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四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

(续)

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第七代鲁王:

端王观,悼王嫡第一子,正德十五年(1520)孔妃生,嘉靖七年(1528)嗣封,享国二十二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薨。子颐坦立,是为恭王。

朱观未出生父亲、祖父疾卒。作为嫡传长子长孙他自幼备受宠爱,没受到父辈的教养、指导,也没受到好老师的教诲。他三岁时曾祖父鲁庄王薨。其母虽为曲阜衍圣公长女,却只知自己在鲁王府尽享荣华富贵,未尽到抚育幼子成才、教导他学会一些做人为官之道。朱观从小自恃娇宠,在王府任意妄为,他轻信身边一些助纣为虐的小人教他随心所欲作恶,胡作非为,游乐荒淫,听不进一句劝告之言。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朱观在一帮歹人的教唆下,“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之”,或以“炮烙、抉眼、截舌”等酷刑杀害与自己不利者。在朱观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鲁王治下的兖州府广大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一个品行作为极端恶劣的鲁王,被人联名举报到嘉靖皇帝处,世宗皇帝念其年幼只革其俸禄的三分之一,拆除其违制私自建的东园离宫。

世宗皇帝如此宽大处理朱观,比起明太祖处鲁先王髡刑,赐鲁王前汤妃自尽来,简直是太宽容他了。鲁荒王造尚寨行宫比鲁端王造东园离宫早了一百多年,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绝对不是一回事。

第七代鲁王鲁端王主政鲁王府期间,虽然朝廷增加了各王府的钱粮供应,鲁端王又额外增加了兖州府的赋税。

《济宁古代简史》中记述了这段历史:

嘉靖时,(朝廷)每年支付给各藩王的禄未达853万石,再加上一批皇亲国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寄生阶层。他们凭借政治特权,往往以“空地”“闲地”“退滩地”“荒地”种种名目,向皇帝“奏讨”“乞请”赐田。汶上地近兖州,一半多田地归属鲁王宗室。鲁王在郓城拥地425顷又43亩,在兖州府属县还有不少王府土地,称“王庄”或“鲁王庄”。剧烈的土地兼并破坏了明初建立的屯田制度,原来的军屯这时也“田归豪室,赋累贫军”。不少军官把士兵“私役在家,侵其军粮”,使得广大士兵无法生活,纷纷逃亡。明初实行二十税一,后经各种名目增加,使得人民负担日益加重,生活困苦不堪。仅一个鲁王府,需兖州、东昌、济南三个府赋税养活。(注35)

鲁王朱观任内,兖州也多次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嘉靖九年(1530)淫雨月余不止。又丙申年大水涌至漂塌学宫,大风从西北起将安丘王殿飘送无踪,大奇事也。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不雨。(注36)

朱观在位二十二年,也是兖州府人民多灾多难的时期。终因他恶贯满盈,年仅二十九岁以疾薨。逝后,世宗皇帝却谥这个行为极不端正的鲁王为端王,简直是匪夷所思。

鲁端王薨后,葬于泗水县圣水峪二旗山之阳,其高祖父鲁惠王墓西侧。

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第八代鲁王:

恭王颐坦,端王庶第一子。嘉靖十五年(1536)宋妃生,初封宝庆王,嘉靖二十九年(1550)立。王仁孝聪哲,夙有至性。年甫十三遇端王遘疾,侍立寝所,朝夕不离。焚香吁天求以身代。居丧啜粥如蔬,哀毁如礼,及送葬,百里跣行,往返号泣,远近称之。奉养母妃,问安视膳,无间寒暑。约束宗亲,饬以礼度,鲁宗数百人敛手奉法,罔敢为暴。每值凶荒,辄施租捐禄,赈济国人。又以天潢繁衍,租赋不给,请辞岁禄二千以瞻贫宗。在位岁久,施行德义,远近著闻,守臣数上其状,朝廷以玺书褒赐,表其宫门凡七遣焉。敬礼士大夫,折节忘分,造请交游,不间远迩,即有宗藩大计,上书条画,词皆恺切。朝廷多采用之。自庄王以后,宫殿不具,王请于朝,诏赐金营建。有瑞芝嘉禾产于殿廷。享国四十五年,以万历二十二年(1594)薨。王有八子,嫡寿封世子,早薨。谥曰温肃。庶长子富平王寿鏳嗣位。(注37)

第八代鲁王朱颐坦为端王庶长子,他自幼聪颖好学,性慈好善,虽然生活在父王作恶多端的阴影里,在其母亲的敦敦教诲下,他决心以仁孝为本,报国惠民以弥补父王的罪过。其父王虽有恶行,他却竭尽孝道待之以礼,照顾母妃无微不至,深受世人敬佩。嘉靖二十九年,年仅14岁的朱颐坦袭封王位后,即毅然整治父王荒废多年的王府礼法制度,恢复或重新制定了王府内的各种法规制度,他秉公执法,奖惩分明,很快就使王府宗室及官员数百人奉公守法。接着鲁王又修复了多年失修的王府内各建筑,添植名木嘉禾绿化环境,使整座鲁王府焕然一新。

