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真的就等于美德吗?无知就是邪恶吗?
“知识即美德。”据说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前些天,有位学生问我对这句名言的看法。出于谨慎,也因向来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故我希望自己弄清楚出处和语境后,再来解答。当我检索有关这句名言的论文时,意外地发现,绝多大数研究者和引用者,根本未标明出处。
古希腊大哲学苏格拉底,他和孔子类似,生平和言论,都保存在弟子所著书中。
而早在2006年,陈真先生发表于《伦理学研究》该年度第4期的文章,已经指出,在中英文文献中,“美德即知识”或“知识即美德”之说,并无可靠的史料来源。这种表述,也未能准确反映苏格拉底对道德和知识关系的看法。后来,张少雄先生查检和梳理了现存记录苏格拉底言论的中外文文献,结果他确信,压根不存在所谓的“知识即美德”之论。张文见《现代大学教育》2017年第6期。所谓的“知识即美德”之说,不过是流传在中文学界的一个臆造之说。相关的许多研究和阐释,本身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陈真先生发表在《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上的文章。
为何这个臆造之说,能够流传这么久,影响这么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知识与美德(道德)的关系,是世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之才与德都非常重视,但时有偏重。一般而言,承平时期,比较重视人的道德;乱世,比较偏重才能。知识与美德之关系,可以理解为才与德之关系。由于传统文化中,对才与德关系讨论的比较多,当听说古希腊哲人有“知识即美德”之说后,有些人就把苏格拉底这位名人拉过来,为自己的观点“站台”,根本不在意苏格拉底是否真的说了这句话。
而“知识即美德”之论,又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说有些相通之处,其中,不乏合理性。当然,这种合理性,是需要限定的 。
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说影响极大,许多学者都以此解读所谓“知识即美德”论。
其次,一些人习惯性盲从,迷信权威,对待知识的态度有失严谨,这是造成了所谓“知识即美德”之说泛滥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大概是这么一种逻辑:因为许多人都说所谓“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的名言,那么,它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既是大哲人的名言,必然是科学的、合理的,我们就应将它加以合理化,即使我们自己的直觉反对我们这么做。盲从权威,比独立思考,来得容易。好逸恶劳的惰性,助长了这些人盲从权威的迷狂。遗憾的是,这种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使一些人丧失了求真务实这一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因而,也就不免犯错误、闹笑话了。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庄子之文,常有借重名人以使世人相信其观点的为文之伎,即所谓“重言”。
第三,不通外语,外文文献获取不易,是导致一些人放弃深究所谓苏格拉底名言的一大原因。
“知识即美德”这一臆造之说,能够在国内传播的原因之一是相当部分的学者不通西文,视古希腊时代哲人的“原典”为畏途。纵然自己心生疑窦,也会以求证繁难而退缩。实际上,在信息发达,文献获取便易的今天,不通外语,也不妨碍我们了解外文文献,何况我们还可以请教专家,寻求专业解答呢?今日已非昔日,如我们还以农业、工业社会的习惯和惯性主导今日的自己,可能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思进取了。
简析这句伪名言流行的原因之后,再回过头来探讨知识与美德之关系。
这涉及到如何定义知识和美德了。关于知识,目前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如与道德或美德一起讨论,那么,我以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种:
本文此处对知识的分类是粗略的,如对知识的定义和分类等问题比较感兴趣,可参金岳霖先生《知识论》。
一是纯粹的对自然和社会的与道德、伦理和情感无关的知识。比如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长度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之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可归为此类。推崇理性的某些社会科学知识,纯粹探讨艺术性的人文知识,皆可归为此类。
二是与道德伦理相关的知识。比如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本身基于我们对老年和幼年阶段的认识,这两个阶段的人相对脆弱一些,我们自己都有脆弱之时,也希望得到帮助,故而,我们较容易接受尊老爱幼这一道德观点,而这一观点本身也是知识。人文科学,特别是伦理学领域的很多知识,大多具备道德色彩。
知识紧密相关的终极概念是真,与道德相关的概念是善,两者并不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