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金子》教学实录+听课感想

这两天在台州椒江区的培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薛法根老师的《金子》,整堂课下来,薛老师安排了三个学习板块:字词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金子”的含义。脉络清晰,学生学有所得。

一、字词教学片段:

1.学习“同义构词法”

师:河畔是什么意思?我走在河畔也就是?“畔”就是什么意思?

师:河边叫河畔,湖边叫——湖畔。河的中心凹下去的地方叫什么?

生:河床

师:地面上有个凹下去的地方叫什么?

生:坑

学生书写“坑”

师 :这边有点水,也是凹下去的叫什么?

生:洼

师:“坑”和“洼”意思差不多,所以连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词——“坑坑洼洼”,什么意思?

学生书写“坑坑洼洼”

师:坑河洼意思很相近,这种组词的方法——板书:同义构词法。比如“骄傲”“陪伴”……

出示词语“挖掘”、“肥沃”、“装扮”——这也是同义构词法。

2.学习“反义构词法”

出示“买”“卖”“买卖”

师:“买卖”是——反义构词

学生书写“买卖”

师:我来句个例子,你来理解一下“买卖”:他爸爸是做买卖的。这里的“买卖”怎么理解?

出示“甘”“甘苦”“甘甜”

学生书写词语

出示“甘心”,师:什么意思?

师:甘心和情愿组成同义构词——甘心情愿

学生书写“甘心情愿”

学生齐读“甘、甘苦、甘甜、甘心情愿”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组构词法,一种叫——“同义构词法”,一种叫“反义构词法”。

3.教学“悟”

出示“悟”

生:悟可以组词领悟

师:好像有一点点明白——若有所悟;完全明白——大彻大悟;忽然明白——恍然大悟;有的人你怎么解释他都不明白——执迷不悟;有的人到死都不明白——至死不悟。

齐读词语“若有所悟、大彻大悟、恍然大悟、执迷不悟”,并书写四个词语

师:我们学语文就要靠一个字——悟,我们读课文读着读着就——若有所悟,经过老师这么一讲我们就——恍然大悟,经过我们自己来实践,自己来思考,终于——大彻大悟,我们绝不能——执迷不悟。心里明白我们才能越学越聪明,看看谁的悟性好。

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薛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读每一段话,并圈画出能够概括该自然段意思的关键词,最后再连起来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薛老师的这一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扎实有效地训练着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片段:

师:淘金者怎么做的?——蜂拥而至。结果——扫兴离去

画出:“蜂拥而至、扫兴离去”,指生用这两个词说一说。

指生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埋头苦干”、 “失望”

指生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谋生”

指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倾盆大雨、发现”

指生读第五自然段,画出:“若有所悟”、“肥沃”、“成功”

生继续读,画出:“培育花苗”

齐读最后一段,画出:“实现梦想、真金”

指生连起来说一句话。

师:你最大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你们有这个梦想吗?彼得他的人生一开始跟着淘金者去挖金子,后来——最后成了一个富翁,用一个英文字母来表示,你会用什么字母?

师:老师用V来表示,彼得刚开始去挖金子,后来——最后成功了。

板书填空:原来想———,结果————。后来想————,结果————

指生说一说

三、理解“金子”的含义

师:去挖金子的是彼得一个人吗?可是只有彼得一个人成为富翁,他和所有的淘金者不一样?

出示语段:

师:别人看到的是草,但是彼得看到的是肥沃的土地。仅仅靠勤劳是不够的,还要抓住机会,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

师:这个“金子”到底是什么呢?

生练笔:“我是唯一____________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指生说一说

学生在理解“金子”的含义时,刚开始都认为“金子”代表着勤劳、努力,还有学生说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劳动之母。”这样充满哲学意味的句子。但这还不够,薛老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反复思考:“去挖金子不止彼得一个人,可是只有彼得一个人成为富翁,他和所有的淘金者哪里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们就会发现一“挖”一“种”是方式的改变,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学会转弯,去走另外一条路。

再读课文,彼得“发现”了土地肥沃,才“悟”到种花的办法。所谓的“金子”,就是悟到了“改变思路才有出路”的道理。抓住“发现——若有所悟”及“挖——种”这两对关键词语间的关联,才能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准确领会文本的主旨。

学生到了这一步,才会在后续的小练笔中写出比课堂之初更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生1:我是唯一找准机会的人。

生2:我是唯一找到致富之路的人。

生3:我是唯一改变思路的人……

学到这一步,学生学得更加充分了,不但意会,还能言传,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凡是说不清,或者说不透的时候,正是需要再教、需要再学的契机。

另外薛法根老师在课后的报告中指出:“要定点,定位,定法。”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点,从哪里打开文本的缺口。训练概括能力,今天这篇课文训练的是抓关键词。一课用一个办法,用一个个办法形成一个能力。要让不会的孩子变得会,不懂的孩子变得懂。

薛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些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读不到位,就马上换一个孩子读,他也读不到位,就再叫一个来读,再全班跟着一起再读。而那些读不好的同学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好。语文老师根本没有盯住那些不会的,学不好的学生。如此频繁地变换教学内容,频繁地变换教学对象怎么可能造就高效课堂呢?

薛老师在第二个板块的教学时,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也给了他们很多机会去重新寻找关键词,去组织语言概括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明白,才能有所改变。教师愿意停留,愿意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真实地经历学习过程,从学过转向学会。同样教师也是教会了学生,而不是教过了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