在社会交往方面,鲁王朱颐坦不以亲王高位自居,他礼贤下士,结交社会贤达共商国是,他上奏的国家发展大计,多被朝廷采纳、推广。

在鲁王朱颐坦任内的四十五年间,兖州府地区连续遭受多次重大自然灾害:

(嘉靖)二十九年春,费县(大旱)三月。三十年,滕县雨土如雾,梅李花蕊皆焦落。三十一年,费县大水,湮损居民庐舍、人畜。三十二年,府境州县大饥,邹、滕峄人相食,定陶雨沙。三十三年,沂州大饥,人相食,又瘟死三分之二。三十四年冬十二月,府境州县同时地震。三十五年,滕县夏雨雹,伤禾稼。三十七年夏,嵫阳学宫大震,东壁龙起。三十九年,府境州县大饥。四十三年,(黄)河泱飞云桥,鱼腾漂没,运河北徙。(注38)

神宗万历三年,汶上雨雹,十五年汶上旱,无麦(收)。十七年六月,大风拔禾(无收成)。(注39)

朱颐坦任鲁王期间,兖州府属州县连续遭受十几次大形的水旱、冰雹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和两次大地震灾害,一次大形瘟疫灾害。每一次重灾过后,鲁王朱颐坦都主动“施租捐禄,赈济国人”,他“在位岁久,施行德义,远近著闻”。兖州府各级官员上奏朝廷,请给予鲁王以表彰。世宗、穆宗、神宗三朝皇帝以玺书褒赐鲁王朱颐坦,表其宫门凡七遣焉。志书中只记载了其四。

清康熙版、光绪版两部《滋阳县志》和《滋阳县乡土记》都记载了明世宗皇帝于嘉靖四十年为鲁王朱颐坦敕建仁孝坊的坊表:

敕褒仁孝坊在鲁府玉河南,嘉靖四十年(1561)为鲁国主捐粟赈荒,哀毁孝亲立。(注40)

隆庆六年(1572)穆宗皇帝赐鲁王诗敕:

近该王奏辞禄二千石以补宗室之,不足者户部议谓宜如所请以为宗室尚义者之劝,特准所拟迩来宗室日蕃供亿䆮廣如例。以颁禄则常赋不能给加税,以取盈则民力不能支亲亲仁民两轸。朕念今王疏请辞禄以惠宗人,为主之忠体国之义朕甚嘉焉。特用降勅褒奖王其钦承之故勅。

此诗敕为穆宗皇帝为鲁王辞禄俸二千石,以补王府宗室因穷者而赐诗敕。

万历十六年(1588)、万历十九年(1591)神宗皇帝四年内,两次赐文敕褒奖鲁王朱颐坦:

万历十六年赐鲁王勅:

朕惟敦宗睦族莫重于懿亲君国,子民尤资于明德肆举旌养之典。以昭藩翰之良兹者岁值焉。灾民方艰食,王能散财以周穷乏,捐粟以济饥荒,弘施利物之仁,诞普及人之惠,宗盟共戴士庶咸称真可谓大雅不群者,该抚按官具,实来闻朕甚嘉悦,兹特赐勅奖励,仍赐大红常服一袭,䌽缎四表裏,用为诸藩之劝。王宜盈,敦素履,以永令名,钦哉,故谕。(注41)

万历十九年赐鲁王敇:

朕惟周建藩垣特重展亲之礼,汉崇带砺尤推乐善之风,况亲贤之,并隆宜旌扬之首,及近该山东抚按官奏,称王德义夙成,贤能懋著,孝慈之道尽而化洽宗仪周恤之典,行而恩覃,世庶惠泽,親踈罔间,声遐迩佥同誠为大雅不群者,朕甚嘉焉。兹特赐勅奖励仍令有司辧送䌽帛、羊、酒、坊扁用褒有德,以劝诸藩王宜盈。敦素履以永令名,钦哉,故谕。

万历年间,兖州府境内连续遭受水旱、狂风灾害,灾民生活艰苦。鲁王朱颐坦逢灾必赈,救济饥荒中的灾民,鲁王乐善好施的仁德被山东巡抚上奏朝廷后,神宗皇帝闻奏心情甚为嘉悦,除颁旨表彰外,赐鲁王大红常服一袭,绸缎、綵帛、羊、酒并亲书牌匾褒奖鲁王的善行义举。从三代皇帝七次赐鲁王敕中可知,朱颐坦是继鲁先王、鲁靖王之后,第三位多次受到皇帝褒奖的鲁王。

