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口缸几个人,靠'一包中药',将小作坊打造成700亿医药帝国
文:青山
现在很多人都以上不上市来看待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否,而很多的企业也很热衷于上市,因为上市了就能够带来双重收益,也能够进行低成本的融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也有不少的企业上市是为了'圈钱',不过我国也有很多脚踏实地的企业家,虽然公司做得已经很大了,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上市,例如娃哈哈的宗庆后、老干妈的陶华碧、华为的任正非、十三香的王守义等等。
由徐镜人所创办的江苏泰州扬子江药业也是坚持不上市企业中的一个,徐镜人曾经说过,'我只想专心做我自己的本业,守好本分。'除此之外,扬子江药业还是一家既不上市也没有负债的大型民营企业,这种企业的数量并不多,而扬子江却做到了。从2009年起,扬子江就已经实现了零负债。
扬子江药业目前在中国药业成绩斐然,是我国很优秀的一家民营企业,其销售额也已经突破了700亿元,并且发展的势头依旧很强劲。
说到扬子江药业,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是太熟悉,但是说到它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板蓝根和胃苏颗粒,大家应该很熟悉,毕竟这是每家必备的中药产品。板蓝根被当作'流感神药',虽然现在也被大家所诟病,但是事实上,板蓝根确实对治疗流感和感冒有效。
退伍办厂
徐镜人于1944年出生在江苏泰州,他年轻的时候在部队当兵,1966年从部队退伍之后,由于对分配的工作不太满意,就毅然决然决定创业,他发现了药品潜在的大市场,于是白手起家,创立了泰兴口岸工农制药厂,只是一家镇办的制药小作坊,是扬子江药业的前身。
创业初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阶段,刚刚退休的徐镜人,一没有过硬的设备,二没有足够的资金,厂子里的生产设施、设备十分简陋,只有几个工人、几口缸以及几台破机器。但是徐镜人的身上有着军人传承下来的坚韧精神,他为了这个药厂投入了全部的积蓄,并且一人身兼数职,他既是药厂的老板,又是搬运工,还是泥瓦工,还是销售员。
起初,制药厂主要生产的是那些用来治疗感冒和发烧的药品,后来徐镜人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板蓝根冲剂,这正是这个决定让制药厂成功存活了下来。
绝处逢生
但是幸运女神再次与它失之交臂,1977年的时候,我国的医药业乱象丛生,所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乡镇一级禁止开办制药厂,当时的扬子江药业还只是一家乡镇企业,在这个关头,徐镜人十分忧虑厂子的未来。于是徐镜人去到县里找领导,幸运的是当时的扬州市委副书很认可其生产的板蓝根冲剂,后来徐镜人的制药厂与泰兴轻工局下辖的长江化工厂合并成为了泰兴制药厂,成为一家县办企业,保住了制药厂。
声名大噪
1981年的时候,四川省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徐镜人当时赶制了很多板蓝根药品用于支援灾区,获得了一致好评。从这以后,制药厂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的时候,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挂牌,徐镜人担任厂长一职,也就是在这一年,制药厂的年产值总数达到了1600万元。为了更进一步地促进制药厂的发展,徐镜人还从中国药科大学引进了一批毕业生。
1988年这一年上海爆发一场很严重的甲型肝炎流感,当时,有足足29万的人染上了疾病,市场上的板蓝根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于是徐镜人和工人加班生产、昼夜赶工,生产出了385万袋的板蓝根,并且将之运往上海,解决了上海的燃眉之急。而徐镜人也因此被称为'板蓝根大王',扬子江药业也开始逐渐闻名全国。
传承中药瑰宝
1990年,扬子江药业发生一起内部斗争,徐镜人也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迫离职。1993年,徐镜人重新回到扬子江药业,但是企业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亏损达到了200多万元。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徐镜人决定还是要传承中药,将中药发扬光大。
于是,徐镜人开始拜访中医界的名医,而他拜访的第一位名医就是有着'中医泰斗'之称的董建华。后来,董建华被徐镜人打动,拿出了一个治疗胃病的'胃苏饮'处方。后来,徐镜人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胃苏颗粒,受到了患者和市场的青睐,年销售额达到了1亿。
扬子江药业的成功也使得创始人徐镜人成为了亿万富豪,在最新公布的胡润富豪榜榜单中,徐镜人凭借着380亿元的身家在中国富豪榜中排名第6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