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京剧杨派传人朱云鹏先生

艺途坎坷终不悔  立雪杨门更护花

——怀念京剧杨派传人朱云鹏先生

作者:刘新阳  南昊

2012年12月23日,京剧杨派传人、杨宝森先生的入室弟子,朱云鹏先生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5岁。先生弃世远行,作为后辈,我们的心情无比沉痛,我们有义务把这位辛勤耕作于梨园,无私传播杨派艺术的杨门弟子介绍给广大读者,共同缅怀这位传承杨派薪火的老艺术家。

朱云鹏先生,字培德,号听雨轩主,1928年8月生于上海,他12岁开始随姐夫著名武生名家黄宝岩先生练功,稍长由刘长林、姚渔村先生开蒙学习老生、红生戏。1944年,16岁的朱先生开始在上海的大世界、天蟾舞台搭班,唱《黄金台》、《卖马》、《跑城》、《扫松》、《九更天》等帽戏。1946年,时值程砚秋先生到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在一次程砚秋先生演出《锁麟囊》之前,剧中饰演赵禄寒的刘桐轩先生突患腹疾,不能登台。18岁的朱云鹏先生自告奋勇,找到吕春奎、高登甲二位管事先生,言明之前自己在郑冰如来沪演出《锁麟囊》时,已“偷”会了该剧中薛良和赵禄寒两个生行角色。因此,在与程先生的二旦吴富琴先生对过戏后(吴在《锁》剧中饰赵守贞),朱云鹏先生以天蟾舞台搭班演员的身份、“救场”的性质,临时参加了程砚秋先生《锁麟囊》的演出。在得知朱先生有北上进京继续深造的愿望后,程先生把他带到北京,经程先生和尚小云先生说妥,由阎世祥(朱云鹏之义父)和高登甲二位先生出面,把朱先生送到尚小云先生创办的荣春社科班,插班“长”字科,一方面带艺深造,一方面借台练戏。在荣春社时,朱先生受到了陈富瑞、耿明义等教师的严格传授,经常由尚小云先生亲自把场,与尚长麟同台合演生、旦“对儿戏”,并受到尚小云先生的提携,在尚先生演出的《汉明妃》中出任汉元帝的老生角色。继而,又与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赵蕴秋等名家共同演出于北京的华北、市立和三庆等戏院。

(朱云鹏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于北京演出的戏单)

除向科班教师请教外,朱先生又得到了余门弟子杨宝忠、余派琴师朱家夔以及宋继亭、陈少五等位先生的指教。在京期间,朱先生观摩了大量杨宝森先生演出的剧目,继而对质朴苍劲、沉稳大气的杨派艺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194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六日,杨宝森先生四十寿辰时,经李春林、阎世祥二位先生的介绍,朱先生拜在杨宝森大师的门下,成为杨门入室弟子,此后,朱先生由杨宝忠、杨宝森二位先生传授了《文昭关》、《洪羊洞》、《法场换子》、《失·空·斩》、《托兆碰碑》、《四郎探母》等杨派剧目。

(朱云鹏《碰碑》剧照,1946年摄于北京大北照相馆)

新中国成立后,朱云鹏先生开始在上海、山东、天津等地与李玉茹、李蔷华、张正芳等名家共同演出,又挑梁演出于青岛、烟台、徐州等地,经常演出《红鬃烈马》、《朱痕记》、《打渔杀家》等戏。1956年,朱先生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中,演出《文昭关》一剧,获演员二等奖。1957年,朱先生在文登京剧团演出时与李妙春女士喜结连理,新婚一月后,他又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编导人员讲习会,学习戏曲编导。翌年,又与上海市新中国京剧团黄桂秋合作,同年响应“支边”号召,调入贵州省京剧团任主演兼任编导。在贵州期间,朱先生先后与雪又琴、邢再春、李妙春合作演出了《南天门》、《宝莲灯》、《汾河湾》、《清风亭》、《坐楼杀惜》及现代戏《红军坟》等戏,颇受好评。与此同时,朱先生整理改编了《李陵碑》一剧,在贵演出后,剧本发表于1963年第12期贵州省的《山花》杂志。

