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让它成为“原罪”

自从原生家庭活了,很多人就开始责备父母,不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解决我们人生的问题和困扰。只会让我们掉进无底的深渊。

01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鸡肋'概念

如今提起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让很多人一言难尽。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往上看受过原生家庭的“迫害”,指望父母改变基本已无可能;向下看纠结于如何养育,生怕有个“闪失”给娃留下创伤;回到自身,想解决的问题依然未果。

在一些文章的评论区,厌弃这个概念的势头有增无减。知道了很多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但在改变上毫无头绪,那我为什么要知道那么多?

难不成,原生家庭这个说法,就是来给人添堵的吗?

就像有位读者在我文章下面留言:网上动不动就“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我想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可他爸指责我不鸡娃,不焦虑,我成了不上心不负责的妈妈。真心塞!

看来,不仅不解决问题,还涉及到责任归属;可能是这个概念不招待见的重要原因。如果是这个用法,可能我们只是从归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然后又直接去“讨伐”责任人了。

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心理治疗当中,哲学基础是“因果论”和“决定论”,大体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在早年与父母互动过程中(也就是原生家庭)形成的。

治疗师循着这条脉络,使用各种技术,和来访者一起描绘出内在的图景,帮助其理解自己是如何被原生家庭的历史所影响,领悟到当下的困境与过往是怎样连结的。然后在逐渐稳定的咨访关系中,相较于早期经历,来访者会体验到一段更恰当的新关系,改写过往的创伤性体验。

此篇的用意不是要替原生家庭这个概念“验明正身”,而是希望从大众角度出发,谈谈它的打开方式。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使用它,来解锁关系中的困境,帮助我们更愉悦地生活。

02

从分裂到整合

据说前段时间北京幼儿园不让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了,理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对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好。这歌的主旨还是歌颂母爱,只是在措词上显得有些分裂和绝对。其实社会、幼儿园、家庭的照顾者向孩子传达了母爱过程的本身是最重要的,这歌听不听,关系没那么大。

在全国人民最恐慌的新冠疫情初期,我们小区业主群异常活跃,一会儿工夫就几百上千条信息。有国外回来的业主,如果物业没有及时在这户门上安装摄像头,物业就会被骂到“狗血喷头”;当物业主动做出一些防疫的举措,群里又歌功颂德恨不得把物业捧上天。而且,骂和捧的,基本是一拨人。在那个特殊时期,人心在分裂状态下极度摆荡。

看来,无论平常与否,非黑即白两极分化的内在状态始终于意识或者潜意识处主持工作。有位来访者很直白地告诉我,在他心中,好坏必须分开处理,就像小朋友一样,一定要在电视剧中辨认出好人坏人才踏实。即使要面对坏,也面对得痛快。一旦坏中有好,好中带坏,他就难以消化。他生活得很压抑,因为现实中总是喜忧参半,他的分裂的防御机制早已年久失修,参与不了复杂的工作。

心理发育相对成熟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同时也能体谅他们的局限。正如如何看待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可能就是有时治愈有时添堵,这是它的全貌。

接受一件事情的整体性,甚至比局部的解决问题,更能让人获得成长。因此,你用它来离间关系还是修复、找到资源还是否认摒弃;还是把它作为一个丰富的视角,纳入到理解关系的体系中,就要看自己的选择和智慧了。

我有一个朋友,打小就吃尽了原生家庭关系的苦头,他跟我讲的一些事情经常让我听不下去。

有一次我照旧吐槽他父亲离谱,顺便问了下他的感受。他平静地看着我说:“你没有指责我不该抱怨父亲,这让我心里很舒服。但,对我现状的改变,没什么用。一切还得靠我自己。”

这话听得我悲喜交加,喜的成分更多。我知道,对他来讲,时间而已。

在咨询中会有同样的场景发生。当来访者不断控诉原生家庭,咨询师也认同加入,就很有可能更加制造来访者内在的分裂,尤其是TA的整合功能没有形成之前;专业术语讲就是让处在偏执-分裂位相的来访者,更加分裂。而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帮助朝向抑郁位,促进整合。

当然,在咨询中也不是凡事绝对。遇到与原生家庭共生紧密的来访者,有时候也需要“挑拨”一下他们的关系,打开喘息的缺口。对于经常内疚的来访,也可以适当制造一点分裂,提示他们有机会做自己。最有希望的是,来访者在自觉受苦于原生家庭的同时,也能谈起得到力量的部分。这说明TA心中还是留有好客体的,继续要做的是,让好客体的配比在整体中增加。

生活中是同样的道理。听听闺蜜骂老公,不多言,是相对最安全的;要不要和她一起骂,还真是个技术活儿,要看对方禁不禁得住。

03

把握现在和未来:我是谁,将到何处去?

