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多牛?195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它就有9件
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64件永久性出境展览的文物》,第二批37件,主要是字画之类的文物,2013年公布了第三批,94件,三次加起来一共有195件。
这批文物,除了第二批字画因为保存条件的原因,不怎么对外公开展览外,剩下的面向大众展览的文物里,就有9件在陕博。
之所以禁止出境,主要是国家文物局为了防止,珍贵文物在外出展览时受到损害,所以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195件文物禁止出境,由此可见这批文物的珍贵。
今天我就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9件永久性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
第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10月,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
杯体由一整块极为罕见的带条纹的缠丝红玛瑙雕刻而成,整个杯体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杯呈弯角形,看上去很像是一尊伏卧的牛头。奇怪的是,牛头上却顶着两只弯曲的羚角,造型很是奇特,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支兽角,宽大的杯身与栩栩如生的兽首浑然一体,连接成弯角状,具有浓烈的异域风格。
专家推测,这只镶金兽首玛瑙杯可能是由古希腊、波斯、中亚地区经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根据记载,我国我国生产的玛瑙以白、黄、淡青者居多,鲜少有红色。而制作该杯子的红色夹心玛瑙,在中亚、西亚地区比较常见。
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沿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除了民间的交流,西域的玛瑙器皿也会以贡品等形式流入中国。
在制作风格上,该杯子兽首装饰的造型设计也不是我国的传统设计方法。而是在希腊的与起源于古希腊的酒具“来通”相似,希腊人认为“来通”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
第二件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1970年10月,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窑藏,高14.8厘米,壁厚0.12厘米,重549克。
所谓舞马,其实就是唐代的一种马术表演:盛装舞步。盛装舞步起源于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最开始是希腊人为了改善马的战斗力而用来训练马的一种步法,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表演节目。“人着盛装,马走舞步”,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
但是唐代的舞马表演和西方相比,要早了一千多年。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宫中驯养了100匹舞马,每年他生日的时候,这些舞马就会身披锦绣华服,听着乐曲,按着节拍,跳舞祝寿。而调到高潮的时候,这些舞马还会衔起酒杯给玄宗贺寿。这件鎏金舞马衔杯银壶记录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景象。
壶身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造型。通体抛光,出土时,外底有墨书“十三两半”,用来表示壶的重量。
壶身扁圆,前端有一圆形开口,配有一个錾刻莲花萼形纹的壶盖。盖子上有錾刻出来的花萼形纹,盖顶和壶柄被一根14厘米长的银链连接,壶身两侧有捶打成型的舞马纹。舞马口衔酒杯,前肢伸直,后肢弯曲,似在腾起,尾巴后扬,脖子上的绶带飘起,极具动感。
这样一个极具异域风格的文物,无论是形制,工艺还是纹样,在唐代已出土的文物中,仅此一件。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仓皇出逃,他饲养的100匹舞马散落民间,一部分辗转流落到安禄山部将田成嗣手中。在一次军中宴乐之时,听到音乐的舞马应节起舞,被那些士兵当做妖孽活活打死了,自此,舞马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的出土,让人们见到了来自唐代的舞马造型。
第三件汉皇后印玺
1968年9月,在陕西咸阳长陵附近,被13岁的中学生孔忠良发现。
印章高高2厘米,宽2.8厘米,由和田羊脂玉制成。这枚印章印章底部用阴文刻着四个篆体字“皇后之玺”,字体大气且规整。印台上方雕刻着一只螭(chī)虎。螭虎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带着力量和权势,象征王者的风范。在汉代时,被皇家大量使用,据说汉朝皇帝用的玺印上大多都刻着螭虎。
《汉宫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根据发现地,专家推测,这枚印章可能属于吕后。这枚皇后之印,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两汉时期等级最高的帝后玉玺,价值重大。
第四件三彩载乐骆驼俑
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一个唐墓中。
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三”并不是说只有三种颜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因为制作出来的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这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人便称之为“唐三彩”。
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展现了一个坐在骆驼上,巡回表演的乐团的形象。
骆驼体态雄健,昂首张口。驼背上盖着一张菱形方格的长毯,长毯周围有浅绿色的流苏,上有坐着7男1女8个乐舞俑。
男乐俑盘腿环坐于平台四周,手里拿着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忘我的演奏,女舞俑则身着高束腰的长裙,微微仰起头,自信优雅地站在7个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
整件作品中,所有的舞乐者都穿着汉族的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完美地表现出于开元、天宝时期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件青釉提梁倒灌壶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 足径8.7厘米。
壶的提梁是一只凤凰,凤首微颔,曲线优美。壶流是一只趴在地上的狮子。狮子怒目圆睁,翘首回望,它的旁边是一只正在喝母乳的小狮子。以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造型生动,别具一格,壶身周围雕刻着四朵缠枝牡丹,正盛开待放。壶通体为橄榄青釉,釉面莹润,晶莹如玉。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壶的进水口在壶底,灌水需要先把壶翻过来,从壶底灌水后,水只能从流里出来,壶底却不会漏水。所以此壶又号称“魔壶"。
但其实,这是利用了一个我国古人早就已经掌握了连通器的原理。壶底进水的地方连接一根水管,壶倒过来从壶底进水,水就会顺着水管进入壶里,因为水管与进水口连接,且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翻过来时,水管口高度高于流的高度,水就只能从流里面出来,而不会从壶底的口流出,就不会漏水了。