1961年,朱云鹏先生再次响应号召,调入刚刚组建的贵州省黔剧团,先后任教研组副组长、艺委会主任、编导,执导了《搬窑》、《葬花》、《赶子》、《双玉蝉》、《人民办案》、《红山儿女》、《半把剪刀》等一批黔剧剧目,其中,以与俞百巍合作的彝族历史故事剧《奢香夫人》影响最广,该剧在音乐和唱腔方面,吸收了彝族的民间音乐,又在黔剧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1963年春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了《奢》剧,并在全国第四届人代会上演出。“文革”开始后,《奢》剧成了朱先生的一行大罪,朱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罪名是“为奴隶主歌功颂德”,接下来的抄家、关牛棚、批斗、坐喷气式、写交代材料,可想而知。“文革”结束后,《奢》剧于1979年奉调进京参加建国30周年汇演,在进京赶排《奢》剧前夕,一次意外车祸,使朱先生的股骨颈骨骨折,急需住院手术治疗。但为赶排《奢》剧,朱先生以大局为重,每天由青年用担架把他抬到排练场坚持排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待《奢》剧进京汇报时,错位的股骨颈骨已经长死,致使先生落下了腿部的终身残疾。《奢》剧最终被文化部授予创作、演出两项一等奖,后又赴西北五省巡演。对此,朱先生无怨无悔,反而口吟绝句表明心志:“献身梨园吟皮黄,情崇马周声崇杨。酷爱文学习编创,半生坎坷塑'奢香’。”应该说,朱先生为黔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了太多实实在在和忘我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朱云鹏先生《摘缨会》《南天门》剧照)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人才有了可以流动的机会,因割舍不掉对京剧艺术的深厚感情,朱云鹏先生与夫人李妙春女士在1981年双双调入浙江省京剧团。朱先生与人合作并执导了京剧《孙中山》,该剧曾参加浙江省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庆祝演出,并获浙江省授予的剧本奖、演出奖。此后,他又为李瑛先生排演了根据《皇帝与妓女》改编的《珠花血泪》。1984年,先生又应荀派传人宋长荣先生之邀,与荀门弟子徐凌云共同创作并执导了《紫钗记》(宋长荣先生主演),把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搬上京剧舞台,并运用荀派的表演风格塑造了霍小玉这一人物形象,是年11月,淮阴京剧团在赴香港演出时曾演出该剧,广受好评。

(朱云鹏、李妙春夫妇合作《坐楼·杀惜》剧照)

退休后的朱先生不再参与院团的编导工作,因此,他也有了充分的时间研习、传播自己钟爱的京剧和杨派艺术。1990年,朱先生与夫人李妙春女士应邀赴成都参加当地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活动,夫妇二人合演了《闹院·杀惜》两折,虽然先生腿部有残疾,但凭借夫妻二人在艺术上的默契与配合,演出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1991年,先生又与孙荣惠、张正芳、钳韵宏等名家一同被重庆市艺术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应邀赴重庆艺校授课,在校期间,朱先生把《南天门》等戏传授给了吴狄、周娅等学生。

(朱云鹏先生与杨派研究者爱好者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朱云鹏先生开始借助广播、电视和纸媒等传播途径宣传、普及和弘扬杨派艺术,朱先生在1992年11月8日至1993年1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大舞台”栏目的“聊戏”子栏目中播讲了《杨派艺术讲座》,该讲座每周播放一次,前后共11讲。先生这一讲座的播出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听众纷纷致信“空中大舞台”栏目,要求延长播出时间并重播该讲座。三年后,中央电台再次邀请朱先生就杨派艺术开展讲座,为此,责任编辑常晓玲女士亲赴杭州联系录音事宜,于是先生又在1996年“505空中大舞台”栏目中连续播讲了《失·空·斩》和《洪羊洞》两出杨派经典剧目的唱念技法及要领,讲座播出后受到内外行听众的一致欢迎。2006年,先生以78岁高龄与夫人李妙春女士一同应邀北上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的录制,这期间,朱先生录制了《法场换子》、《审头》、《南天门》、《洪羊洞》、《摘缨会》、《三娘教子》等余、杨两派的经典唱段,观者每以先生醇厚、老到的唱腔惊叹、折服,却不知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不仅腿有残疾,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且双目已几近失明。与此同时,先生还在《中国戏剧》、《中国京剧》、《上海戏剧》、《艺坛》(内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一批介绍、赏析京剧余、杨两派的文章。

(朱云鹏先生参加纪念杨宝森先生百年诞辰活动期间留影)

2009年,逢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国家大剧院主办的系列纪念活动于5月举行。朱先生为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在夫人李妙春的陪同下,从杭州到京参加纪念活动。起初,考虑到先生已81岁高龄,行动不便、路途遥远,大家都劝他不要进京,但先生以对恩师的满腔热忱,毅然决定参加纪念活动演唱会并进行发言,他和夫人表示:“一切费用自行承担,如出现任何意外闪失自行负责”。这样的执著让年青一代感受到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尊师重道的可贵之情。到京后朱先生顾不得休息,就开始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杨派新秀凌珂赶到朱先生住所请教了《碰碑》、《乌盆记》等剧的演法,他倾囊相授,这样的劳累程度对于年高体弱的朱先生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依然以饱满的精神和兴奋的心情表达着对恩师最诚挚的怀念之情。2009年5月15日“一轮明月”演唱会上,朱先生在主持人白燕升的介绍下与观众见面,作为此次参加纪念活动年龄最长者、又是杨大师亲传弟子,朱先生说:“我一生有两件事最值得骄傲,第一件是在1948年我二十岁时拜入杨宝森先生门下为入室弟子,第二件是六十一年后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恩师百年的活动,我能多活十年!杨大师教了我很多艺术,对于现在的年轻演员我愿意倾囊而授,把杨大师教给我的艺术留下我再走。”发言感动了在场千余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回荡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朱云鹏先生在纪念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上)

