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暴揍同学、怒怼校长,却被誉为“中国最牛小学生”!Why?
近日,一名四川小学生红遍网络,被称为“中国最牛小学生”。原因是他“舌战校长”的视频:
完整视频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这个小男孩,因为头擦破,剃了光头,被同学嘲笑为“光头强”。小男孩觉得尊严受到践踏,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把同学打了。因此被老师和校长拉去罚站、训话。再然后,就发生了视频里的这一幕。
视频传开后,网友炸开了锅,纷纷为这个敢说敢做的小学生点赞:
多年来,校长和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孩子即使被冤枉,常常只能忍气吞声。这个孩子让我们看到了反抗权威的勇气,反击权威的犀利,的确让人感到很痛快,很爽。
但是我们不能只把这个视频当作笑话看。
客观上讲,这个小男孩因为被嘲笑为“光头强”就动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应该接受批评教育。我们应该思考,如果你是这个小学的校长,或是这个男孩的家长,该怎么处理,怎么面对?眼前这位翘着二郎腿的校长对男孩的教育,究竟错在哪里?
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做校长时,也碰到过学生打人的事件。
一天,陶行知先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叫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掏出了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二郎腿校长”和陶行知的教育方式,差别在哪里?
在于批评孩子时,有没有“同理心”。
打人固然有错。但孩子不是疯狗,不会无缘无故的打人。一个有“同理心”的校长,会像陶行知那样,悉心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揣摩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开展批评教育,孩子就能感到被理解,而不是感到受委屈,从而更能接受教育,改正错误。
相反,一个缺乏“同理心”的校长,就会像“二郎腿”校长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就让孩子罚站,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孩子当然觉得很委屈,很愤怒,从而奋起反抗、自我辩白。
视频中,小男孩对校长强调:“你有孙子没得?你有孙子或者外孙没得?你外孙楞个(这样)的话,你肯定心里不舒服!”就是希望校长能够具有同理心,理解他的遭遇和心情。
“舌战校长”并不多见,“舌战家长”却天天见。孩子犯错时,像“二郎腿”校长那样粗暴教训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像小男孩那样顶嘴的孩子更是司空见惯。
孩子在被人揭发错误时,都会立即涌现“羞愧之感”,而这个羞愧感会引导出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孩子因害怕被责罚而立即升起的“防卫心”,然后搬出各种理由来否认自己的错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第二种反应是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但是因为羞愧之感而想逃避与父母的相处与督责,于是与爸妈渐行渐远,越来越难坦诚以对,孩子因而变得捉摸不定。
这两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乐见。
所以在孩子错误被发现的当下,首先要解除孩子的羞愧感,而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反向操作:绝对先不要直指孩子的错误,反而要先尽可能去同理孩子犯错的原因。
试想,以下那一句话可以让孩子卸下心防,愿意在犯错时和父母进一步对话?
A:叫你不要对别人动手动脚,老是讲不听,人家以为妈妈我都没有教,谁知道是你自己骨子里就是这么暴力,老是和别人打架,你真是丢我的脸!
B:妈妈知道你之所以会动手打人,一定有你的理由,如果你那时候知道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可能也不会动手打人了。
很明显,答案A让孩子感到羞愧,也会觉得父母不再爱他,而是以他为耻,因此自然而然就会升起防卫之心,或者筑起一道高墙,不再愿意和父母进一步讨论自己的过错。
而自认委屈或是被误解的孩子还可能升起恨意,像视频中的四川小男孩那样,最后累积成叛逆的性格。届时,父母对孩子将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
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减除羞愧无助的感受,孩子才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才可能借每一次的犯错,去思考改进之道。
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同理孩子。
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知道你之所以这样做,有你的理由……”
“任何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我看得出来,你因为(伤害了别人)自己已经很难过……”
“我相信你若是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你也不会这样做……”
“换做是爸爸妈妈也很可能会这样做……”
用同理的角度,先让孩子解除畏惧与羞愧之心,孩子能感到在父母面前被理解,就不会逃避接来下的亲子对话,反而更愿意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摊开了说明。
当孩子觉得父母与他同一边之时,孩子才可能打开心门,和我们进一步对话,而只有孩子不排斥进一步对话,爸妈才可能掌握到“管教的机会”,我们才能进入真正的主题:透过犯错,要学到功课!
因此,第二步是去引导孩子思考他的做法会造成如何不好的后果,例如:别人给你起外号,你觉得不舒服,就立刻动手打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借着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他的肢体冲动行为,可能对别人造成怎样的伤害,如何影响自己的人缘,伤害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因为孩子在父母的同理下,已经敞开心房,所以孩子才可能被你引导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哪些地方不对,以及导致怎样的不良结果。
如果孩子一开始没有获得同理,而是被恶言恶语臭骂一顿,孩子的焦点就会被转移到父母的无理与情绪化,而不会是理性思考自己的错误。
在孩子清楚并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时,我们紧接着要做的,就是立即让孩子还原到事件的一开始,去思考怎么做才是对的。
可以跟孩子说:所以,你觉得当时怎么做比较好?
如果孩子想不出方法,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让孩子来决定怎么做:“当别人给你起外号,让你觉得不舒服时,是不是可以严正地跟他说,请不要这样做,我觉得很难过?如果同学不听,是不是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面对了自己的错误,紧接着思考了正确的解决之道,他在下次面临相同的问题时,才会有所依循,用理性而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不再重复犯错。
没看够?这些原创热文,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