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被一篇错漏百出的考据帖送上“古装神坛”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终于来填呼声很高的这部老片的坑了……
《贞观之治》这部片子之所以被神化,同档期的另一部相同题材的《贞观长歌》就不得不提了,其实这两部片子的服装设计抛开严谨程度这个问题,走的正好是我们之前在《提问:哪部历史剧最考究?我拒绝回答,并向你丢来一部抗日神剧》里讨论的两个路线。
《贞观之治》:昏暗沉郁,符合如今绝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古代”。
《贞观长歌》:鲜亮浓艳,沿袭影视古装一贯以来的衣箱程式。
其实嘛,在我看来,这两部服设只有风格上的区别,就考据程度真是半斤八两,谁都没啥脸鄙视另一个的。
这两部片子都在10年前,当时古装剧吹捧服饰考据还比较少,正好有位汉服前辈ID叫蒹葭从风(她也是汉服吧已故吧主的伴侣)在天涯开了一个叫做《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的帖子,并配了自制对比图(就是你网上经常可以搜到的那些,下面我也会贴上来),踩一捧一,加上10年时间沉淀,终于把《贞观之治》送上了神坛。
原址: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188106-1.shtml
注 文中引用部分,如无注明,则都来自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原址: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188106-1.shtml
所以本文就是釜底抽薪从当年那个错漏百出的帖子来说说吹捧的错误姿势,顺便也是很多人很容易犯的服饰考据上的习惯性错误。
抛开场合说服饰,错!
先是关于李世民的服装。
太宗皇帝的第一风范不用说也该体现在金銮殿上。因为是讨论服饰,请大家暂时忽略人物气质的对比。左上“贞观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黑领、皁领”这一点比较符合《新唐书•车服志》的记载,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隐约可辨,遗憾的是不够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纹。只是蔽膝的颜色与车服志里朱红色的记载略有出入;啊,金銮殿上的“长歌”版太宗就随和多了,人家不拘礼仪地穿了幞头便服,不过,似乎记得开头还出现过“天子舍銮驾而策马前来登基”的场面,人家就好平易近人,多难得呀。再说那经典的幞头,呃,那顶帽子后面要重点描绘一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按唐代的习惯,穿幞头要搭配窄袖圆领袍衫,就像我们如今穿T-shirt会搭休闲鞋一样,但我们的太宗…虽说看不到领子,但我可以断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装)。好吧,就算里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宽度还是赶上了宋代的时尚。
△ 蒹葭从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中配图
蒹葭从风在这里提到了《新唐书》与“冕服”,但是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冕服不是一种衣服,而是一种制度;2、《新唐书》中分明记载了唐代的“六冕”,即六种不同场合穿着的冕服
敲黑板!任何抛开场合说衣着的,都是耍流氓!
蒹葭从风帖子里所认为《贞观之治》hin符合《新唐书》的服装,其实六冕中最高的“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新唐书》),“祀天神地祇則服之”(《旧唐书》)。
长歌版大唐太宗不仅整天金黄幞头袍衫,还遍身金黄冕服地剑指苍穹大吼…台词我不记得了,有人说是“大唐必胜!”不过我还是不HD地遐想到了魔羯座黄金圣斗士修罗:“小宇宙爆发吧…圣剑——”
另一部贞观片子里,当我看到李渊和二郎那“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新唐书•车服志》)”冕板、十二章服的时候竟有点涕零了,自打我做历代服饰研究的票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在古装剧中看到像样的冕服(比《汉武大帝》中保留了纹饰但是擅改服色的冕服更进一步),可惜的是我找到的剧照没有全身的……这两张剧照中,李渊那朱领,虽不是《新唐书•车服志》中的“黑领、皁领”,却与阎立本的古帝王图卷一致,并且是“朱裳,白纱中单”;相反,二郎的冕服则与唐史礼仪志中的记载一样用了黑领,或许史书中的规矩是按照他的习惯订的呢 ^_^
△ 蒹葭从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中配图
且不说她这段硬和剧照扯上的《新唐书》里的文字扯得有多牵强,你这场合就不对啊!而且,都甩《新唐书》了,总共几百个字就不能麻烦看看清楚?总不能可以附会就当它存在,不能附会贴金自己喜欢的剧的就当它不存在吧!
而实际上《汉武大帝》也好,《贞观之治》也好,他们参考的都是高春明所画的“秦汉冕服”,类似的电视剧还有非常多,我随便可以贴出好几部来。
△ 高春明的错误秦汉冕服
△ TVB剧照,几乎是照抄了上面的设计
△ 《汉武大帝》剧照
就是蒹葭从风口中“保留纹饰却擅改服色的冕服”,所谓纹饰就是照抄高春明的示意图,只是重玩了配色游戏而已
至于为什么领子颜色和《新唐书》不一样,却和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里颜色一致了,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电视剧跟着高春明的画来,高春明是根据《历代帝王图》臆想画出来的,就这么简单!高春明的书里明明白白写了的,蒹葭从风请不要这么天真好么!