明中后期,由于连年天灾,加之朝政日趋腐败黑暗,朝廷表彰鲁王赈灾之举,实为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广大地区灾民们的实际困难。随着王府宗室人员逐年快速增长,各郡王府陆续设立,鲁王府所属宗室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更加重了兖州府属各州县的人民负担,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按)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定例,兖州府坐派禄米45009石余,征银22504两,而这只是正月至八月8个月的用度。其余四个月由东昌、济南二府补齐。(注42)

万历二十二年,鲁王朱颐坦薨。葬于泗水县圣水峪二旗山之阳,其父端王陵西侧。与鲁惠王陵、鲁端王陵相连相距约六百米,当地人称为“三王墓”。其中以鲁恭王陵园最大,尚存遗址原有地面建筑柱基石,琉璃瓦残片。陵南150米处,有一石桥,俗称“御桥”,单孔拱形石券,跨径3米,高4.5米,宽9.5米,桥沿两侧各镶一(镇水)兽头。桥南120米处,原有石牌坊一座,坊正中横石()坊额上刻有“鲁恭王之陵”,万历二十六年(1598)建。清《泗水县志》旧迹志:

“鲁恭王墓,在端王墓西,陵前有坊,上书曰:鲁恭王之陵。”(注43)

《罪惟录选辑》中记有鲁恭王捐田湖数顷赈济灾民之事。从中可知鲁王府不仅在各地有田产,南四湖、东平湖等地亦有王府的湖田。明清版《兖州府志》《滋阳县志》中,有鲁恭王在兖州、邹县修桥、建庙、捐铜鼎、铜香炉的记载,还有他将鲁王府良医所中医秘方,辑成四卷《鲁府禁方》传布天下,造福苍生。

清康熙版《兖州府志》记:第九代鲁王:

敬王朱寿鏳,为鲁恭王庶三子,富平王寿鏳嗣位。万历二十三年(1595)封,享国六年,以万历二十八年(1600)薨,谥曰敬。无子,弟常德王寿鋐嗣立。(注44)

第九代鲁王朱寿鏳任鲁王六年间,在城东南临泗里建诸天寺佛教寺院。《明神宗实录》记载他捐银修建学宫。清《滋阳县志》《滋阳县乡土志》都记有鲁敬王建义学,其妃何氏捐建吕公堂、弥勒佛大殿的善行。

明万历前段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一度成为明王朝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兖州府属各地与鲁王府也稳定发展了一段时期。鲁王朱寿鏳上任第二年,明万历二十四年,时任兖州知府的于慎行编辑的五十二卷《兖州府志》出版发行。该志中收录了鲁王府大量资料信息,为后世研究鲁王府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天潢志中记载了鲁靖王支子五府。鲁靖王嫡第二子巨野王泰墱;嫡第三子邹平王泰塍;庶第一子安丘王泰坾;庶第二子乐陵王泰壆;庶第三子东阿王泰壄;五王各王府的简介:其中以巨野王府延续年代最长,自巨野王泰墱以下子、孙、曾孙、玄孙五世。庄王支子就府分别为东瓯王、郯城王、馆陶王、翼城王、嵫阳王、阳信王、高密王、归善王、新蔡王。端王支子一府东原王。恭王之子六府福安王、常德王、宁德王、泰兴王、长泰王、永福王。以上四代鲁王共分封二十一郡王和王府。

巨野诸宗多尚文雅,其最著者曰:将军当㴐,博览群集,蓄书甚富,构得异本手自抄录不下万卷。尤工墨,妙间为诗文,亦甚驯雅。当㴐从子曰将军健根,健根儿子曰中尉观、观皆好学工文,被服有礼,各有文集行于世。篆隶图绘,无不精绝,所交游贤士大夫,几遍海内。观从子曰中尉颐㙇、颐堐工诗、工绘各臻妙境。信鲁中多贤萃于一门云。

乐陵诸宗亦多文雅,裕穆王贫而好学,善言明礼,能为诗赋,萧然环堵,尤如寒士,识者重之。所著有《心享堂稿》。(注45)

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载了鲁王府官属机构名称,官员人数和王府的禄米每年分发数字:

(鲁)王府官属附:

长史司:左长史一人,右长史一人,典簿一人。

審理所:審理正一人,審理副一人。

纪善所:纪善二人,伴读二人。

典宝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

典膳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

奉祀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

良医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

工正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

典仪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引礼舍人三人。

广受仓:大使一人,副史一人。

广受库:大使一人,副史一人。

兖州护卫:指挥五人,千户十一人,百户三十三人,镇抚一人。

仪卫司:仪卫正一人,仪卫副一二人,典仗六人。

群牧所:镇抚二人,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二人,百户十人,旗手千户一人,百户二人。

鲁王府官属:

教授司:教授一人。

典膳所:典膳一人。

典仗所:典仗一人。(合计一百零八人)

(鲁)王府禄米附:

鲁王禄米,每岁本色一万石,宗仪禄米,嘉靖二十年算阖府。

郡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庶人郡县主君、仪宾、夫恭、淑宜、安人、并半俸,主君、仪宾共三百一十五位员名,岁该禄米七万五千七百五十三石有零。三十年算,阖府。