朱先生和李妙春女士几十年相濡以沫,伉俪情深。他们一生的心愿,是将京剧艺术传承后学,发扬光大。因此,先生向学生传授杨派艺术时,总是主动教、细致教。在外省市的学生不能面对面聆听先生教诲,他就在通电话时嘱咐学生用电话录音,把一腔一字细致地进行示范,并说明来历,使学生知其然后又知其所以然,真可谓是春风化雨,舔犊情深。在病重期间,朱先生还牵挂着给学生林小龙排演《搜孤救孤》的事,因为没有合适的旦角出演程夫人,朱先生在病榻上与夫人商议:“学生演出没有合适的程夫人,你是师母,虽然岁数大还要走跪蹉步,有些困难,但毕竟你有经验,为了这个戏要在台上保徒弟,这个程夫人你来吧!” 已年过七旬的李妙春老师体谅丈夫对学生和艺术的一片苦心,一口答应了。尽管这次演出因先生的离世没能成行,但伉俪二人爱徒如子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再一次表现出了老艺术家的大胸怀。

(朱云鹏、李妙春夫妇的艺术简历)

“忆师撰讲稿,尽表弟子心。电波传神州,泉下慰师魂。”这是朱云鹏先生1992年在“空中大舞台”《杨派艺术讲座》中吟诵的一首绝句,朱先生学艺于上海,最终皈依京剧杨派艺术,但当先生本该在京剧舞台上一显身手的时候,又被调入黔剧团,为黔剧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并落下残疾,不得不离开演员视为生命的舞台,从事幕后工作。虽然他走过的艺术道路无比坎坷曲折,但他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始终无怨无悔、辛勤无私、兢兢业业、一以贯之地为京剧杨派艺术的传播与发扬做着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中国京剧》2013年第12期)

(0)

相关推荐

  • 名家齐聚 共缅先贤 国家大剧院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诞辰110周年

    京剧大师杨宝森演出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姜宁) 2019年,是京剧大师杨宝森先生110周年诞辰.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由国家大剧院主办.天津京剧院协办的京剧大师 ...

  • 朱云鹏:演艺琴艺双绝:一代宗师杨宝忠(六 全集)

    六.留下珍贵音响资料 杨宝忠先生的京胡艺术,内容极为丰富,是高水平的高雅艺术,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音乐财富.他和杨宝森老师合作演出的全剧录音是杨派艺术的经典之作.已出版的<杨宝森唱腔集>(由 ...

  • 朱云鹏:演艺琴艺双绝:一代宗师杨宝忠(五)

    五.论"嗓"说琴 四十年代中期我跟杨宝忠先生学戏时,杨宝忠先生曾谈到"吊嗓",他独有一番见解.他对我讲过"吊嗓"的"吊" ...

  • 朱云鹏:演艺琴艺双绝:一代宗师杨宝忠(四)

    四.艺德高尚令人钦敬 杨宝忠先生对拉琴是十分认真的,他的敬业精神和艺德使人钦敬.他常说:"胡琴的作用就是要使用各种技巧如弓法指法等,把唱腔的韵味意境衬托出来,就是要'托腔保韵':琴师不仅要把 ...

  • 【侃京剧】朱云鹏:几处京剧唱词的辨析与商榷

    凌珂向朱云鹏先生求教 二百余年来,京剧艺术历经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在表演程式.唱腔音乐.文学剧本.服装服饰.舞台美术等诸多方面已日臻完善.各个行当的演员在严格恪守京剧艺术规律的同时,也会根据个人的优长 ...

  • 京剧唱念的咬字、吐音、归韵(朱云鹏)

    朱云鹏先生<摘缨会><南天门>剧照     京剧唱词和诗词曲的关系很密切,不过它更通俗化.后来京剧逐渐为王公贵族所欣赏和喜爱,而且还进入了宫廷,为皇帝.后妃所喜爱,越来越走红, ...

  • 朱云鹏:唱京剧怎样练嗓、护嗓

    (来源:京胡网) 学戏主要是要有嗓子,有嗓子就有本钱,才能吃唱戏这碗饭,男孩到青春期发育时就要变声,嗓子变低变哑,这叫"倒仓",倒仓过了以有的嗓子变好,有的不好,这是天赋,和长相一 ...

  • 朱云鹏:再谈对几处京剧唱词的辨析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再谈对几处京剧唱词的辨析 --奉答王振麟先生 朱云鹏口述  刘新阳整理 2010年第七期<中国京剧>上刊登了王振麟先生的大作&l ...

  • 朱云鹏:几处京剧唱词的辨析

    几处京剧唱词的辨析 朱云鹏 二百余年来,京剧艺术历经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在表演程式.唱腔音乐.文学剧本.服装服饰.舞台美术等诸多方面已日臻完善.各个行当的演员在严格恪守京剧艺术规律的同时,也会根据个人 ...

  • 朱云鹏:提携后辈的程砚秋先生

    京剧谚语:"艺术不能临阵磨枪,要闲来置,忙来用."1946年春,我搭班上海天蟾舞台,唱<黄金台>.<梅龙镇>.<跑城>.<卖马>等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