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解放中国人

保观|聚焦保险创新

(正文在海报下方~)

保观社群今晚活动,

想要参与的小伙伴赶快扫码加入吧!

2018年,中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与两国GDP排名同步。这说明保险服务已经广泛渗入国人生活。尽管当下依然存在不少束缚保险业发展的陈旧制度及落后观念,但在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之前,终是螳臂挡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保险业已然生机勃发,它的存在与发展,也将会潜移默化地瓦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并且塑造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犹如脱胎换骨一般,重构人们的思维理念与社会生活。

1

中国传统社会不缺保险观念与实践

今天中国保险业的繁荣,是拜时代进步所赐,不过如果追根塑源,其实还能从中国历史传统里找到有利的文化基因,我们从许多成语与格言里就能略窥端倪。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治家格言》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这些经典语录充分说明了古代人有着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说现代人的保险观念是与其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不缺保险观念,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大量实践应用。早在夏周时期,就有了粮食储备制度。夏箴上说:“天有四殃,水旱饥荒,甚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此后,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建立国家粮食后备仓储制度,用以对付不时出现的灾害饥荒,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官职管理仓储,如汉朝的常平仓、隋唐时期的义仓、宋明两朝的广惠仓等。

以“义仓”为例,其制度兴盛于隋唐时期。公元585年,隋文帝劝令民间每年秋天每家出粟一石以下,储之里巷,以备凶年。义仓制度可以算是我国相互保险的雏型,维持了大约1200年之久。

在古代,除官方主导的保险组织形式之外,民间也存在不少保险组织形式, 其中尤以"船帮组织"为典型。这是一些在江河区域活动的船商,为避免货物载于同一船中而可能招致全部倾覆的危险,而把货物分散装载于不同的船上,以分散风险和减轻损失的互保组织。还有的把同乡船户组织起来,每户交纳一定的会遇,由同乡船会储存生利,以便在船只遇难时给予适当救济,这与现代海上保险原理基本一致。此外,民间还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供给的“父母轩”与“孝子会”等组织,也都是原始的保险雏型。

2

传统宗族文化观念的内核是保障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及其组织形态,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这其实是古代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冲突所演化出的集体生存策略,它的内核是通过分担风险抱团取暖的方式获得生存保障,暗含着朴素的保险思想

在简单稳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宗族观念及其组织形态能得到充分延展,每个人都从属于宗族集体,在其保护伞下生活,集体成员构成紧密的依赖关系。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讲究人情关系的熟人社会。

这种以人情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也衍生出与之相适应的习俗,比如随礼。随礼也称随份子、凑份子,适用于各种喜事、丧事,它的本质,其实与互助保险别无二致,随礼的钱,就是保费。人们自愿加入一个关系网络,以期相互帮助,所不同者在于它是没有明文规定的软合同,仅依靠习俗与舆论来约束。

除此之外,传统宗族文化观念还孕育出了“养子防老”这种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能使其正常运行,儒家文化对人的社会角色或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道德规范,子女必须要向父母尽守孝道,为父母养老送终。这种被道德格式化的类似于跨期交易的代际关系,其根本性质亦是保险。

3

随礼文化与孝文化的弊端

不论是“养子防老”催生出的孝文化,还是熟人社会催生出的随礼文化,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功利主义的保障作用,但也有着种种弊端。

比如说随礼文化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往往就像一种“社交仪式灾难”,这种灾难吞噬着人们可怜的收入,造成财务负担,把人们禁锢在一种压抑的氛围里面。它绑架了人们的自由意志,使人们屈服于强大的习俗力量。

尽管它的本质是互助关系的体现,有着一定的实用意义与价值,但已经逐渐演化出流于形式与面子的异样,事实上在今天,当一个人遇到风险或困难,熟人圈子的帮助并非那样有效与迅速,而且即使得到有限的帮助,也会在人情债的长期压力下变得抑郁与拘谨

至于孝文化,尤其是在近现代,对其批判的舆论越来越多。孝文化实是压抑人性的陈腐文化,在这种道德规范下不可能有人伦真情的存在,只会有虚情假意、伪孝伪善,甚至反而会破坏亲情。因为它把父母与子女之间本是发自天性自然的人伦关系,变成了尊卑关系,以及施恩与报恩关系,这其实是对亲情的戕害。

可悲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父母在养子防老的自私目的下,将孝文化推崇到极致,以致在今天依然成为许多中国人的道德枷锁与内心困扰。

4

现代商业保险服务将瓦解随礼文化与孝文化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自由市场理念以及各种新生商业形态,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刷着传统社会结构。其中尤以近年来崛起的保险商业服务,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革新最为明显与突出。保险行业的存在与发展,正在潜移默化地瓦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并且同时也塑造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犹如脱胎换骨一般,重构人们的思维与生活。

人们忽然间发现,商业文明其实更符合人性,每个人作为具有独立意志与人格的个体,完全可以轻松自由地参与到市场的分工与交换,通过为他人提供产品,然后获得自己所需的保障服务,而不必寻求宗族集体的保障。

在简单稳定的农耕时代,宗族小集体或熟人关系圈子可以用爱心解决问题,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限的爱心显然无法满足人们更多需求,何况失去价格参照的人情关系又极易引发争端与摩擦。

通过购买各种商业保险转移意外风险,就能大大降低人们对宗族或熟人圈子的依赖,久而久之,熟人间相互随礼的必要性就会消失。因此客观上讲,商业保险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把人们从非常耗散精力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可以更加专注并形成自己的特长分工,同时又能与朋友之间维持较为单纯的情感关系及明晰的商务合作关系。

通过给自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就不必对子女有功利心,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更加舒心安宁,也消除了子女的心理负担与财务负担,两代人的情感关系就会更加天然纯粹。随着保险观念的普及,与“养子防老”相捆绑的孝文化也会日渐寡淡。

5

现代商业保险服务将塑造全新社会形态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说:我们终其一生,花一辈子的时间,都很难赢得和维持几个人对我们的友情和爱情,但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帮助。我们看看自己吃的穿的住的,有多少人涉及其中,有多少人在帮助我们,但他们都不爱我们,他们都不认识我们。

这怎么办?这么大的一个空隙怎么填补?答案就是市场

市场就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随着中国市场化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人们会逐渐习惯用商业手段而不是人情关系去解决生活问题,而商业保险制度也将会逐渐代替以地域、血缘为纽带的有着风险共担功能的社会群体组织形态,有着明码标价的保险服务,将让每个人脱离对集体关系的依赖,脱离伦理道德的束缚,获得更大的个体独立和自由。

因此,在可以观察的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商业保险的发展,将给中国社会带来以下两种变化。

一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从人情关系到契约精神的转变。二是在家庭结构上,从大家族到小家庭的转变。

而这两种转变,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体现与过程。在这个转变中,个体自由度与幸福感均会得到提高。而这一切,都可归功于在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商业保险服务的大力发展及完善

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现代商业保险服务正在一边解构又一边建构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理,塑造出全新的社会形态。

投稿或寻求报道:zarc@warpvc.com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内陆人不爱买香港保险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