而且,高春明的画也好,根据高春明的画作的所谓冕服,我不管什么电视剧,都跟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里不像,那套图里没有画到唐朝皇帝,时间最接近的疑似冕服形象是,衣服是这样子的!
△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 《贞观之治》剧照
咦,哪里一样了?帖子作者的“涕零”真是来得容易又眼晕啊!
而且,作者暴露了自己对“冕服”的一无所知,却硬要强解——这种强解是建立在,顺我意者即合理,不顺我意者就是有问题。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的天子十二章冕服如下:“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纁里,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大裘,缯表,黑羔表为缘,纁里,黑领、襟、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襟、襈、裾,朱袜,赤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需要提一句,唐代的礼官天子在“冕旒的有无”“十二章纹大裘冕是否必须不论啥季节都穿羔皮”的问题有过商榷调整)
人家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它叫“大裘冕”,啥叫“裘”啊?《说文》里写了:裘, 皮衣也。我从没想到有一天会从服饰史聊到小学语文啊!
冕服制服由来古老,所以保留了很多先古的痕迹,“大裘冕”排在冕服的第一位是有它的道理的,就是取其古意,取其轻暖,而羔裘又兼有尊贵之意。
抛开时间发展说服饰,错!
按照原帖的顺序,我们来到了她所谓的“燕居篇”,这里蒹葭从风主要吐槽了“幞头”的问题。
呵呵,左边那位二郎兴致很高呀,甚至都穿了一件……半臂?比甲?中袖褙子?啊,特别是那顶拉风的展脚幞头——其实根本就是…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两只耳朵。OZR……明代某皇帝画外音:既然是祖先之需,晚辈岂敢不从?小小翼善冠何足挂齿?什么?祖先大人说要加俩帽翅啊?啊,行吧,那什么长歌剧组看着办吧,谁让俺们朱明家做晚辈捏?皇帝也有个先来后啊……
这里多说几句: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并拢下垂,称之幞头脚。幞头脚开始不过是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质软而下垂,故名“垂脚”或“软脚”。后来将这部分加长,而有所谓“长脚罗幞头”,但仍然是软的。可是后来又产生了硬脚幞头,这种类型的幞头初见于神龙二年(702年)的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脚中除用丝弦骨外,也可以用铜丝或铁丝为骨,所以硬脚常翘起,故又名“翘脚”。思想保守的人士一般看不惯这种幞头脚。这种硬脚到了晚唐时仍有持非议者。因此,武德、贞观年间最为常见的还是平巾幞头、结式幞头、软脚幞头。阎立本绘制的“太宗像”很可能属于他晚年时的一时兴起,也不用整天两只长耳朵晃来晃去吧?
△ 蒹葭从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中配图
首先这里面大段照搬了孙机先生的《幞头的产生和演变》一文,却删去了我觉得很重要的引用宋人记载的文字。因为幞头从唐初到唐末其实经历了一个演变定型的过程,也就是说唐代不同时期的人看到的幞头外观、材质都是不一样的。
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下著名的“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其实不仅仅科技如此,很多事物也都这样。所以人们嫌弃幞头的“耳朵”并不是因为它的存在多不合理或者多难看,只是因为新兴事物的出现就会有人不喜欢,这是人之常情。
电视剧服设在取用考据选材的时候,往往时间线会靠后,是因为越接近现代史料就越丰富。后人的东西用在了先人的时代上,这是时间应用上的错误,这是最大的前提,其次才是后人评价好不好看这个问题。
就这两部电视剧本身而言,幞头考据上谁也嘲笑不了谁。
《贞观长歌》是采用的是了明人所绘的唐太宗画像。
△ 《贞观长歌》剧照
△ 明人绘《唐太宗立像》
为什么这幅画是明代人所绘制,请见本次的第二篇推送
至于阎立本的《步辇图》,本来就不是真迹而是摹本,就算不符唐太宗的设定也不是他的锅啊!更何况,麻烦仔细辨认《步辇图》中的李世民和唐官员,幞头低矮,幞脚细软,与当时的墓室壁画中的形象是相近的,可见阎立本的母本并没有问题。
△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 630年,李寿墓壁画
△ 643年,长乐公主墓壁画
△ 651年,段简壁墓壁画
阎立本表示这口锅我不背啊!再对比《步辇图》和明人所绘的李世民,幞头的区别是很大,蒹葭从风是在表述的时候混淆了两者?还是根本看不出两者的区别?
