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曾读过的科普文:观赏鱼如何进行自我防护,鱼类防御机制揭秘
一个生命个体,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断进行演化。形形色色的鱼类,早在人类未出现之时,就已经演化出来了“自我防御机制”。鱼类的防御机制,为的就是让它能够更安全地在自然界中活下来。鱼类会利用自己的防御机制来脱离危险。这么看来,他们并不是呆头呆脑的傻鱼。那么,鱼类的防御机制,究竟有哪些?
被动——
是的,鱼类的防御机制是分为“被动”和“主动”的。
鳗鱼,鳅类……
可以说,凡是无磷鱼,他们都有着厚厚的,甚至要比鱼鳞更加实用的“盔甲”,那么,“盔甲”何在?他们皮肤上分泌出来厚厚的粘液,无非就是“盔甲”。无磷鱼因为身上没有鳞片,所以很容易被细菌直接感染,因此他们就分泌出了比有鳞鱼还要厚的粘液。这些粘液对于无鳞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粘液,使皮肤更加光滑透明。相比有鳞鱼,他们鳞片的缝隙似乎更加容易被寄生虫给钻进去。但是无鳞鱼则杜绝了此类情况。
身体修长的鳗鱼鳅类,总喜欢在水里面钻来钻去。而粘液,亦如润滑剂一般,使他们在这些犄角旮旯里面来去无阻,行止由心。全封闭式的保护,也更不容易被寄生虫或者细菌给入侵。
所有鱼类
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鱼,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防御机制,就是——改变体色。鱼类被捕捞起来之后或者遇到危险了,受到惊吓了,颜色会开始随着环境改变,环境大致是什么颜色的鱼类的皮肤也会变成什么颜色。品种之间的差距,无非就是变色的效果与准确度不一样罢了。改变体色的目的就是为了和环境融为一体,不让掠食者发现。这和迷彩服其实是同样原理的。
主动——
河豚
河豚,狗头鱼,刺鲀,这些鱼都有一个非常具有弹性的胃部。当河豚一类的鱼遇到了危险,比如被抓上岸或者被猎食者发现了,他们会快速把空气或者水都吸到富有弹性的胃部中,柔韧的皮肤会越撑越大,变成一个球。河豚鼓起来,一是为了使自己的身躯变大,试图吓退对方。二是为了让猎食者无法进食,被迫弃食。等到河豚觉得危险离开之后,空气和水会从嘴部,胸鳍生长处排出,重新回到圆形。刺鲀相对来说防御机制会更加厉害。鼓起时尖刺会全部竖着,可以伤害对方。
飞鱼
飞鱼可谓是滑翔翼一般的存在。飞鱼的胸鳍是非常发达的,看上去如同飞机的两个机翼一般。当有猎食者追赶飞鱼的时候,飞鱼就会迅速用尾部弹出水面,然后用发达的胸鳍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速度是很快的。一般情况下猎食者是追不上的。个人认为,飞鱼的这一种逃生方式在自然界中还是很有一套的。
电鲶,电鳗,电鳐
以上列举的三种名字中都带有“电”字的生物,其自身确实能够放电。当这三种生物受到了生命威胁的时候会向对方发出攻击。他们会用身体大面积接触威胁者,释放出电流来击退猎食者。电鲶和电鳐可能攻击力不是很强。但是如果电鳗恼火了或者极为害怕,它释放出来的电流是足以电死一条成年狗鱼或者三间鱼的。甚至能够把人击晕。
鱼类的自我防御机制还有很多。虽然多数鱼的脑容量不大,但是他们不像人类,他们只不过是一味为了生存以及繁衍后代,小脑袋则能够操控大本领。
这里是养鱼说,如果你也喜欢饲养观赏鱼,不妨动动手指点个关注,所有养鱼所要知道的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