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 | 狂欢的理由
狂欢的理由可以很简单,可以跟一开始的起因完全无关。
最近故宫开奔驰火了几天。引爆观众热情的,除了人们对故宫文物的热爱,还有“特权”、Red3等等字眼。这些标签,由于太过有话题性,被各路媒体抓住,兴风作浪,成了群众们声讨的对象。等到后来,这场声讨变成了人们无论何时都喜闻乐见的“人肉盛宴”。什么美国豪宅,什么换脸,之类之类。
声讨的声音呢?却弱化了。因为大家倏然发现,开车进故宫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好像也不需要多么大的特权,也不是多么严重的管理失当;对千年地砖的保护,也许是自己想太多了。然而人肉盛宴却并未结束。毕竟,对黑历史的喜爱,可以与原事件毫无联系不是么。
到头来,可能大家早已忘了这个人为什么会被人肉,而只是“人肉”这件事情本身,吸引人罢了。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个动画,诸君共赏。
话题是肉,观众是豺。
等到豺忘了肉的主人,只剩下果腹的欲望,又能怎么办呢?
我记得有篇文章细细八了当事人ins照片上出现过的所有酒瓶子——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酒的价格。
这试图说明什么呢?当然我们都知道什么也说明不了。而当下面有人回复说“差不多得了”的时候,他却理直气壮了起来,大概回复的意思是,“别装圣母,她都发了还不允许人八啊”。
这就不合适了。
说到底,ins公开性并不高,跟微信类似,似乎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昵称,搜都搜不到,更何况去看人家的图片(所以当事人现在ins上改了名字,大家就拿着“显微镜”开始八那些曾经被传上网络的截图)。将这样一个半公开的内容放上来,本就并非没有道德瑕疵的。“更衣间讨论”中一个人可以黄段子频发,但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非常正直的。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个不检点的人。
(但鉴于似乎现在的人都这么干,什么朋友圈什么生活照什么聊天记录,毫不避讳地往外发,说有瑕疵么?干的人多了可能就当做没有瑕疵了吧(苦笑)。当然你说她是网红,不冤,我也没啥大意见。)
然后就是,即使是公开的东西,是可以议论和调侃的,在朋友之间调侃,跟发到公众平台上,又是不一样的。与上面的道理相似,当一件事情变成一个公开的公众的事件,性质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化。当然这里公众不公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凡事都要看最后实际的传播范围有多大(但自媒体,对自己影响力的期望,不都是越大越好么)。
而对于劝诫的人,骂对方圣母就不妥了——即使并没有什么坚实的理由能反对这种恶意或非恶意的调侃,但也并非作者理直气壮的理由。只是大家对于调侃的底线认识不同罢了,骂对方“圣母”,对方骂你“吃人血馒头”,都是对世界观不同的个体进行个人的情感发泄而已,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写文章的时候,trick还是很多的,通过“恶意或非恶意的”这样的字眼,作者成功偷偷将“恶意调侃”这个观点放进了读者脑袋。大多数读者一般不会记得那个“非”字的。同样的上面关于自媒体对资金影响力的观点的猜测,即使是问句,传达给读者的总会是肯定句。要不怎么说水军带节奏那么简单呢。道歉啦!)
总之,当“正义使者”是很吸引人的,那种调侃别人、嘲笑别人、当吃瓜群众的感觉,不能说不爽。而且,即使最后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作为洪流中的一颗小水珠,人们自然会认为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小——“他们都这么干啊又不是我一个”。
而,不属于这个洪流中的人,就会喜欢说一句“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希望,未来每一个洪流中的人都学会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也有错。
希望,不在洪流中的人能承认,如果我早一步知道这个新闻,我也会这么干。
这样,世界会不会更美好呢?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