尽管我们必然会受到一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个人的性格、心理还会受到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个体还具有主观意志,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和选择。

心理学者唐映红就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但不是人生的终点。

下面我将介绍《原生家庭》这本书提供的几个具体的方法和行为策略来减少原生家庭对个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重新发现对原生家庭的认知。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的行为之间拥有紧密的联系。当你面对一些情况需要做出情感反应时,家庭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快速划过你的脑海。观念衍生出规矩,内心的感受令你必须遵守这些规矩,于是你的行为产生了。

“当我知道自己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难过,因为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当你有这样的观念和感受时,产生的行为可能就是,“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而向父母屈服”。开始质疑那些隐藏在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将它们抛弃,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完成自我界定。很多人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关系,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

自我界定并不是无视别人的情感,或者完全不顾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产生的影响,而是不能允许别人对你恣意妄为。

当你请求父母理解、认可或原谅时,就是给了对方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在生活中面对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时,可以使用“非辩护性回应”,表达自己的基本立场。

苏珊·福沃德给出了一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的非辩护性回应的例子:

·噢,我明白了。

·这样啊。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让我想想。

·很抱歉让你伤心了(生气、失望)了。

认真对待你的愤怒和悲伤。无论是“不作为”父母的忽视,还是操控性父母的束缚,或者虐待型父母的伤害,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累累伤痕。在有毒的家庭里成长的子女,往往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成年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武志红在这本书的推荐序里写到,“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会堕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为了避免情绪压抑造成的破坏性,我们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和释放情绪。

愤怒是人对于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正常反应。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心中往往积累了更多的愤怒。

苏珊·福沃德介绍了以下几种有效的管理愤怒的方式: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2.表达出你的愤怒。

3.增加运动量。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悲伤是人在面对失去时的正常反应,在有毒的原生家庭里,你失去的可能是很多童年经历,失去的是爱和关心,失去的是做一个孩子的权利。我们需要时间来消化悲伤,但是悲伤总会结束。

你需要时间接受自己已经失去的事实,只有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免除他的内疚和自责。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归还给父母,承担起成年后的属于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重点从过去的痛苦中转移到现在的新生和未来的目标上。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有些严重的心理创伤还是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

《原生家庭》也许是一味良药,但并不意味着能“药到病除”。人们容易有一些功利的想法,觉得读了某一本书或者听了某一个课程,就能改变过去的自己,成为全新的自己。

这本书或许帮我们开了药方,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想要完全消除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也许会终身携带,但不意味着它能主宰我们的一生。改变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不利影响,不被原生家庭的“阴影”所掌控,重塑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在未来的人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

  • 对父母愤怒?这再正常不过

    原生家庭是让人最依恋也最纠结的情感所在.似乎是最亲近的关系,却有着其他关系远远达不到的愤怒.悲伤.失望-- 就像我曾在咨询室里问过无数个来访者: '你和你妈妈(爸爸)的关系怎么样?' 几乎大多数来访者 ...

  • 从小到大,为什么我们都这么容易愤怒?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愤怒情绪,并会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愤怒.青少年群体他们同样也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大脑产生情绪的器官组织已经成熟,换言之,作为成年人的情绪在青春 ...

  • 如果你也曾“不被爱”,真该听听这个女人的自述...

    发布时间:2021-01-24  文 | 仲妮 来源 | 周梵(微信公众号ID:zerofield0)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曾经见过许多人讲述TA们的家庭纷争--丈夫出轨.家庭暴力.公婆苛刻.邻居 ...

  • 都挺好,撕开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伪善面具

    正午阳光,又出新剧啦! 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欢乐颂><大江大河>,都成为了叫好叫座的爆款神剧.同样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都挺好>刚开始播不久,豆瓣评分已经稳定在8 ...

  • 咸菜.家暴.忠诚:原生家庭那些事儿

    李克富教授在文章<咸菜.家暴.忠诚>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影响,比如家庭影响了孩子喜欢吃咸菜,这有点类似代际遗传,上行下效,体现了个体对于上辈的忠诚度. 概括说,可以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发展 ...

  • 你缺乏的安全感,其实大部分来源于原生家庭

    安全感是一种渴望稳定和安宁的心理需求,属于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 "安全感"这个词,大家经常挂在嘴边 ...

  • 三十岁以后,再也不拿原生家庭说事了!

    男人的本质,是赚钱,为了父母,挣个名利,赚个功德. 男人的心态,情绪,处理人情世故,是为了解释,接受,打开格局,帮助更多人. 男人的存活,经商,还是辅助,选择,还是被动,都是需要别人管理,自己经营. ...

  • 摆脱原生家庭的轮回,你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成长,始于与父母的和解.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与其责备父母.埋怨过去,不如把握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去修复自身的问题,你会发现,成长其实就是一条与父母和解的路. 正如德芬老师所说:原生家 ...

  •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原创 鲸鱼队长 壹心理 今天 我们的教育,底要把人逼成什么样子?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上热门. 10岁女孩正在发高烧,爸爸举着她的吊针瓶,带她去衡水中学参观. 采访时,他捏着女儿脖子,问她:"考 ...

  • 闲思二则‖ 原生家庭之罪 豆花猪蹄

    原生家庭之罪 我是医学专业的,上学期间我曾经听我的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真实事件. 那天,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老师的脾气很好,所以导致大家上课的时候都很"放肆",说话的说话,睡觉的睡觉,玩手 ...

  • 心头好| 《隐秘的角落》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朱朝阳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从小和母亲周春红相依为命.与丈夫离婚后的周春红万事都以儿子朱朝阳为中心: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朱朝阳她打算辞掉景区的工作另找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工作:为了不让朱朝阳有负担她 ...

  • 我把老公、婚姻当成逃离原生家庭和报复父母的工具

    提示:线上4天2夜的「家族业力关系重建心灵疗愈工作」坊圆满结束了,赞叹每一位学员朋友的勇敢.敞开和面对.   在这四天两夜的心灵内观.重建旅程中,大家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亲密.亲子关系模式和习性都是自己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