《贞观之治》所做的不过是将帽山降低了,依然是所有电视剧里采用的硬帽盔式样,离初唐人用的软巾包裹还差的远呢!
所垂下来的幞脚,也改成系带在脑后中间的位置,而且十分细长。正面镜头的时候看不到罢了。
△ 《贞观之治》剧照
这个设计,又跟高春明的图撞了。《贞观之治》的服装设计师因为熟读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高春明系列,已经撞了好几个了!
而幞头原本就是方巾裹出来的东西,它的脚就是方巾的角,自然是细长不了,唐墓壁画里也是自然的方巾角的状态,和阎立本《步辇图》里状态是一致的,蒹葭从风怎么就敢随口胡诌这是“他晚年时的一时兴起”呢?
从前面的“大裘冕”到这里的《步辇图》,蒹葭从风一直所犯的错误都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历史证据就是“一时兴起”、需要“商榷调整”……这,我无言以对!
抛开客观研究说服饰,错!
我一直强调,历史本身是一张超级大考卷,而历史研究只是让我们的卷面考分可以得分高一点、再高一点。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历史疑问都有答案了,有的有异议,有的只是模糊的概念,有的直接不知道是个啥。这是历史的客观研究。
贞观之治中的发髻与发饰很有唐味,但唯一遗憾的是,妇女们都喜欢披发,可惜。此外,长孙皇后的礼服与壁画较接近。但于礼志上严格的场合性来看,仍不是很严谨。唐代后妃仍然延用周礼定制的“三翟”,但多加了一种“钿钗礼衣”。中国后妃的翟衣作为祭服、朝服,相等于帝王的冕服,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任何一部古装剧中看到过真正的袆衣、揄翟、阙翟这后妃“三翟”——除了韩国的宫廷剧。
△ 蒹葭从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中配图
△ 《贞观之治》剧照
所以对着《贞观之治》里的长孙皇后造型说那是“钿钗礼衣”,这简直是沈从文落泪、周锡保沉默的史诗级服饰史研究成果啊!这么大的脸,剧组都不好意思给自己糊上,蒹葭从风作为一个剧粉,就直接捋袖子干了!
“钿钗礼衣”仅有模糊的文字记载,仅靠文字是推定不出一整套衣服的具体形象来的,这个常识认知大家应该都有的吧。所以一般研究“钿钗礼衣”的方式就是用壁画之类已有的文物形象去套用文字,或者在套用的基础上加一些改动,但都是建立在文物基础上的。即便如此,各位古代服饰前辈拿出来的推论依然相差甚远。
△ 沈从文所认为的“钿钗礼衣”
△ 周锡保认为与“钿钗礼衣”略符的形象
这么一个难题,蒹葭从风说解决就解决了!?而且这不是她第一次如此斩钉截铁地指定“钿钗礼衣”了,她很早就绘制过唐代婚服示意图,让从来也没有作为过婚礼服饰的“钿钗礼衣”成为唐风婚礼最大错误之一流传至今。
△ 蒹葭从风所绘制的所谓唐制回复,其实服饰样式照抄高春明示意图改了颜色
△ aramis1212根据《新唐书》整理的唐代女性服制
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9674d0101lrv8.html
有意思的是,她拿出来的钿钗礼衣其实和《贞观之治》里她所配的剧照并不相似啊!更有意思的是,她指定钿钗礼衣的依据又是高春明的示意图,而那是一幅非常明确的高春明画错的图,因为高春明的眼神又双叒叕出错了!
△ 蒹葭从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中配图
△ 高春明所绘的“钿钗礼衣”,但是这幅示意图的另一个标题是“中晚唐女服”,所以还是得看原书啊,不能靠百度!
△ 蒹葭从风整理的所谓“钿钗礼衣”敦煌壁画形象
这些壁画能归纳出上面高春明所画的“中晚唐女服”才有鬼呢!因为有袖子遮挡,高春明完全没看清楚衣服的结构,造成了最外面那层短衣不像短衣,扎束不像扎束的样子,心疼要跟着这张图做衣服的商家1s。
这种错上加错的服饰,又附会了一个完全无关的服饰史概念,最后就成为了《贞观之治》服设优越的根据?我的天哪!更可怕的是,它的影响至今在汉服圈众多唐风婚礼里蔓延,果然,沈从文看了会流泪、周锡保看了会沉默呀!
那个帖子超级长,大概被作者分了13个部分,我这里只顺了4个半部分吧。篇幅已经很累人了,果然嘴炮一时爽,科普跑断腿啊!所以特别就整理成有点方法论的样子,大家照着套吧,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推荐书目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
作者: 崔圭顺
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昭陵唐墓壁画
作者: 张志攀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注 文中引用部分,如无注明,则都来自于《两部贞观片中的服装PK》,原址: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188106-1.shtml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