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纲中国画作品展

焦墨山水画随着中国画诞生而日趋成熟。据资料记载,焦墨技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画法;隋唐时期兴起的壁画基本上也是焦墨画法;至宋元,郭熙、倪云林、黄公望、王蒙,明之董其昌,清之戴本孝、程邃、石涛等历史名家亦推崇运用枯笔焦墨的画法。

《山青水亦秀,疑是武陵源》72x144cm

《筏歌声声出江来》72x144cm

张庚先生曾说“至明董宗伯合倪、黄两家之法则,纯以枯笔干墨....士夫使之,遂为艺标绝品,而争趋焉”。清戴本孝有感于枯笔焦墨曾写道“老来泓颖不嫌枯,扫落云山淡欲无。翻笑为林手颠倒,最终分明是模糊。”这里提到的“老来泓颖不嫌枯”就是枯笔、燥锋,即干笔,渴笔。以焦墨层层积染,最终苍茫之中见分明。此称谓虽含有用笔之意,实为运墨之法。然郭黄二人,提及“积墨”之法,以干笔焦墨勾勒物象,区分远近之景,使可如“雾露中出”,呈“滋润之貌”。由此可见焦墨山水之画法是中国画技法中既古老又有难度的技法。至近现代继承焦墨画法之大成者当首推我国画坛巨匠张仃先生。

《太行秋水》72x144cm

《无限风光在险峰》72x144cm

余移居江南六朝古都南京有幸多次观摩大型书画展。其中谢维纲先生的焦墨山水画深深打动了我,并引起共鸣。后经友人介绍,得以相识,并成为日后的良师益友。

先生祖籍江苏宜兴,后随其父母定居南京。先生从艺数十年,笔耕不辍。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及社会团体机关永久收藏。

《山路》72x144cm

《太行深处》60x80cm

先生曾对我说,他的创作理念是“热爱生活,回归自然,忠于艺术”。

纵观先生之焦墨山水,构图宏伟,气势磅礴,极富震撼力与感染力。先生从继承传统入手,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法则,同时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与素描技法有机圆润的与中国焦墨画融为一体,使人望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先生营造的画境一反前人焦墨山水“萧疏隐逸,古淡天真”之意境,其画作中的一山一石,一舟一楫,云涌峰起,苍山叠翠,林海苍茫,松涛阵阵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无一不蕴含着时代的气息。令人看罢顿生快感与愉悦之情,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春潮》68x68cm

《大河波涛》68x68cm

清王昊天关于枯笔焦墨画法称其为“润含春泽,干裂秋风”可谓精辟。用枯笔焦墨画出苍茫润泽、云涌雾起之感较水墨画法则是难之又难。表现川流不息,清澈见地,流动之势亦是难为之事,可在先生的笔下却表现的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先生曾对我说“若画云雾缭绕,远景苍茫之处,不可擦之过多,多则有匠气,要用干枯之笔,焦墨之残余顺势写画而成,绝不可掺加少许水份,而求其苍茫润泽之效果,否则就失去焦墨画法的意义了”,即“不伦不类”。

《黄果树瀑布》68x100cm

《星河半落崖前寺》72x72cm

先生用笔用墨于粗犷厚重之中亦含有精微细腻。观先生大幅焦墨山水我曾写道“云涌雾起响流泉,墟里闻鸡见炊烟”,可见先生观察体悟生活之细腻入微。

《查济街景》72x72cm

《桃花潭西岸》72x60cm

焦墨山水至宋元、明清以来,大多为枯笔勾勒与皴擦,大面积用焦墨勾勒皴擦者较为少有。先生用笔用墨老辣厚重,干炼精准。先生对我说“宏观上意在笔先,微观上随时调整,不拘泥于某家某派”。更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用焦墨画法绘就江南隆冬之雪景。古来画雪景就是难题,用焦墨画法表现雪景则更是难为之事。见先生所画之江南雪景我不禁赞叹:“雪霁玉乾坤,三径无风尘。世上有桃源,寂静小山村。”

《太行巍巍》72x144cm

《清江又闻筏歌声》72x144cm

先生之所以在焦墨绘画领域中有如此造诣与创新,皆源于他的创作理念“热爱生活,回归自然,忠于艺术”。先生现已年逾古稀,亦几登太行,广游名山大川。本着继承传统,洋为中用之念,将中西绘画之技法有机结合,巧妙的融为一体。愿先生在艺术的创新之路上,再创辉煌。

枯笔焦墨写苍山,大象无形本自然。

知白守黑寻大道,移情幻化水云间。

《云涌峰岚响流泉》68x136cm

《山深云满崖,近看有人家》170x60cm

《雲岛诗意画》唐诗 170x60cm

《雪景》56x42cm

作品欣赏

水 墨 作 品

《中山陵音乐台》68x68cm

《晋祠》68x68cm

《南京珍珠泉》68x68cm

《轻舟已过万重山》68x68cm

《流徽雪午》68x68cm

《江宁织造府》68x68cm

《漓江清晓》150x50cm

《南京莫愁湖》240x70cm

《湖山清晓图》136x68cm

钢 笔 写 生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25x17cm

《南京莫愁湖小景》25x17cm

《南京扬子饭店》25x17cm

《小路》25x17cm

《南京老门东街景》25x17cm

《南京骏惠书屋》25x17cm

《南京小景》25x17cm

《南京朝天宫大成殿》25x17cm

《南京水西门广场》25x17c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