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浙江大学杨德仁教授
自今年中国科学院第二轮增选名单公布之后,其最终入围名单一直备受关注,虽然还未正式官宣,但是综合多方消息,中国科学院2017院士增选的投票名单已经出炉。入选者中就包括浙江大学杨德仁教授。
人物简介
杨德仁教授,1964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1997年被浙江大学特批晋升教授;1998年初回国在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是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973)首席科学家。
用20年普及太阳能,建世界最好的硅材料实验室
众所周知,硅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科技产品中,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因此,它的产量和技术水平,从一个方面也标志了一个国家的电子工业水平。同时,它也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支撑了太阳能光伏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杨德仁教授领导的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硅材料研究小组之一;他的原创理论,全世界都在应用。
杨德仁教授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风车模型,有阳光时会无风自动,阳光越好,转速越快。这是个“太阳能风机”模型,动力来源于一块小小的硅太阳能电池。
利用太阳能发电,是硅材料实验室正在尝试产业化的项目之一。杨德仁教授希望20年以后,以硅为基础的太阳能,能成为我国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场”
由于硅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非常突出。
杨德仁教授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的研究,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硅基光电子材料和纳米硅半导体材料。负责(曾负责)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教育部和浙江省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
2002年开始,杨德仁想着要做一件前人没干过的事,把锗原子掺入到硅晶体中。杨德仁领导课题组研制的特殊硅晶体,应用在了神舟、嫦娥、天宫系列的航天器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上。他研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氮、微量掺锗、重掺磷等成果已经在我国著名微电子、太阳能硅晶体企业规模实际应用,不仅满足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需求,而且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增销售超过30多亿元人民币。
大学室友公司都上市了,这位浙大教授却说:乐趣还是在大学当老师
杨德仁大学毕业后,寝室其他6位陆续都做了实业,只剩下杨德仁一个人继续读书。其实,一开始杨德仁也想奔着企业去,博士快毕业时,他联系了两个工作,一个是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属于当时的“时髦工作”;还有一个是在深圳的一家著名的IT企业。可最终并没去成,被他的导师阙端麟院士给留在浙江大学工作了。他说,是阙老师的一片诚心打动了我。“我读书的时候比较活跃,从来没想过会做老师做研究,阙老师他跟我聊了很多,跟我说,在学校好好干,会有前途的。”
如今,杨德仁做实业的几位都成了叱咤商海的知名企业家,其中,寝室“老七”的公司还上市了。每每说到室友们,杨德仁总是说:“我的室友都很优秀,我不能跟他们比。”
导师的挽留,一位与企业擦肩而过的学界大亨由此诞生,但是他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为企业带来了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浙大“工科男”到今日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莘莘学子到学界精英,他说,最快乐的事还是做一名浙大老师。
“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
做杨德仁教授的同事和学生,很累。他工作太勤奋,身边的人也不好意思偷懒;他要求很严格,容不得你有一点马虎。
杨德仁教授的学生,都知道一句话:“做我的学生,两条高压线不能碰——不准伪造实验数据,不准论文一稿多投。”据说,每年新学生入学,杨德仁教授都要给他们上课,强调学术研究中诚实品质的重要。
杨德仁教授的同事,都说他很有人格魅力——工作起来身先士卒,学术和经济上又处处给年轻人机会。没了后顾之忧,同事干劲更足。他领导的硅材料研究小组,成果多,人心齐。从这个研究小组出来的人才,世界各个实验室都抢着要。!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杨德仁教授说,这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