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苏志林一一献给天下的老兵

老兵苏志林

一一献给天下的老兵

文/海霞

在我们共和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年轻的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在哪里冲锋陷阵!用万丈豪情用自己血肉之躯为中华人民建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万里长城。

退伍后他们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从不为自己的一私之利,向党和国家伸手。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复员老兵。

一直想写写老兵的故事,却苦于无处下手,他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让我感动的地方,复原的,转业的,自谋职业的……今天我试着从一个援越老兵开始,讲一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苏志林,是无数复员转业老兵中的一员。

苏大哥的党龄比我的年龄都长。过了今年他就80岁了。

苏大哥更喜欢大家叫他苏志林同志,他说这么多年,习惯了,听着顺耳,舒服。

苏志林出生于1940年七月,祖籍衡水市安平县。15岁参加工作,18岁入党,19岁入伍,从士兵到提干,从国内到援越……在部队一干就是25年。1984年他以团职身份转业到地方,任张家口市轻工业局武装部部长,后调到国有资源管理局到退休。可以这么说,从地方到部队,从部队到地方,他一直以共产主义事业做自己终身奋斗目标,奋发图强,一切听党的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自己普通而又灿烂的青春谱写了一曲生动感人的岁月之歌。

在他的书柜里,你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积极分子、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的奖状 、证书、勋章,奖杯。 他是我见到的共产党员中让我心生敬佩的一个。

从1956年到现在,基本每一年都有一张奖状或荣誉证书。拿出它们来,他让我一一细看,他仔细的抚摸着它们,象抚摸着心爱的宝贝,他一边拿着递给我一边跟我说,"从1956年到现在,每一个奖状的后面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一些活生生的人和事,看着他们,我就像回看自己走过的路一样,常常让我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说起苏大哥,我们就不得不提他的故乡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安平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农村最早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地方。

常言说,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水养育了两岸勤劳智慧勇敢聪明的冀中百姓。翻开历史,我们回到90年前,你会发现,1921湖南湘江上那只航船发出的光芒,二年后在中国华北冀中平原上掀起了一场引爆全中国的轰轰烈烈农村大革命。

1923年8月,弓仲滔受中国共产党北方局领导李大钊指派,秘密回到老家安平县台城,在那里开办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中共党员,很快建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一一台城特别支部。(因为那时安平县委还没有成立,台城特别支部直接归属中共北方局北京市委领导。)从此鲜红的党旗与共产主义燎源火种很快浸染了整个晋中平原,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进而拉启了中国农村农民运动的序幕。

苏志林就是诞生在这样觉醒的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热土之上。从小他就听着弓仲滔创建党支部,王东沧激战小张庄,冀中子弟兵母亲李杏阁等故事长大。感闻着身边扬眉吐气的翻身农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劲头,他喃喃地对父亲说:"是共产党救了咱冀中百姓。长大了我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长大了要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这神奇微妙的思想像一颗燃烧的火种,就这样不经意之中便默默地种进了苏志林幼小的心中。生长在革命老区,感受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大潮,斗志昂扬的时代旋律里到处洋溢着建设新中国解放全人类的火红思潮。接好革命班实现共产主义这波澜壮阔的宏伟蓝图,让无数青年括苏志林在内的许多人的心灵里都扎下了深深的根。

高小毕业那年,他不到15岁,兴高采烈的回到自己家乡,带着老师和学校的殷殷教诲与希望,怀着满腔奔腾热血,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家乡农村建设之中。他的家在安平县刘吉口乡东长堤村,回村不久,在村团委的帮助和带动下勇敢的走进村委会,帮着村委会记工分,出板报,记帐写材枓,深得大家赞许。他很快入了团,成了团组织骨干。之后不久就担起东长提村几百户人家的团支部书记。在村党委领导下,积极开办扫盲班,办宣传队,带领村里年轻人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他自任老师,认真教大家读书写字,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办劳动竞赛。一个平静的东长提村,很快被他的饱满激情搞得热火朝天。

当年东长堤村有1309人,其中150多人是文盲,为了让全村百姓集体摆脱文盲,他挨家挨户做动员,一个不落,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大家都心甘情愿地来到扫盲班参加学习活动,他才放下心来。白天他和大家一起下地劳动,晚上提着煤油灯带领大家学习文化知识。由于他坚持不懈的积极努力,使他们村成了当年安平县第一个集体脱盲的村庄。他也被安平县委评为青年先进积极分子,安平县劳动模范,省青年积极分子。鉴于他的优异表现,18岁时就被党组织接纳为中共员。他常跟人们讲,"从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要把自己完全彻底地交给党。"他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19岁那年他带领全村适龄青年和县里的适龄青年一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从此他又与绿色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部队一呆就是二十五年。从士兵到干部,从青年到老年他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宽与待人,不分工作好坏,不分职务高低,服从组织安排,完成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嘉奖和奖励,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打开他的日记,你会发现,从冀中的蝉鸣,到越南的雨林,从大同的雪夜到张家口的蓝天,不断变换的是他脚下的土地,而他对自己理想与信仰的追求却一直未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心一直未变。

