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方剂讲解HT-052:赤丸(治腹满寒疝宿食)
注:汉唐方剂讲解系列,是紫极先生对倪海厦老师的汉唐100方进行系统透彻的讲解,通过他的讲解,让我们对方剂的遣方用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蓝色字体为倪师原文,黑色字体为紫极先生的讲解。
--------------------------------------
HT-52 赤丸
(2006.12.04B 录校:孟磊)
赤丸,也是出自金匮,治腹满寒疝宿食。
此药组合在一千八百年前,由汉朝医圣张仲景所完成 , 我在临床上发现 , 此药针对心脏肥大及动脉血管剥离有非常好的疗效 , 只需加几味药与原方组合即可。
首先看金匮里面写的赤丸,是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其本为寒,在外的症是厥逆,四肢发冷.在这种情况,赤丸主之.茯苓四两、半夏四两(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这就是红色。
人体内心脏与小肠之间有一大动脉相连接 , 因此造成心脏与小肠息息相关,心脏搏动产生的热能经由此动脉传输到小肠,
在佛家密宗里面有七轮之说,七轮在什么地方?所谓七轮三脉,七轮是在中脉,这脉讲述的与内经里面的这经络意思是等同的,在解剖的时候是看不到的,这经络如同风水先生看风水一样,称为地脉,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穴位,所以风水先生说是点穴,人的身体与地球一样,经络走向与地脉走向一样,经络这样走,什么地方是好风水,向下挖绝对找不到实体结构,人的身体也一样,中医说你的经络如何走,在什么地方有穴位,就是活人解剖了也找不到经络,这就是经络,如果研究实体结构是什么东西,这就是气,是气运行的信道,气是什么?就比如阴阳一样,你把阴阳的实体拿给我看看,你肯定看不到。看原文:
故此心与小肠皆属于火 , 如果热度正常 , 则必出现手足温热的现象 , 如果温度下降则手脚冰冷 , 也就是说此一动脉一旦温度过低则会造成动脉剥离的现象 , 温度过低的原因是因为心脏搏动力不够 , 一旦心脏温度下降 , 则周围的蒸气将转换成水 , 就会造成心脏肥大 , 这就好象居住在寒带地区的人最担心冬季时地下水管因为太冷而破裂一样 , 目前西医只知道血管发生破裂而完全不知道是为何才会发生的 , 也就是说没有预防之道与预知之明 。
赤丸里面所用的是乌头,同时与半夏用,十八反里面不是说半夏反乌头吗?根本不会反,不用半夏,大量用乌头,人也照样中毒,半夏同样也是。二者属于药性很偏的药物,不配合使用可能出事。这是十八反最先出自于谁的,误导中国几百年,一直到现在,到药房抓药都不给抓。
手掌的温度是由心脏在控制 , 脚掌的温度是由小肠在控制 , 因此手冷脚热表示心脏搏动力不够 , 手热脚冷表示小肠温度不够 , 因此中医可以依此法做出正确的诊断 。
大家注意里面的问题,问题是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的温度是直接由心火下行所得,两者温度基本相似,上半身(膈上)温度基本上是由心控制,下身基本上是小肠控制,如果心脏热能不够,有可能会影响到小肠热能。若是肝气不得升发,下部有郁热,也有可能心脏温度不够而下部有热。人身体的热,要注意它是如何来的?人身体的热,在内景里面,它是由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要注意,并不是全身的热都是由心产生的,心只是当中的一个点,全身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心气的作用,人的全身,每一个地方都可生热,而生热后这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的温度,它实际上,是由于腹部正常生化的功能形成的,说心与小肠互表里,小肠温度由心火下行所得,实际热量产生是在腹部自己产生的,由心去控制的,不是说心产生热后下输给小肠小肠不产生热。不是这样,身体里面每一个地方都有五行,阴阳五行在身体里面每一个地方,小到细胞,都有阴阳五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可能上肢心火不足,而下肢小肠热足,这就是上发凉足发热,特别是肾气若不守而下行,脚心都会发热.这里面的关系,大家要明白。
HT--52的方义就是同时令心脏与小肠的温度增加 , 同时也增加了此一腹腔大动脉的温度 , 因而在心与小肠之间所有的水分都将气化 , 所以可以预防及治疗此类心脏病 。
处方成分 : 原金匮之赤丸方加入我研究的一些加强药物
禁忌 : 无手脚冰冷症状 , 不可服用 .
使用方法 : 早晚饭前各30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