宗仪庶人共四百四十三位员名,岁该禄米九万一千六百七十八石有零,折银四万三千七百七十二两有零,四十四年,(阖府)。

议定条例

郡王将军三分本色,七分折钞。中尉四分本色,六分折钞。郡县主乡君仪宾二分本色,八分折钞算。阖府宗仪庶人共五百六十五位员名,照例扣减一万二千六百八十五石有零,每岁实用禄米六万五千七百二十四石有零,隆庆四年算。阖府宗仪庶人共五百七十二有零。实用禄米六万六千九百三十三石有零。俱每石折银五钱,共征银三万三千四百六十六两七钱有零。兖州府所属坐派禄米四万五千九石有零,征银二万二千五百四两六钱有零,係正月起至八月终止八个月放支之数。济南、东昌二府所属共派禄米二万一千九百二十四石有零,征银一万九百六十二两有零。係九月起至十二月终止四个月放之数。万历元年以后未详。(注46)

洪武二年置山东都转运盐使司督理盐政。

(鲁)王府食盐,(山东)运司每发岁供各王府食盐。鲁府一百一十引,邹平、翼城王府各十一引,东瓯、巨野、安丘、嵫阳、新蔡、乐陵(等)王府各一十引。(注47)

“引”为古时盐、茶叶的计量单位,一引等于300市斤。从以上《兖州府志》所记可知,鲁王府分封的各郡王府人数约为鲁王府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十个郡王府就能合成一个鲁王府,每隔若干年,郡王府就出现一个,鲁王府、郡王府人口不断增加,为其提供各种服务、保卫的官兵、差役、使女也在逐年呈几何数字增长。兖州鲁王府分封的诸郡王、虽然名义上寄封于各州县,实际并不在所命名的州县设王府,诸郡王及后世将军、中尉等人逝后也不葬在分封的州县。《明史》即有“始祖受封之国,虽经封寄各州县,名号实禄仍仰给予有司,各有定额,非因封而食其地。”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中记载了部分鲁王府分封郡王府的概况:

鲁分封者有滋阳王、安丘王、乐陵王、新蔡王、宁德王、东原王、阳信王等俱在滋阳,因世系湮没,止载其名以备稽考。

另外还详细记录了几座郡王府的具体位置:岳云楼,即兖州南城楼,唐杜甫省亲登楼赋诗,后因为少陵台明在滋阳王府内。清县尹赵惠芽镌像于上,亭其下为兖州之胜概云。章贤书院,在东桥北,……东至赵知州官房,南至(府)河涯北至巨野(王)府房,西至大街。白果街,归善胡同南,此街明代原建有归善王府,府前有胡同称为归善胡同。(《兖州市城乡建设志》记当时还存在归善王府暖房。)这些郡王府虽设在城里,其各乡村封地所在的庄园亦被称为“王府庄”。如新驿镇的王府庄是永福王封地所在地,安丘王府庄设在谷村乡,后俗称为安丘府,王府庄村头都有村碑标志。

分封郡王府的命名一般以地名命名。许多现在不知道的地名,可能已经消失了,也有不以地名命名的王府如东瓯王府、归善王府等。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滋邑(鲁)王府藩产,最为民累。”随着鲁王府和各郡王府的人口快速增长,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的封地、皇庄也在逐渐增多。前面提到汶上县的土地数量,当年属兖州府属各县中土地很多的一个县,其中一半以上是鲁王府的封地。邹县属于鲁王府封地的村庄有“三十三社,二十五屯”之说。兖州府属内的滋阳县虽有“六屯、七厂、十八官庄”之说,后来扩大到了三十多个村庄。

支撑鲁王府这个庞大的藩封贵族享乐浮华生活的赋税总额,兖州府占其三分之二,东昌府、济南府占其三分之一。另外,鲁王府及其十几个郡王府还把名目众多的人员开支银两,差遣到下属的二十多个州县。各州县官吏们再把具体摊派的银差,摊派到老百姓身上。事实上,是民脂民膏供养着王公贵族们的享乐。明末鲁王府繁荣昌盛的背后,是二十多个州县的老百姓们拼命劳作、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

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录下了鲁王府及其十五个郡王府利用十二种名目,分派到各州县银差的具体人数、名目、数字:

(兖州府二十七州县供鲁王府及郡王银差表)

一、嵫阳县(合计共银七十四两)。

鲁府朝房                        二名,每名三两,共银六两。

长 史 司                        二名,每名四两,共银八两。

斋郞鲁府                        四名,每名五两,共银二十两。

看坟民校       东瓯王      三名,每名八两,共银二十四两。

民厨              新蔡王      二名,每名八两,共银十六两。

二、曲阜县(合计共银七十六两)。

斋郞鲁府                        四名,每名五两,共银二十两。

民    厨        东原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柴薪皂隶鲁府                 四名,每名十二两,共银四十八两。

