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0第二十五期)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文/李同
人称久居之地为第二故乡。我不知是否应称这个地方为第二故乡。这里不是我的祖籍,但却是我的出生地。这一方水土滋养了我五十多年。这个地方叫成安,这里是我可爱的家乡。
我的父母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原籍沧州来成安工作和生活的。听母亲说,我是五十年代末出生于成安北街。在成安这座小城里,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这里有我儿时的玩伴保平和铁柱。我们同住一个大院,每天玩在一起。有时候,我们沿大街十字路口西行至西街的琉璃牌坊(文革中拆除),从两侧的小拱门穿来穿去,爬上石狮子唱着儿歌。有时候,我们沿北街直行穿过北城墙,到邯大路边看汽车。有时候,我们去北城墙下的坑塘里捞蝌蚪、捉泥鳅,常常玩到天晚不归,等待母亲寻找和呼唤。
一九六三年夏天的一场水灾,改变了我的生长环境。我随全家由北街迁往父亲工作所在地林里堡村生活。第二年,我成了一名小学生。每逢星期天,我相约几位小同学,从小路跑到城里,找我的玩伴保平和铁柱,看望我的 “老家” ,找寻我的童趣。驻足琉璃牌坊下,摸着石狮子,认读着匾额上 “四品一世” 几个大字,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小学读书的时光是快乐的。最使我难忘的是,一九六六年三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学校正上语文课,突然发生地震,课桌哗哗啦啦晃起来。同学们惊慌失措地向教室门口跑去。张婉莹老师一边安慰我们,一边指挥我们有序撤离教室,向学校南边的操场转移。张老师逐一安抚我们,使我们恐慌不安的心理逐渐稳定下来,得到母亲般的关爱和温暖。
记得震后不久,全县又发生流行性大脑炎。为了防治大脑炎流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县卫生部门在路口设立防治站,给过往行人的咽喉喷射 “黄胺” 之类的药物。当时我觉得好玩,星期天约好几个小伙伴,绕到几个进村的路口,让防治人员向口中喷射药液。张婉莹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教育我们要遵守公约,每天喷射一次,不浪费社会资源。
张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四月四日那天,春光明媚,轻风拂柳。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来成安视察,乘车路过某防治站。值班的两位小姑娘,拦住了周总理的车辆。工作人员向前说明来意,想暂停防治,两位小姑娘坚决不肯。工作人员向总理汇报。总理听了汇报,笑着说:“ 她们做得对,应该一视同仁嘛。” 周总理从车上下来,微笑着拍拍她们的肩膀,和蔼的说 :“ 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很认真嘛,应该受到表扬。来,我带头执行你们的制度。” 总理说着张开囗让她们喷药。总理的话语和举动,总理的理解和支持,使两位姑娘心如潮涌,眼泪夺眶而出。张老师讲述的这个故事,我至今难忘。
一九六六年八月,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改变了我及全家人的生活轨迹。父亲受到严重迫害,母亲带领我们被迫遣回原籍沧州。临行那天,我早早起床,向每个同学告别。我的两位房东叔叔,拉着人力车,一直送我们到邯郸火车站。我望着这里熟悉的一切,洒泪而别。再见了,成安!
在故乡生活的十年,我无时不在思念着成安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思念着我的同窗好友。相互多次通信,表达思念之情,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再回成安。
这一天终于来了!一九七六年七月九日,我怀着无比激动,无比兴奋的心情登上了沧州至邯郸的列车,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成安。当我从成安汽车站,沿东城街、新兴街、北街一直到政府招待所时,(父亲工作单位水利办公室驻地)。这一路行程,是多么的熟悉,而又多么的陌生啊!十年了,成安变了!
