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阴阳应象

中华传统文化发源于河图洛书、易经八卦,象也,数也,命也,阴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也就有了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路线。中华传统文化走自然生命的路线,和西方的物质本源完全不同。牟宗三认为,“在科技方面,虽然西方人很行,但在生命方面,西方人就不见得行。”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不同学说各有特点,但是,不少的人说到传统文化就是易经八卦,说到中医也是易经八卦,仿佛除了易经八卦,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其他内容了。易经八卦大道至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发于斯,但也不应该忽视从易经源头上发展起来的诸子百家,更不能忽视不同学说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生命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同源异流,各种学问博大精深,生命方向术业有专攻,有不同的实用价值,只求其源而不知其流,会大大贬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了解一个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内部核心的生命方向,不能把生命方向等同于每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讲中国文化若只摆出我们祖先的文物古董,这样不能了解中国文化,对此应有清除的观念,不要为目前一般流行的浮薄而错误的观念所迷糊。”毋庸置疑,无论哪一种中华传统文化,都离不开阴阳。阴阳是源头活水,但在不同的文化,阴阳的生命意义是不同的,如儒家的中庸仁义,道家的自然无为,中医的生命之应。

阴阳有爻象,象有其义,故有爻辞,阴阳有变化,故生四象,生八卦,演化64卦。中医学是易经八卦源头分化出来的生命医学,是研究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长寿和治疗疾病的学问,以象为客观,上究天象,下穷地理,中考人事,把天象、地理、人事和生命联系起来,从象知生命之应,从生命之应知疾病之机,考察内在生命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形成了以生命之应为内涵、以五藏生命体系为实在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生物-心理-环境-社会等所有相关因素,都集中到了活生生的人,集中到了证候病机,其象有自然之象,有社会之象,有生命之象,皆以五藏“神气”的生命之应为本质。

象也,生命之表现,应者,生命之本质。应于外之象,有六气六淫之殊,说明活生生的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有七情过与不及之变,说明活生生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生命内外,相因相应,动态变化,反应于象,根之于生命之神、生命之气,统一于阴阳。

象与应的理论属性不同,象为外在表现,应为内在生命本质,生命之象是活生生的人因应自然环境、社会人事,五藏“神气”发生的气化活动的外在反应。只知其象,不知五藏生命之应,中医的阴阳就空了,故中医之阴阳,从象而知生命之应,落实到五藏化五气,应四时之寒暑燥湿风,生情感之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从象而知五藏,此之谓也。

阴阳可分但不可离,五藏之应有别但息息相关,各在其位,各从其性,升降出入,生克制化,天人相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不少人把西医当成是先进的医学文化,混淆中医与西医的文化区别,把中西医的区别,界定为形态的局部与整体的区别,并认为西医本身的整体与局部的文化关系,比中医更全面、更具体。现在的中医是形态化了中医,形态医学是“现代化”中医的方向,实验实证是评判中医的标准,在西医面前站不起来,完全丧失了中医的文化气节。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首先是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中医是生命医学,中医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生命之应的关系,是天文、地理、人事多维联系的关系,和西医形态的解剖关系有天壤之别。

中医学的整体是自然完整性的生命整体,形、神、气三位一体,有阴阳互根,有消长平衡,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朝则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以虚”的天人相应的规律。这样的生命整体,五藏气化相应相应,生命阴阳与宇宙自然相应相应,同步协调,浑然一体,不同藏腑多维联系,天地时空多维联系,社会往来多维联系,故天文不能分开,地理不能分开,社会人事不能分开,活生生的人的整体形态更不能分开。

中医学的局部是五藏生命之应的局部,不同的形体应属不同藏腑,气血有多少,阴阳有太少,方位气候有主应。这样的局部,不是形态解剖的局部,是多维联系的局部,在人,肝与筋,心与脉,脾与肌肉,肺与皮毛,肾与骨,同源应属,在自然,心肝脾肺肾各应其时,各应其方,各应其色,各应其气。中医的局部分心肝脾肺肾五藏生命体系,分表里上下部位,但无不统一于活生生的人,所有局部内外应属相联系,经络气血相沟通,一动,其它皆应,协调之、平衡之,既避免局部因应协调的失常,又维护自然完整性的生命之和。

中医阴阳的生命之应,多层面、多角度,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五藏体系之间相应相应,应宇宙日月,应四季气候,应人事往来,泻有余补不足。我们决不能迷信形态医学,否定中医天人相应的五藏生命体系,把看不见、摸不着,藏之于内,“神气”因应为内容的五藏,用一个脏字去形态化。藏非脏,脏是形态,肉质也,藏是生命,“神气”也,以藏为脏,不仅不符合汉语简化的文化规则,更主要是抹杀了生命之应的中医本质。

有人说钱学森把中医定位为“唯象科学”,非常英明,并以此为根据,认为中医只有现象,没有本质。我把世界文化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科技文化为代表,走物质路线的文化,一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走生命路线的文化。在物质路线,人无完人,是细胞组织的人,是基因体液的人,本质和象等同,是真正的“唯象科学”。为什么?理解这一点,先要知道象的文化特征。