三、宁阳县(合计共银二百一十九两)。

斋郞鲁府       四名,每名五两,共银二十两。

柴薪皂隶鲁府                 六名,每名十二两,共银七十二两。

鲁府库子                        二名,每名十二两,共银二十四两。

鲁府实打讨银                                          九两。

鲁府广资仓                    二名,每名六两,共银十二两。

民校              乐陵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邹平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巨野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嵫阳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看坟民校       归善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民厨              东原王半名   四两。

四、邹县(合计共银三十五两)。

斋郞鲁府       七名,每名五两,共银三十五两。

五、滕县(合计共银六十两)。

民校              安丘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乐陵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六、泗水县  (合计共银二十五两)。

斋郞鲁府                        三名,每名五两,共银十五两。

民校              翼城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七、峄县(合计共银九十三两四钱)。

斋郞鲁府                        八名,每名五两,共银四十两。

鲁府长史司                    二名,每名七两二钱,共银一十四两四钱。

民校              东原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看坟民校       东瓯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鲁府广资仓                    二名,每名六两,共银一十二两。

鲁府仓                           九两。

八、金乡县。

九、鱼台县(合计共银六十两)。

民校              翼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东原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看坟民校       高密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民厨              阳信王      一名半,每名八两,共银一十二两。

十、单县(合计共银三十一两)。

斋郞鲁府                        三名,每名五两,共银一十五两。

民校              翼城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安丘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十一、城武县(合计共银八十二两)。

民校              新蔡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巨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安丘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看坟民校       东阿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民厨              东原王半名   四两。

十二、曹州(合计共银三百七十二两)。

民校              乐陵王      五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五十两。

邹平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阳信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新蔡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巨野王                           九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九十两。

翼城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安丘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看坟民校       高密王      三名,每名八两,共银二十四两。

柴薪皂隶鲁府                     九名,每名一十二两,共银一百零八两。

十三、曹县(合计共银五百八十五两)。

斋郞鲁府                        四名,每名五两,共银二十两。

民校              翼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薪蔡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乐陵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安丘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巨野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阳信王                           七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七十两。

嵫阳王                           五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五十两。

东原王                           一十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百两。

看坟民校       东阿王      二名,每名八两,共银一十六两。

高密王                           二名,每名八两,共银一十六两。

民厨              巨野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翼城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柴薪皂隶鲁府                     九名,每名一十二两,共银一百零八两。

鲁府广资仓                    二名,每名六两,共银一十二两。

鲁府预备仓                    三名,每名六两,共银一十八两。

鲁府打讨银                    九两。

十四、定陶县(合计共银二百二十四两)。

民校              巨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乐陵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安丘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翼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嵫阳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新蔡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邹平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看坟民校       东瓯王      二名,每名八两,共银一十六两.

民厨              巨野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十五、济宁州。

十六、嘉祥县。

十七、巨野县  (合计共银六十九两)。

斋郞鲁府                        三名,每名五两,共银一十五两。

民校              阳信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嵫阳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看坟民校       东阿王      三名,每名八两,共银二十四两。

十八、郓城县(合计共银二百二十五两)。

斋郞鲁府                        三名,每名五两,共银一十五两。

民校              安丘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新蔡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阳信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翼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东原王                           七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七十两。

十九、东平州。

二十、汶上县(合计共银一百九十五两)。

斋郞鲁府                        三名,每名五两,共银一十五两。

民校              翼城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安丘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乐陵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嵫阳王                           五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五十两。

阳信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二十一、东阿县(合计共银六十五两)。

斋郞鲁府                        一名,每名五两,共银五两。

民校              翼城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巨野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邹平王                           二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二十两。

二十二、平阴县  (合计共银一百二十二两)。

民校              新蔡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邹平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东原王                           一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一十两。

看坟民校       归善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民厨              邹平王      二名,每名八两,共银一十六两。

安丘王                           一名,每名八两,共银八两。

二十三、阳谷县(合计共银一十九两)。

斋郞鲁府                        三名,每名五两,共银一十五两。

民厨              阳信王      半名  四两。

二十四、寿张县(合计共银一百五十六两)。

民校              邹平王      六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六十两。

新蔡王                           四名,每名一十两,共银四十两。

看坟民校       归善王      四名,每名八两,共银三十二两。

薪柴皂隶鲁府                     二名,每名一十二两,共银二十四两。

二十五、沂州  合计共银一百七十四两)。

斋郞鲁府                        六名,每名五两,共银三十两。

民校              嵫阳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阳信王                           三名,每名一十两,共银三十两。

薪柴皂隶鲁府                     七名,每名一十二两,共银八十四两。

二十六、郯城县(合计共银七十二两)。

看坟民校       馆陶王      三名,每名八两,共银二十四两。

民厨              乐陵王      一名半,每名八两,共银一十二两。

柴薪皂隶                        三名,每名一十二两,共银三十六两。

二十七、费县(合计共银一百两)。

看坟民校       郯城王      三名,每名八两,共银二十四两。

民厨              嵫阳王      二名,每名八两,共银一十六两。

柴薪皂隶鲁府                     五名,每名一十二两,共银六十两。

(兖州府二十七州县每年各项用于服务鲁王府人员的开支总数为三千一百三十七两四钱。)(注48)