我清楚的记得,回到成安第一次去林里堡村看望两位房东叔叔,我的两位学姐分别拉着我的手,争着让我去她们家吃晚饭。这是一副多么温馨的场面。十年前的那个下午,两位姐姐就是这样拉着我手,从教室跑向操场。今日久别重逢,旧景重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成安这里也有震感。当时城内居民,都在空旷之地搭起帐篷。正值阴雨季节,连续下了七八天雨。招待所大院里的一排西屋(大礼堂后侧)成为危房。我们一行搬到里院最后一排客房居住。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望着后窗外北城墙内,一片汪洋,水波连天,不由思绪万千,那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又想起了快乐的童年。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九月二十四日,全县一万多名干部群众,在县一中广场隆重集会,纪念毛主席视察成安十七周年。县委书记宋万起在大会上,操着浓重的沧州口音发表讲话: “ 代表成安二十四万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永远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 那天下午,我跟随着水利局干部职工队伍,胸前佩戴白花,参加这次大会。整个会场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这么多年过去了,县委书记的讲话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
成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这里为晋乾侯邑。战国时为赵地。秦时属邯郸郡。从汉代开始建县为斥丘。北齐时改名为成安,县治即今县城。这里有多处名胜古迹,曲村凤凰台,城南匡教寺,城西二祖塔,大小戴故里,宋代名相寇准曾在此为令,著名画家王雪涛生于成安北街,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李清云是成安贾庄村人。
成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曾亲临成安视察。成安的万亩棉花丰产方,曾在全国闻名,被誉为 “冀南棉海”。敬爱的周总理曾三次光临成安。这是成安人民永远的荣耀!
这方水土养育了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成安人民。这里有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七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拂晓,日寇侵犯成安县城,英勇的成安人民配合驻军,奋起抵抗,歼敌四百余人。当日傍晚,日寇又调来重敌进行反扑,终因寡不敌众,日寇从西门打进县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有三千多名同胞惨遭杀害,制造了震惊华北的 “九·二一惨案”。我们永远铭记这段悲壮历史!
为了纪念成安人民抗日斗争历史,县里于一九九一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在成安北城墙路南牌坊北街东侧,建立了 “成安抗日纪念碑”。在北城街路北,建立了 “成安抗日纪念馆”。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与位于南台的烈士陵园遥相呼应。
十多年前,我在志成中学任教期间,每年清明节,我带领学生到成安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一次,我向学生们讲述了 “九 · 二一惨案” 的经过,同学们第一次听到这段历史,受到强烈震憾,个个义愤填膺,决心不忘国耻,牢记民族恨。在场的一位老干部,听了我的讲述向前问道 :“ 听你讲话口音不是成安人,怎么对成安这段抗日历史这样熟悉,讲得声情并茂,动人心魄!” 我自豪的回答: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爱之切,知之益深嘛!” 他会意的点点头,向我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当过农民。我运用在市农科院两次 “南繁” 所学到的农科知识和技术,在林里堡村种植出令全村人羡慕的丰产棉田,被村民称为 “种棉能手”。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在这座美丽的小城里,我当过工人。在十几年的工业生产劳动中,我敬业爱岗,成绩突出,于一九九0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席县五届党代会,成为工业系统为数不多的党代表之一,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在这里,我坚持自学获得本科学历并成为中学教师,桃李满园,荣誉满载,为成安县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我终生的荣耀。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方水土养育了我,并在继续滋养着我的子孙后代。在这片土地上,我走出了一条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经历了许多美好与幸福;感受了许多温暖与快乐;获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耀。我要赞美这片红色故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我爱你,成安!
行文至此,我愿以自己写的一首纪念毛主席视察成安六十周年的诗,为本文作结。
六十年前九月天,金风送爽喜讯传。
乾侯儿女多壮志,主席视察咱棉田。
风尘仆仆步履健,兴致勃勃上棉山。
参观机井进温室,领袖百姓促膝谈。
嘘寒问暖关怀咱,谆谆教诲记心间。
主席夸咱棉高产,棉花姑娘喜开颜。
临行嘱咱再接厉,邯郸复兴争领先。
棉乡人民受鼓舞,信心倍增力无边。
丰收为国多贡献,冀南棉海美家园。
时光飞逝六十载,伟人遗愿代代传!
—————————————————————————————————
作者简介:李同,笔名:小木,祖籍河北沧州,成长于邯郸市成安县。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教于成安县志成中学。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在《首都文学》、《邯郸晚报》、《成安文学》、《沧州作家》、《南方文学》、《长江作家》、《胶东文艺》、《三秦文学》、《海南诗刊》等媒体刊登。
————————————————————————————————
成安文学》公众号编委会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冀凌云 韩宝河 齐明明
王志彬 靳志刚 胡贺宇
张耀福 纪 蕾
统筹制作:冀凌云
邮箱:8236349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