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内心安宁,便是归途(很火的“走出半生归来亦是少年”竟然出自苏轼的词)
摘要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内心安宁,便是归途。”本文写的是一种淡定从容,随遇而安的人生智慧。
01 苏东坡与佛印大师论佛
著名才子苏东坡经常与好朋友佛印谈论佛理,有一次,苏在坡问佛印:“我在大师眼里像什么。”佛印微笑着说:“施主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又问道:“大师你知道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吗?”佛印问道:“老衲不知,还请施主说明。”苏东坡哈哈一笑:“我看大师像一坨屎。”说完,苏来坡很高兴地回家了,苏小妹看见苏东坡这么高兴。就问苏东坡为何这么高兴。苏东坡便把和佛印论佛的事告诉了她,还得意地说:“这次是我赢了。”
苏小妹说:“一个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他看别人就是什么样的。佛印大师说你是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说佛印大师是屎,那岂不是证明你心中有屎?”
苏轼
02 万物是“一面镜子”
相由心生 ,一个人的面相年轻时是由父母遗传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面相则由自己的内心决定。
心生意识,意识又依物而生。我们因看到事物的形相,然后才有感受,由感受产生想法和行动,想法和行动又再反馈到心上,从而影响我们的心灵。
万物就像镜子一样映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世界。
若只是以看的看法看世界,不带任何的偏见、好恶,就能看到万物的本质,它们都在彼此欣赏,从不崇拜,是多么的美妙。若看的时候带着偏见、好恶,好的东西就想拥有,不好的就讨厌。便失去了看的意义,也掠夺了我们看的快乐。若你去看孩子的眼睛,你会被孩子清激明亮的眼睛的魅力所吸引。
孩子的眼睛
03 把浑镜磨成明镜
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看别人是丑的说明我们的心也是丑的,看别人是美的说明我们的心则是美的。我们的心有着善恶美丑的分别,若把自己的心也比作镜子,那我们的镜子是浑浊的。当用别的镜子照着的时候就能映出来自己的心中的浑浊。如果我们把心中的善恶美丑去掉,浑镜就变成了明镜,再用别的镜子照自己的明镜还能照出东西来吗?
美则照其美,丑则照其丑,镜不照镜,水不洗水。
水中倒影
04 王阳明的花
有一次王阳明和朋友一起游玩,看到一朵岩石中的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物都在你的心中,受你的心控制,你看这朵花自开自落,你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就开,你的心让它落,它就落。”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鲜艳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年轻时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也没格出个什么理来,因为这个理不在竹子上,而在自己的心中,需从自己的内心处下功夫,才能格出个理来。直到后来在贵州龙场悟到“心即理”才大彻大悟创立心学。
当我们没有看到事物时,事物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当我们看到事物的时候,事物才明白地显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心外无理”这理不在外物上而在自己的心中。领悟“心即理”就能做到境随心转,领悟“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就能让内心安宁。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阳明心学
结语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出半生归来亦是少年,笑容中还带着他乡的梅香。安住当下,即知去处。做回自己,瞬时觉醒。内心安宁,便是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