依照当年兖州府各州县的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曹县最多,达到五百八十五两白银,阳谷县最少,只有十九两,而嘉祥、金乡两个县则免除银差。由此可知,自明代嘉祥、金乡就是兖州府属之中的两个贫困县。

清光绪版《滋阳县乡土志》记:鲁王藩府婚丧庆吊诸费,岁敛数万金,尤为民累。嘉靖年间,滋阳知县李之茂,为政严明,以兴利除弊为己任,力争累民之费改为官办。邑人感其遗爱,为其立生祠。从此志书中可知当年鲁王府累民之费,名目繁多,为民所怨。

清康熙版、光绪版《滋阳县志》和清末《滋阳县乡土志》都记载鲁王朱寿鏳建诸天寺、建义学,王妃何氏建吕公堂、弥勒阁佛大阁的善行。

鲁王朱寿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薨,谥曰敬。万历二十九年与王妃程氏合葬于平邑玉山(原属费县奎山)之阳。原陵墓前有三孔券御桥,该陵墓被破坏后仅发现敬王妃程氏墓志铭。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中只记有鲁敬王与其父恭王有贤行。

鲁敬王无子,薨后鲁王府二年内没封鲁王。万历三十年,常德王寿鋐嗣立。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第九代第十任鲁王朱寿鋐:

(鲁王朱)寿鋐,恭王第四子。万历三十年(1602)封王。甚贤,岁荒饥必为赈济。先世有万金积卷悉焚之,宽免军校差徭。鲁城南当朝会冲道,每夏秋之交,山水泛涨,行人病涉。王捐数十万金建桥,跨泗河之上,以利渡者。天启壬戌,白莲妖乱陷兖属四县,(王)再捐金数万,与百姓守城。巡按二臣疏闻奏敕,遣礼部主事熊尚文,诣府嘉奖。享国三十七年,以崇祯九年薨,谥曰宪。无子,以弟泰兴王寿镛嗣立。(注49)

明代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土地空前集中在皇庄、王庄和大地主官绅手中,大多数劳动人民沦为王公贵族的佃农、雇工和奴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深,大地震、大灾荒、瘟疫接连不断,各地农民起义军纷起,兖州府属各县都处在动荡之中。鲁王朱寿鋐一上任就面临内外交困之中。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乾隆版《兖州府志》分别记载了当年灾情:

万历三十年,異风坏乐陵王宫殿,城三十三垛口,碓磨飞扬,王城一鹿风送城北六里许。有磨石飏至民屋一窟上。四十三年,大旱,经年不雨,大饥,人民相食。天启二年三月十五日,地震时太白经天者一有月余。五月十三日闻香教贼首徐洪儒等寇城,劈破东门,邹、滕十五处皆陷。至十月都院张彦率都司杨国栋等到兖连战告捷。鲁藩国主捐金数万,募勇士备荔菱城得无患。

光宗泰昌元年(1620)十二月,雨水地上冰凝数寸,树木压折,填塞道路。

崇祯五年(1632)春旱,六月初一日始雨至,八月中晴,平地成河,水流百日不止。(注50)

从万历元年到天启二年的49年间,山东境内发生河堤决口、暴风雨、飓风、大旱、蝗灾等大规模灾害23次之多。灾荒之年封建统治者更加贪婪腐朽,强取豪夺,真是天灾加人祸,许多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注51)

万历二十九年,山东等地老百姓有的吃土,有的吃雁粪,“老弱填沟壑,壮者辗转就食。”有的地方还出现“母烹其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举家自尽的悲惨景象。民众被逼无奈,各地伏莽皆起到处称兵发难,其中徐洪儒起义是当时规模较大、对兖州府属各县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注52)

鲁王朱寿鋐甚贤,在这大灾大难之年,首先尽己所能,每遇灾荒,他都“必为赈济”,及时向灾民发放粮款,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由于连年灾荒所致鲁王府内的官差、军校、差役等人因家庭困难,多年来向王府借钱粮的借据有万金之多。朱寿鋐上任后,体恤他们欠账的难处,将所有借据全部焚毁,免除了他们的债务,使那些欠债人感恩不尽。兖州府官员将鲁王赈灾济民的善行上奏朝廷。神宗皇帝颁旨向鲁王朱寿鋐赐玺书褒奖。

明万历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司参议的兖州人任彦棻撰《鲁王荣膺玺书褒贤序》盛赞鲁王朱寿鋐:

“孝父敬兄,天纵聪明,好学笃伦,益光启之。惟孝友格天,惟宽人辑众,惟慈惠、洽宗盟。惟财宝为贱,设义庠,优礼儒绅。”

