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表达言过其实…… 爱的语言—家庭工作坊(11)
诞生了
只为构建和谐家庭
通过学习
改变命运
改变家族
这是马氏家族里的鹿友马金明同学创作的“爱的连“”图画展示
马氏家族NVC功课
非暴力沟通
NVC功课:如果我们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例如:您从不关心我!你每次都这样保证!您总是不爱干净!……)
尹红琴分享: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观察别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不指责不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旦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评论。如果我们能不受旧习惯的束缚,不带任何评论的只说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能给予别人温和的提醒,那么我们就会赢得尊重,并且与他人的感情也会加深。
“你从来都不关心我!”
“你每次都这样保证!”
“你总是不爱干净!”
我认为这些话都是贴标签都是评论,首先内心就比较抗拒,就想反驳别人。也许有过那么几次,却用“从来”“每次”“总是”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我们可能会有的反应是:一认为自己确实有问题,二把对方的话视为攻击而给予反击……
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如果我能够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肯定能收获到意外的惊喜,肯定能得到友善的回应。
马金明分享: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平和的心态和柔性的言语上的,超过这个界限,就无法做到沟通,愤怒的情绪和激烈的语言只是责任的划分,高低的较量,所以即便是一件好事,因为语言表达的欠缺,也不会收到你要告诉他她一件好事的效果,这也许就是好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一个主观原因,一件坏事因为使用了比较恰当的心态和语言,或许会收到坏事不坏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表达自己的主管意愿时能否先去观察,后去倾听,再去判断,切勿言过其实,过早的得出结论是语言暴力的开始,谴责性的语言无助于事情解决,只有平和的心态,理智的语言,才是办好事,处好人的标准。
马建萍分享: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会造成许多情绪困扰。也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人们往往在观察他人及其行为,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好多时候,因为某一件事情和对方发生摩擦时,矛盾升级是因为不够冷静,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倾听对方的需要。就直接给出了评论,我觉得你就是…………(此处省略好多种不可理喻的说法)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行为之上。这种行为是很极端的。
你从来就不关心我!
你每次都这样保证!
你总是不爱干净!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针对性的一种贴标签的评论。一般听到后可能很敏感。首先认为自己确实犯了错。有自责感。其次,有点恼怒,也有反驳在里面。
冷静思考后会我们会发现彼此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要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以及想法时,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多去倾听。把需要和请求告知对方。培育尊重与爱,乐于互助,这样肯定能得到友善的回应。
马雪楠分享:
言过其实往往是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评判与猜测,事情没有发生我们过早的下结论。 如果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信任,捏造,浮夸,让人反感,不愿意和你接近, 继而躲避保持沉默!大多数人们喜欢真实的,诚实的人,那种打着保票而无结果的人,人们避而远之!
安文玉分享:
三个例句中,“从来”,“每次”,“总是”是具有典型的评论的词,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具有多面性,通过观察,我们或许只看到事实的一面,很容易以偏概面,所以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直接做出反应,如果我们评论时言过其实,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会让对方带上情绪反驳,不会做出友善的回应。
马春玲分享:
就这三种例句,充分体现了“我”当时的需要没有被重视和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很气愤的说了那三句话。以至于“别人的反应”是对我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反应。@别人会另眼侧目看我!认为我太偏激,没耐心,评判的覆盖面过大感觉对方再没有机会悔改一样~等等!
别人还有一种反应是感觉我也对,因为对方长时间的不用心,没有责任感致使我“言过其实”!
大罗点评:
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是需要的表达。这个需要有时说话人自己都不清楚,所以,需要我们借助长颈鹿之耳去“翻译”出来,这样就能情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