苏志林所在的部队是某炮兵68师635团炮兵三连。当一个炮兵是他对部队所有认知中最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个普通炮兵容易,可当好一个优秀炮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雷达、仪器,有线、无线,图标、坐标,快速准确地抱弹上膛等等,这些都得具备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才行。不懂,他就反复练习,不会,他就死记硬背,训练场上,他刻苦用心训练。训练场下他反复认真练习,他说,学习这些炮兵专业知识让他有了保家卫国的具体思维意象。那时国家底子薄条件差,部队训练比较艰苦,每天早饭只有三个小窝头,一点小咸菜,很少吃到大米饭。可大家心里却憋足了劲,争先恐后的训练。回想起当年练兵得情景苏志林满脸微笑,他说"我们高炮三连,可是当年全师赫赫有名的先进连。每一名战士都非常珍惜这个荣誉。

由于他刻苦训练,成绩优秀专业突出,1965被破格提拔为干部。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新兵成了老兵。

三年后,苏志林迎来了他戎马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时刻一一援越抗美。1968年,苏志林所在的高炮部队接到奔赴越南抗美的任务。来到异国他乡,闷热潮湿的热带雨热气候和常年挥之不去大雾天气,让这些来自祖国北方的军人们非常不适应。可大家紧遵离国前的誓言,援越抗美,保家卫国。不给祖国抹黑,誓死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他们凭着自己过硬的本领,坚守在自己的阵地前,不让一架美机飞过自己守卫的领空。1968年6月3日,是一个在越南阵地坚守中的一个普通的上午,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突然监控雷达传来数据显示,有飞机正向这边驶来。身为作战参谋的苏志林立刻警惕起来。他们迅速通报指挥所,通知各作战单位做好随时开炮的准备。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雷达上的数据,观察的飞行方向。"空中作战不像陆地,飞机飞的快,战机稍纵即逝。判断飞机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是一个优秀炮兵指挥员必备的经验素质,凭借多年训练的经验,苏志林看到飞机离阵地上空还有100km的时候,就听指挥部发出"打"的命令,随着命令之声,一阵隆隆炮响。一架美式A4T一一147型无人驾驶飞机摇摇晃晃地坠落了下来。这是苏志林他们部队援越抗美以来打下的第一架飞机。他从地上小心翼翼的捡起了一小片儿黑铁片,作为永久纪念,保存至今。

1969年,他们从越南回国。时任越南国务院总理范文同用一枚功勋勋章为他们铭记了这段援越历史。

回国后不久,苏志林又被调到了山西大同部队,1976年他随部队来到了张家口,直到1985年转业。

苏志林在他简陋的书房中,从厚厚的日记本中抽出他转业那年的一本日记让我看,其中有一篇日记,他这样写道:″无论我身在何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听党的话,作好革命的接班人。″这些语言,让现在的年轻人听来仿佛是天方夜谭,不知所云,但它千真万确的曾是无数老兵和那个年代生活过的年轻人心中最最普通最普遍的理想与信念。

斯人已老,信仰不变。从前线的"兵″到后方的"民"。苏志林转换的是角色,不变的是为党为民无怨无悔的服务之心。他在1987年的一篇日记中,摘抄了一段雷锋的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是否哺育了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岗位。"

转业到地方后的苏志林,被安排到张家口市轻工业局武装部任部长,其中主要的工作就是人防,征兵。在这期间,他经常带领民兵进行各种人防训练,研究探讨人防设施。很快轻工局的人防征兵工作受到了全市的表彰。

"以前在部队是打飞机,现在来到地方是防飞机。"苏志林坐在自家的沙发上调侃着对我说。"小妹我这辈子跟飞机是脱不了关系了。每天只要听到飞机从屋顶飞过,我的心都异常激动。"他还跟我说"现在老了,不能再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是一个老党员,我不能闲着,你不是做公益吗?有什么我可以做的一定叫上我。"

这就是我认识的苏志林苏大哥,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个中国式的老兵,一个15岁任团支部书记,18岁入党永远争当队伍排头兵的老党员,一个饱蘸青春无悔的笔墨书写自己平凡人生的新中国老人。

他叫苏志林!老兵一一苏志林!

2019年5月12月于张家口。

这些奖状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太多了,我无法全部展现这里,这些做一个代表吧。

海霞:   回族,曾用名苏航。1963年出生于张家口市,毕业于张家口市第二中学,自幼喜爱文学,历史,诗歌。年轻时曾在《长城文艺》《武夷山》《矿工老歌》《张家口日报》《廊坊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诗歌散文若干,可没有一篇是自己满意的。现退休在家,时隔30年,再次拿起笔,虽然笔峰粗拙却很想记录一下自己眼中的心中的世界。热衷旅游,摄影,公益。时任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家口楹联诗词学会会员,张家口大东口、文化形象大使,中国慈善义工联合会张家口文化保护专委会会员。始终坚信阳光,善良,正直是洒向人间的一抹新绿,良心做人,良心做事是自己一生的总则。

责任编辑       浪花一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