鲁王自己节衣缩食,轻财重义,惠困穷,赈饥黎,广药饵施及疹疫全活生命,惟亿造福社会的功德是一代“惟王德勤,施及四方,其益宏我友邦之保障”的贤王。兖州府官民一致称颂鲁王朱寿鋐不愧是“博观四方、允称仁孝、英哲无过鲁国王殿下”。(注53)

从这篇序文中,未见到有关鲁王朱寿鋐捐建泗水桥之事,说明神宗皇帝赐玺书褒奖朱寿鋐和任彦棻作序的年代应在万历三十二年,他捐建泗水桥之前。正是神宗皇帝的这次褒奖,才使得鲁王朱寿鋐能在处于乱世中的大灾年间,毅然决定捐二十年俸禄,修建困扰历代鲁王二百多年,连接南北七省通衢的泗水桥,以实现自己造福天下的宏愿。

兖州府城东南泗河上的渡口,是南北交通要道,是七省官员和外国使节朝会京师的必由之路。但是每逢夏秋泗河山洪暴发,河水泛涨,往往致使南北交通中断。鲁王朱寿鋐节衣缩食,捐自己二十年俸禄数十万金,历五年时间,建起南北通衢的泗水桥。从此南北交通畅通无阻。当年,此桥为百里泗河上的第一大形石桥,十五洞券型石桥洞,象征十五月圆。大桥建成后,神宗皇帝遣礼部尚书王铎书“泗水桥”三字,镌刻在龟蚨螭首御祭碑上,立于泗水桥头(见本书封底)。山东巡抚黄克缵撰并书《创修泗水桥碑记》与大桥上的“鲁国石虹”牌坊更为泗水桥增色,泗水桥称为明代全国二十四名桥之一。

明清时期,凡兖州府属各州县,所建祠宇寺观的存废、使用,需按国家规定提前向曲阜衍圣公府报备,获批准后才准许建设、使用。

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衍圣公府案卷0000705号《选补和圣柳下惠滋阳县祠宇奉祀生记》:明嘉靖八年(1529)兖州知府刘公经孔府批准后,下令变更府城内东桥尼寺为章贤书院,祀和圣柳下惠木主于其内,使展氏六十五代澄渊字永流主奉祀事。此为滋阳县奉祀和圣始也。此院亦称之为“和圣祠”。嘉靖四十一年(1562),鲁藩王颐坦复改章贤书院为承训书院以祀和圣,使展氏六十六代欣梧字克琴承袭奉祀。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鲁镇国藩王朱寿鋐到和圣祠致祭和圣,文曰:惟圣神圣挺生维民之则和德宣著百世可师,寿鋐叼嗣藩镇式修明禋,仰祈鉴佑,祚我邦家(见图6、图7)。衍圣公府档案中称朱寿鋐为“镇国藩王”,属首次发现。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承训书院,嘉靖四十一年奉敕为镇国将军观建。朱观为当年鲁藩巨野王府诗人,承训书院曾是鲁王府印、刻书处。

天启壬戌年间,白莲教首领徐洪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连续攻陷兖州府属四个县城后,又连续攻打府城多日,鲁王朱寿鋐再次捐金数万,并亲自上城墙与守城官兵、众百姓共同坚守府城。山东巡抚上奏朝廷,神宗皇帝遣礼部主事熊尚文到鲁王府褒奖鲁王朱寿鋐。

受鲁宪王亲登城退敌的鼓励,里居在兖的范淑泰、鲁府左长史俞起蛟与滋阳县令杨炳、乡绅张遇节等人都积极参与了抵抗李青山、徐洪儒等农民起义军、坚守府城的战斗。武庠生张所闻、郭增岐纠集乡兵,用“田单火牛阵法”大败徐洪儒。鲁宪王闻捷,召赐以金帛。张所闻不受,宪王高其义,以张所闻子为仪宾,联为婚姻。

徐洪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虽然没攻进兖州府城,但对于明代末期的明朝政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明朝廷惊呼这是一场“二百六十年未有之大变”。这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敲响了明王朝覆灭的丧钟。

但是鲁王朱寿鋐在自身危急的关头,在大灾大乱之年混乱的社会背景下,竭尽全力捐建泗水桥,造福社会,利及万民苍生,他用自己捐建的泗水名桥为自己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鲁王朱寿鋐任内的最后几年,在明王朝内外交困、社会动荡的环境下,努力保持兖州府城内一段较为稳定的局面。这期间,鲁王还成就了在兖州历史上可以千古留名的一件大事——协助范氏家族修建了两座功德牌坊。

