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一个,让我看看你的天赋

-------写在前面的话-------

天赋是什么?

天赋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天赋在我们的整个人生旅途中,又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占多大的分量?

我们了解我们的天赋吗?我们了解我们孩子的天赋吗?我们以为的孩子的天赋真的是他们的天赋吗?

如果我们错过了孩子的天赋,会如何?把握住了,对于孩子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人生?

天赋仅天赐?天赋可引导?天赋可发展?天赋可泯灭?

天赋是必要的条件,还是充分的条件?天赋可替代吗?

天赋是独自存在吗?还是必须依附于其他的因素,才能发挥出来,或是最大化发挥出来?

得天赋者,全不费工夫?失之交臂者,事倍功半?

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棉棉具有什么样的天赋?

在她出生之后,我就在观察。大体我从两个方向来考虑。一个是她的特质,一个是她对做什么更感兴趣。

首先,发现她观察力很好。她可以看到我们大人平时注意不到的细小物件,或是在同一背景下,突兀的、差异化的部分。但有一次和同学一起聊孩子,说到他们的宝宝可以看到地上的一根针;我明白了,小宝宝的眼睛都尖。

不过我仍未放弃,继续寻找蛛丝马迹,试图证明棉棉的观察力应该更胜一筹。于是,我找来越来越多的证据。

比如在读牛津树时,她发现了很多的细节。比如有一本讲自制竹筏比赛。在岸上,是chip给全家人拍照;而当抬竹筏下水时,是biff给全家人拍照。第一次读时,棉棉便指出了这个细节。我们想了想,是这样的。开始时,没有人抬竹筏,chip作为一个男生给大家拍照;抬竹筏呢,chip也参与了,但是biff没参与,biff作为一个女生给大家拍照。情节设计得很巧妙,更妙的是被棉棉发现了。

比如,在马路边,她会发现有一个坑里没有种树,然后告诉我。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我觉得棉棉的观察力了得。

。。。

接着,我又发现她的记忆力很好。在她一岁多时,第二次去新房,上楼梯时,她便可以直接冲着门去。随后,她可以记住房间里每个位置谁坐的,每双鞋是谁的,每件大衣是谁的。两岁后,给她读绘本,她可以根据封面准确记住每一本书的名字。她可以根据自己衣裤上的图案和颜色,命名自己的每一件衣服和裤子,比如粉色的小兔裤,香蕉袜。

不到三岁半时,带她去了古北。她可以找到我们住的房间。一年后再去,她还记得住过的饭店,和饭店前面那棵圣诞树不见了。

她记得我们两个星期前答应她的事情;她甚至记得只见一面的游泳教练的名字。天知道,她怎么会去主动记这么多东西。而且,很多东西、很多事情非常精准;我们都忘了,她也没有忘。

嗯,我认为这第二点记忆力也过关了。

。。。

第三,她的想象力。从她开始会说话后,她就喜欢编名字,编故事。她可以为你即兴讲半个小时上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甚至带着身体语言;不同的角色,语气和语调也不同。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比喻这个方式造句,说话。

比如,她把打嗝分为两种,一种是“汤嗝”,一种是“水嗝”。

比如,看到手枪和步枪,她会说一个是“枪宝宝”,一个是“枪妈妈”。

比如,大便完,她会说,“我拉了一个形状奇怪的长颈鹿。”

比如,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猛犸象的象牙,她说可以滑滑梯。

比如,拿着粘毛刷,她会说,“我在给床刷牙。”

比如,她骑在我的头上说,“爸爸的脑袋是我的小饭桌。”

比如,晚上看到车灯开了,她会说,“汽车都瞪眼睛了。”

她甚至把幼儿园学来的古诗,东拼西凑,添油加醋,改成她自己的古诗。

没错,这一点也值得好好保护,发扬光大。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是棉棉的特质,我们这样认为了。

棉棉对什么感兴趣呢?棉棉喜欢做手工,画画。

这一点说不上是培养出来的,还是她就是喜欢。在她动手这件事上,我们几乎一点都没有阻拦。

她不到两岁就开始使用剪刀。她自己发明一种创意画法,用剪刀剪下不同的图案,然后拿胶水粘到另外一张白纸上。有些复杂的形状,也会请我来帮忙。她在外参加手工课,我就坐在旁边看,不做任何指导。她自己也经常说,我爱做手工。

对于画画,我们也不含糊。水彩笔、毛笔、铅笔、蜡笔、粉笔,手指画、水面画、白纸、宣纸、涂色画。。。甚至是棒约翰的披萨饼的盒子,她也要拿来涂上不同的颜色。看着一地狼藉,她很尽兴,我也收存了她的很多画作。她的画画的主题非常广泛,动物、植物、飞机、坦克、海洋、天空、外太空、晴天、雪天。。。里面的角色众多,情节复杂,甚至一小块留白都可能被她赋予特殊的意义。看她的话,如坠云雾;听她的解释,恍然大悟。每画完一张,她还要起个名字,那名字也常常让人醉了。

我们在想,既然她这么喜欢画画,那就支持她一直画下去吧。

注释:拼接图。

名字:两个小兔子在搭积木。

左边大圆是木星,右边的小圆是水星。中间那个是酒店,底下是大海和草地,上面的心和花代表的是心中开花。

其他的图案我没有记住含义。

---------写在后面的话---------

孩子的天赋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姑且不要过于不计成本的沉浸其中,否则带来的不仅仅是焦虑,还可能会有些失望。

孩子喜欢,我们就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引导他们做下去。有一天,他们说,我不想再做了;那也没有什么。这个过程的本身就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天赋的背后,是刻意练习。如果我们准备好了,就请不要放弃了。

— END —

*** 第四十九篇原创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