第六件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
1971年发掘于陕西省乾县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
《阙楼仪仗图》其实是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的壁画,李重润是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长子,因长相酷似爷爷高宗李治,深得武则天喜爱,武则天曾为他满月,大赦天下,改元永淳。并在公元682年,被封为皇太孙。
不过,即是如此,在武则天和李家人的皇位之争中,他也还是成为了一个可悲的牺牲者。
根据《旧唐书· 张易之传》记载:公元701年,中宗爱子李重润与妹妹永泰公主和妹夫武延基三人饮酒,无意中聊到了张氏兄弟出入武则天卧室之事时,被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添油加醋,在武则天面前汇报,诬陷三人谋反,引来武则天大怒,中宗为保全自己,在没有搞清来由的情况下,立刻逼儿子、女儿和女婿自杀。
李重润死时,年仅19岁。永泰公主一尸两命,当时还怀有身孕。
中宗李显复位后,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赠永泰郡主为公主。并特恩“号墓为陵”,将他们兄妹的墓改为“陵”。
这组壁画分为东西两壁,位于墓道前端,前方由青龙白虎作为引领,两壁内容相同。壁画以山为背景,描绘了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反映出天子出行的场景。
阙,同“缺”,在中国古代都城中,阙是一种具有特殊礼仪性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皇宫中的重要建筑,一般位于主要宫殿、陵寝前,或者重要城门的两侧,对城门形成拱卫之势。对叛臣、敌人的处罚有时在阙前进行,官吏在进入宫殿前也常常在此反省待罪。
阙的位置与规模大小也彰显着建筑的方向和等级。
壁画中阙楼由内侧的“三出阙”和外侧的独立单阙组成,这个其实是属于帝王规格的。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了表示对爱子无辜丧命的抱歉,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并特恩“号墓为陵”,所以使用帝王规格就不为奇了。
每座阙楼都有施绿琉璃瓦的屋顶、装饰华丽的屋身、平座、和高大的墩台。两幅阙楼图与墓道北端过洞上壁的城楼图一同组成完整的唐帝陵宫城正门形象。屋顶为庑殿式,用深红色装饰,屋身和平坐则用朱色涂满,墩台为砖木结构,中间用长方形砖砌成,周围用褐色的忍冬蔓草花纹装饰,满壁的红色系,给人一种富贵逼人的效果。
阙楼图绘于公元706年,可以说是现存的年代明确的唐代早期壁画。
第七件,第八件章怀太子墓《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
1971年发掘于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
这两件壁画得放在一起说,章怀太子李贤,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为人正直贤良,在群臣的拥戴下,被高宗立为位太子,遭到母亲武则天的记恨,以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后来又被逼喝下毒药身亡,年仅29岁。
章怀太子墓壁画壁画共有50多幅,面积400余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墓道两边的壁画。墓道东壁绘狩猎出行图,西壁绘马球图。两壁的客使图中有唐代鸿胪寺的官员、少数民族和外国宾客,有重大历史价值。
《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厘米,长890厘米,是唐代壁画中的精品。
画面中绘制了46个鞍马人物,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最前方是两个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着紫袍、雍容端庄的官员,虽然他没有佩箭及箭囊,但是他的坐骑却显示出他与别人的不同。
此马名为“走马”,因为其走姿不同于一般的马而得名。这匹白马颈披长鬃,马尾垂散。行走时不似一般的身体上下摆动, 造成如波浪般起伏,非常平稳,骑在上面的人没有前颠后仰的苦恼,也不易产生疲劳,这种走马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所以这个人可能就是章怀太子李贤。
而在队伍的最后,则是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
马球图长约9米,二十多名骑马者,穿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fú)头,穿黑靴手持鞠杖,他们是参加比赛的击球者。其中五个人正手持偃月球杖,拍打着马屁股,驱马抢球。被追逐的骑者则翻过身来击球,旁边的人立刻纵马迎击。
马球运动发源于波斯 (今伊朗),古称“波斯球”或“波罗球”。唐代文献称作击球,唐代初期,马球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在李世民的倡导下,风靡全国。
马球图长约9米,二十多名骑马者,穿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fú)头,穿黑靴手持鞠杖,他们是参加比赛的击球者。其中五个人正手持偃月球杖,拍打着马屁股,驱马抢球。被追逐的骑者则翻过身来击球,旁边的人立刻纵马迎击。
后面还有10多个人骑着枣红色的马,有的手握缰绳直奔马球的,有的奔行山间,驰骋腾空,有的则在一旁注目等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分显示出唐朝画工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此壁画描绘得可能是出行途中或打猎之余闲暇之际几人随意组合的练习,而不是正规比赛,是我国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第九件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是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因为和哥哥懿德太子李重润卷入武则天后宫的 事件,被父亲中宗下令自尽,死时怀有身孕,年仅17岁。
永泰公主墓是建国后最早发掘的唐墓,发掘于上世纪60年代。其墓室中壁画《宫女图》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
《宫女图》位于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上面一共绘了九个宫女,个个丰颊秀眉,丰腴华美,。这些宫女梳着当时最为时尚的发髻,穿着当时流行的低胸唐装,分别站成二行,裙裾轻飘,披帛微扬,好似仙女下凡。
她们带着唐代宫女特有的带着点拘谨的端庄,有的端着杯子,拿着盘子,有的拿着扇子准备扇风,有的举蜡烛、握如意。或顾盼生姿,或安祥持重,或若有所思,或不苟言笑,或似嗔似怨。
画家用高超的技艺和纯熟的画法,再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皇宫贵族,如何过着呼奴唤婢的奢侈生活,是唐代初期,人物绘画的代表之作,也是一幅唐代宫廷画中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作。
以上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9件永久性禁止出境的文物,他们代表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如今,他们就驻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用无声的语言,想每一个参观者,诉说着我国历史上的那些光辉岁月,你还在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