兖州范廷弼是明初随鲁先王就藩兖州府的世袭武官家族,到了其祖父范伸中文进士之后,弃武从文,范廷弼、范淑泰父子在朝为官,担任要职。范廷弼父子于鲁王朱寿鋐同有忠君报国之志,交情颇深。明崇祯七年(1634),神宗皇帝降旨赐范氏建两座功德牌坊。建坊期间,范氏得到了鲁王的帮助,鲁王朱寿鋐为两座范氏牌坊四面坊额正中,透雕盘龙圣旨匾上书“圣旨”二字,匾右下角署“鲁王题”三字。圣旨匾题字为颜体楷书,鲁王的书法与礼部尚书王铎题在坊额四面的书法,堪称范氏牌坊上的双壁,为名震华夏的天下第一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现存的范氏牌坊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大明王朝和鲁王府的余晖(见图8)。

明万历年间,鲁王府徐御医治疗眼疾有独到医术,鲁王朱寿鋐为其题“壶天再世”匾额,以兹嘉奖。徐氏后人将眼药十五蒸大黄依法炮制,作为徐氏祖传秘方,在兖州府城东门瓮城里开药店,卖眼药。店堂内悬鲁王题匾,店门前以双槐为记,成为兖州的老字号药店传承至民国年间。(注54)

明崇祯初年,鲁王府在宪王的治理下,还能维持相当的繁荣。据现存孟府《祀田记》碑文记载:崇祯年间,兖州鲁藩王一次即捐赐孟府土地七顷十二亩,足见其土地之多。

鲁王朱寿鋐崇祯九年薨,享国三十七年,谥为宪王。他在位时间不是最长,处在连年有大灾荒的社会动荡中,鲁宪王没有偏安一隅只想自保,却成了一个在灾年乱世中最有作为的一代鲁王。他在位末年就为自己葬于何处,做了周密安排,时至今日仍没有发现他陵墓的记载。从鲁宪王生前逝后的作为中可见,鲁王府当年的实力依然富裕可观。

  ——转自《兖州明代鲁王府》

杜心广 白懋林  杨陈丽《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

      未完待续......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三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二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连载一)

@一个让人很想穿越过去的朝代

@明鲁王府重修漕河永济桥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一)

@天朝忠孝无双士,鲁国人文第一家

@那些被人们误解的明朝历史

@揭秘之古人如何过夏天

(0)

相关推荐

  • 只有老兖州人才熟悉的地名,你知道多少?

    地名是城市文化胎记,凝聚着市民归属感. 很多老地名因古兖州文化孕育而生, 记述了这座城市的曾经, 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盐. 这些老兖州的由来, 你全知道,你就是地道的兖州人! 滋  阳 相信不少上了 ...

  •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

    兖州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鲁王府研究专著<兖州明代鲁王府>于2019年1月正式出版.本系列将重点推介本书中的精彩部分,感谢关注!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 杜心广 白懋林 杨陈丽 自汉高祖后( ...

  •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五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 (续) 第九代第十一任鲁王朱寿镛: 恭王第五子,初封泰兴郡王,宪王无子,袭兄爵.崇祯十年(1637)嗣封.享国五年.以崇祯十四年(1641)薨,谥曰肃. 鲁王朱寿镛任内的五 ...

  • 《兖州明代鲁王府》编纂说明

    <兖州明代鲁王府>编纂说明 杜心广 本人为兖州区文联下属社团组织成员,济宁市兖州区民间文史研究会的会长.自幼生长在鲁王府遗址附近,曾在皇城园,金水河边劳动,从老年人的讲述中,知道不少有关鲁 ...

  • 历史专著《兖州明代鲁王府》的前言

    兖州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鲁王府研究专著<兖州明代鲁王府>于2019年1月正式出版.本系列将重点推介本书中的精彩部分,感谢关注! 前言 张金鹏 <兖州明代鲁王府>,在兖州区委.区政府 ...

  • 《兖州明代鲁王府》文选之一:大事记(下)

    近日,<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16辑<兖州明代鲁王府>正式发行.<兖州明代鲁王府>全书40万字,共分九章,系统.全面.深入地记载了对明代鲁王府这座皇家建筑群的研究和考 ...

  • 《兖州明代鲁王府》文选之一:大事记(上)

    近日,<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16辑<兖州明代鲁王府>正式发行.<兖州明代鲁王府>全书40万字,共分九章,系统.全面.深入地记载了对明代鲁王府这座皇家建筑群的研究和考 ...

  • 兖州明代鲁王郡马府谢家楼轶事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兖州明代鲁王郡马府-谢家楼轶事 (连载节选) 谢茂林 郡主的嫁衣       自从鲁王爷应下谢家亲事,为郡 ...

  • 明代鲁王府与孔府关系杂谈

    鲁王文化,记录真正的历史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大明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明代鲁王府与孔府关系杂谈 作者:玉本宁 曲阜,是孔子故里.文化之乡,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尊崇和文人朝圣之地 ...

  • 明代鲁王府与泰山的因缘

    作者:周郢 邮政信箱:山东泰安市文化路41号331信箱(271000) 电子邮箱:13181793580@163.com (一)       洪武三年(1370)四月,明太祖分封第十子朱檀为鲁王,其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