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笔记(9月22日)

1

学术造假

这几年,不时爆出教授、博士论文抄袭,造假。造假是因为获得的利益大于造假的成本,有人想晋升职称要发表论文,有人想取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而考核机构并不管论文的质量,只认所发表的刊物。这就导致论文发表其实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许多专门做发表论文生意的公司,可以给你在指定的刊物发表,也可以直接给你写论文发表,当然价格是不一样的,虽然论文发表都要查重、查新,但查重查新是机器干的活,人一定有办法将洗稿的论文通过查重查新。现在虽然说报纸禁止有偿新闻,但并没有禁止有偿论文,从中央、省、市的日报几乎都会发表论文,这个都是收费的,收费标准多少不一。现在貌似只有博士论文必须公开,这样博士论文造假就那么容易了。如果将所有的论文都必须在知网等媒体公开,我估计结果会令人吃惊。
如果学术造假的结果大于获取的利益,估计也就没有人干这个事情了。因为学术造假后,并不对自己造成多大的损失,大不了不晋升上一级职称。因为本身并不具备高一级职称的条件。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

2.

王安石变法

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许受到其对王安石负面的评价更多一些,总觉得王安石变法是让国富民穷,中学教材夸大了王安石的功绩。读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就从顶层设计而言,王安石的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都是很完备,利国利民的改革大手笔。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则被歪嘴和尚念错了经。比如青苗法让农民以青苗抵押贷款,其实就是让民间借贷合法化,并且让官方控制,尽管利息是比民间借贷低,但问题是贷款上面下达了指标,这就考核基层官员的执行能力,不要过程,只问结果,不管农民需要不需要都必须要贷,这样各级财政才能有收入。关键是青苗法实施后连年天年不好,农民还不了债,不只农户破产,就连过去给农民贷款的富户也破产,最终也没能实现双赢。过去农民给富户打长工还能维持温饱,现在反而温饱也维持不了,变法只能是失败。

再比如说免役法,用交钱代替服差役,表面上看很是让农民有时间从事农业、工商业生产活动获取更大利润,但在执行过程中也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不论穷人富人都要交费,还要提高标准,增收宽剩钱,就连之前享受我免役政策的和尚、尼姑、残疾人、未成年人等也要交钱,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他的改革也差不多都是这样,改革的出发点很好,利国利民,但下面把上级政策“活学活用”,目的不是为老百姓着想,而是增加各级的财政的收入,国家财政收入的确增加了几倍。再加上朝廷重臣不支持改革,王安石为了推进改革,用了一大批心怀私心、德差能弱的小人,只能以失败告终。正如梁启朝所说:王安石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

但王安石是一位一心为民为民的改革家。

3

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个没落的新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剑桥一个著名清教学院,受到清教思想的熏陶。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他站在议会革命阵营方面,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之战大败王党的军队。1645年,英国议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新模范军”。他指挥这支军队,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建立了护国公体制。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1658年初,克伦威尔再次解散议会,进一步加强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于1658年9月3日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1626-1712)继承了父位,但由于他没有治国的才能,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理查德·克伦威尔被人民推翻后只得流亡法国。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英国乘机复辟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然后被斩首示众,最后他的头颅流落民间,直到300年后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收回并安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