“象”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可感知性。大脑将感知到的事物,形成一定的映像,再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属于“象”,是外在客观在文化中的映像,也就是说,凡是可感知、表达感知性客观的文字是“象”。“象”也者,外在客观也,犹如照相机拍照,是留在主观之中的图像,如细胞之形,如基因之形,如血脂、血糖之形。大千世界,客观事物数不胜数,物质路线的认识方法,不断地打开,将内在的东西外在化,“象”的感知致广大尽精微,故有糖、蛋白质、脂肪之感知,有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之感知。形态实验,感知为本,感知到什么就有什么,故细菌是本,病毒是本,血脂是本,血糖是本。作为活生生的人,感知到的东西能等于生命之应的本质吗?不能。

从“象”的文化特征看,建立在生物形态基础上的西医学是“唯象”医学。形唯象,孤立的形,可以不断深入分解,形成专门的理论,如皮肤之形为皮肤科的基础,五官之形为五官科的基础,骨骼之形为骨伤科的基础,把身体不同部位、不同器官之形,分离开来,细致化、专门化,以指导临床医疗。这样的临床医疗弊端是明显的,不同专科形成不同的壁垒,骨科看不了五官科的疾病,五官科看不了皮肤科的疾病。在那些三甲、三特医院里,分科已经极为精细,病人走进医院如同进入迷宫,不知道挂哪个科的号。

生物医学主导的临床,骨头就是骨头,皮肤就是皮肤,肾就是肾,肺就是肺,形态上是独立的。中医学与之完全不同,可见之形,“象”也标也,生命之应才是本,骨应之于肾,皮应之于肺,目应之于肝,肾气足则骨健壮,肺气和则皮润泽有华,肝血足则目可分辨纤毫。

中医学不唯其“象”,必求其本,本在生命之应,在五藏、五体、五官的因应协调性。根据天人相应的生命观、疾病观,认识生命之象,“象”有阴阳之分,有五藏之别,反应升降出入之异,反应生克制化之逆。故据阴阳而分疾病之“象”,可知“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生命之象,本于阴阳的生命之应,仅知其象,不究其应,不分析五藏阴阳之消长盛衰,就不知何为中医本质。阳胜阴胜本质也,身热、腹满、数栗而寒等现象也,因其“象”而知其“本”,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以“平”为期,则病可已,身可活。

生命之象有健康之象,有疾病之象,任何“象”,无不是五藏生命之应的外在表现,无不可以运用阴阳理论去分析,做出阳胜阴胜等本质判断。望而知之,闻而知之,问而知之,切而知之,不仅仅在知其“象”,更在知五藏阴阳之“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中医并非是“唯象”医学,而是从“象”深入到五藏,统一到阴阳,归结为生命之应。故五官、五体分属五藏,五藏六腑皆涵阴阳,这就是辨证论治不能形态分科的文化原因。

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血脉、筋、肌肉、皮毛、骨,外在之“象”也,可以感知;心、肝、脾、肺、肾,内在之本也,不可感知。外在之“象” ,反应内在之本,故血脉、筋、肌肉、皮毛、骨之异常,治病求其本,则在心、肝、脾、肺、肾也。观其“象”而求本之病机,以病机为本“方证对应”,才是真正的中医,不然,假中医也。

《黄帝内经》把河图洛书、易经八卦等,通过五藏阴阳,内化于生命之应,故知心肺之阳,如离照当空,不能阻碍,知肝肾之阴,如坎中之阳,不能升越。五藏阴阳是联系天文、地理、人事的活生生的人的五藏阴阳,既吻合于自然之理,又反应了生命本质。故欲知生命之应的五藏阴阳,要联系天之五运,地之六气,人事之苦乐。

生命之应有“象”可征,冬天加衣服,夏天减衣服是生命之应,昼夜寐寤、饮食二便是生命之应。着衣服的多少,“象”也;饮食、二便、寐寤,亦“象”也,观其“象”辨其“应”,是中医知命、知病的文化途径。

《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活生生的人应天之气、应地之气,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生长壮老已,病衰康复亡。

中医学的阴阳,以生命为归属,就在一个“应”字,是动态气化之“应”,“应”天之日月星辰的运行,“应”地之四季气候的变化,有收、藏、长、养之“节”。生命之应错综复杂,五藏气血因应而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藏动,全身应。

生命“应”四季气候之变化,“应”宇宙日月之运行,内有五藏之生克制化、升降出入的因应调节,外有“象”之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象”是中医认识生命之应的门,有自然之象、有生命之象、有社会人事之象,“象”多姿多彩,变化万端,生命之应不外五藏阴阳。生命之应视天地日月之运行,因社会人事之苦乐,动而有序,发而有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而无序,发而失节,阴阳相逆,失去健康。故据寒暑燥湿风火之“象”,察活生生的人的生、长、化、收、藏之“象”,去认识如何顺应自然,如何协调五藏,如何内外气交等生命之理,才可能有人性的临床医疗。

