

虽然这种消息已经屡见不鲜,几乎不要多长时间,就有银行被罚的消息发布,而且,从处罚的单位数和金额数来看,力度都很大。但是,从趋势来看,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银行违规行为仍呈上升趋势。

我们注意到,监管机构在对银行违规行为的处罚方面,已经注意把握原则和掌握重点,对属于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般不予以处罚,而是对违规发放贷款、不注重事中事后跟踪检查和监管、借创新之名搞违规活动加大处罚力度,作为监管重点。但是,仍然可以发现,银行的违规行为实在太多,经营行为很不规范,不仅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和政策规定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而且违规留下的风险隐患也比较严重,容易引发区域性风险。

实际上,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在经营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和金融制度执行,就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遗憾的是,有些金融机构,总是喜欢打擦边球、走钢丝,在法律与自由之间选择自由,随意发放贷款,随心开辟业务,而置制度法律于不顾,出现很多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导致监管机构不得不开出罚单,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一个季度,就开出了700张罚单,这不能算少了。更何况,这并不是全面检查,而是抽查。要是全面检查,到底需要开出多少罚单,实在难以想象。要是把处罚的范围再扩大一些,又将增加多少罚单,也难以想象。

实际上,目前监管机构对银行开具的罚单,都是太刚性的问题,是银行的经营行为实在太偏、太不符合要求了。特别是信贷资金发放,完全违背了监管工作要求,如给房地产市场随意投放资金、将资金转到股市等。一般性的问题,违规边缘的问题,监管机构还没有在处罚上做得很严厉。假如监管机构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去执行,应当接受处罚的银行,可能就是大范围了。这其中,定向降准、降息政策推出后,银行是否按照要求执行了,中小微企业是否真正受到定向政策的支持了,估计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执行好了。

这也意味着,目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处罚,更多的还是刚性问题,是实在回避不了的问题。诸如定向政策执行不好的问题,只要不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一般情况下,监管机构还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会给银行开罚单的。恰恰是,这才是目前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方面。因为,政策执行不力,是当前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难题之一。如果政策执行不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前,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就难以走出困境,就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银行频频出现的违规问题,在为监管机构加大处罚力度、规范银行行为点赞的同时,更希望金融监管机构能够监管前移,工作下沉,要把单纯检查银行刚性违规逐步转向或扩大到执行政策层面,检查银行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效率与行动力。如果不能严格按照政策来执行,不仅政策的作用效率会打折,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而且会使银行的风险隐患更多,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也越来越不合理,银行对企业、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与企业、与经济相对立。不能不说,在一些地方和银行,与企业用到地方政府之间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也注意到,相关专家在对银行违规行为进行分析时,也似乎有意无意地在帮助银行开脱,看似分析银行违规的问题,实质是在帮助银行违规找理由。如规模大、业务范围大,新业务、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等。难道规模大、业务大,就应该问题多吗?新业务、新技术等,就必须有新问题吗?更重要的,银行的违规发放贷款,也是规模大、新技术多的原因吗?显然,这是不了解实际情况、拍脑袋的结果。只要了解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融资状态,就不会有这种拍脑袋的说法。银行违规,完全是制度、法律意识不强、工作责任性不强、执行政策不力的结果。

因此,建议监管机关在对银行实施监管时,要把工作重心向下向实向小转型,要把是否认真执行政策作为重点。特别是资金有没有真正按照政策要求投放到实体经济,需要作为重中之重,要确保各项政策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传导阻力太多、障碍太多、效率很低。在这里,我们也希望,一个季度700张罚单,能够让银行清醒清醒,认真地做出一些改变,而不是我行我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