因为生命之应和生命之象的联系错综复杂、动态变化、随机不同,生命真理的医学理论的萌发、发展和完善,有极其漫长的生命体验过程,付出了难以计数的生命代价。从伏羲八卦,到《黄帝内经》,再到《伤寒杂病论》,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这数千年,生命代价很沉重,不知道有多少人“感往昔之伦丧,伤横夭之莫救”,才有了中医的阴阳应象理论,才有了尊重活生生的人的辨证论治。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结晶,是中华民族用生命积淀形成的,我们怎么能够不珍惜!

“象”是知生、知死、知病的客观基础,阴阳应象思维借助易经八卦的逻辑,在天人合一的客观之中,把握天人相应的本质,形成以生命之应为内涵、五藏阴阳为核心的中医学理论。“现代化”中医不理解天人相应,认为中医只有现象,没有本质,把西医的东西当成中医本质,用形态实在取代生命病机,把证候等同于现象的症状,污蔑辨证论治,否定中医理论,几十年下来,文化形式上的中医在现实中不存在了,临床医疗中的中医基本被灭亡了。

以症状之象为治疗目标的庸医,导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生命灾难,历代都有发生,历代中医都在努力纠正这种不求病机之本,对症治疗的临床错误,使中医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能够始终沿着天人相应的文化路线前行。当中西医结合取代了中医的学科地位之后,人们热衷于“方症对应”,对秘方、验方青睐有加,凡是讲什么方治什么病的书籍,就特别畅销。病人希望“方症对应”,中医沉溺“方症对应”,有对应血脂、血糖、细菌、病毒之“象”的方,必然是火爆异常。“方症对应”实质上是开中医文化的历史倒车,倒退到数千年前没有中医理论指导的“神农尝百草”的对症治疗,是辨证论治的反动。

中医文化的根在哪里?在中华传统文化,在易经八卦的阴阳。中医理论的客观基础在哪里?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自然,在天地气交的动态变化。人因天地之气生,因四时之法成,天为阳,没有天就没有生命;地为阴,没有地没有生命,“应天之动、应地之静”是活生生的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素问》从“四气调神论”开始,反反复复强调五藏的生命之应,用“阴阳应象思维”确立中医思维逻辑,综合天文、地理、人事与生命之“象”,认识不可感知的五藏“阴阳神气”。

在活生生的人,很客观的东西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是人人都能感知、感应,都能做出因应调节和因应变化的东西,如春夏秋冬,如昼夜更替,如饮食二便,如喜怒哀乐……,生存在日月之下,生活在社会之中,生命活动与日月运行相应相应,与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无不客观。“现代化”中医认为,实验室才客观,显微镜才客观,五藏经络、证候本质的学术研究,把感寒暑、沐风雨,情感喜怒、劳逸苦乐等客观排除了。

阴阳是地球的基本规律,“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只要是地球上的生命,就不能违背地球的规律。地球阴阳的基本规律,在活生生的人,就体现为五藏生命之应的阴阳联系、阴阳变化、阴阳调节,体现为顺应天地气交、气化的相应相应。五藏阴阳是生命真理的文化反映,晒太阳有热的感应,冒风雪有寒的感应,遇好事高兴,遇坏事生气,只要是活生生的人,无不具有这样的生命之应。中医必须理直气壮地坚守“阴阳神气”的生命观、疾病观和医疗观,修复以形态为本的“现代化”研究对中医文化和临床时间的伤害,使中医真正回归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路线上来。

生命本质是什么?是应。有生命之应,才有生命之象。象可分阴阳,应也可分阴阳,象反应阴阳之盛衰,应说明阴阳之消长,从盛衰之象的动态变化,分析消长之应的因应调节和因应变化的生命之势,明白五藏阴阳何为之主,何为之从等,就叫“阴阳应象”。要理解“阴阳应象”,就不能困在实验室之中,必须从显微镜上抬起头来,站在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客观、多维联系的生命立场上,把人当成活生生的人,当成天地自然中的人,当成社会人事联系的人。不尊重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不尊重活生生的人现实客观存在的多维联系,进不了中医之门。

五藏生命之应是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实在化的体现,阴阳五行没有五藏生命内涵,没有生命之应的自然时空、社会人事联系,就没有中医价值。从中医学院走出来的中医,形态知识越来越丰富,中西医结合观念极其牢固,缺乏天人相应的生命智慧,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的生命常识,看不到多维联系的生命价值。不改变这样的现状,振兴口号喊得再响,中医也不可能复兴。振兴中医,需要睁开生命智慧的双眼,懂得什么是中医,知道中医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不幸的是,在官方的学术研究、学院教育,经典理论边缘化,辨证论治妖魔化,主流的中医不知道什么是中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