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相册里的照片,有点东西。

01
2000年,张国荣正在筹备一本写真集。
摄影师夏永康思索了几处拍摄地,一直没有做决定。
直到张国荣说,“我很想回家。”
于是他们来到内陆,在步入千禧年的北京的大街小巷,拍下了许多照片,镌刻了时光的痕迹。
夏永康👇
拍摄当天是十月一号国庆节,于是这本写真集名为《庆》。
每次翻阅它,都会被这句话感动:
“庆幸能够看到拥有几千年文化的这块土地正渐迈向一个新的纪元。
红旗拂荡,国泰民安。”
在这本写真集中,张国荣的正面照相对较少。
更多的是侧脸和背影。
从前不懂这样的拍摄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理解了它的独特和深沉。
原来,顺着张国荣的视野,我们会发现北京城的每一处情景,感受这座城市散发着的浓厚的人文气息。
它庄严,又活泼。
内敛,却也包容。
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打开一个“时空陷阱”,让人瞬时遁入。
但回过神来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又会引人内心泛起柔和的暖意,松弛舒适。
这一切,被夏永康悄然记录。
其实,这种对某种状态恰到好处的捕捉,对摄影师来说并非易事。
它考验的,无关参数、光源、道具、布景。
而是对情绪的敏锐洞察,对氛围的巧妙感知。
熟悉夏永康的人都了解,他并非科班出身。
拍摄这件事对他来说,与其说是精心策划,不妨说是在偶然中创造美感。
比如拍《春光乍泄》的时候,夏永康还是初出茅庐。
他没钱买消音器,在片场拍照总是有「咔嚓声」,经常惹得收音师发火。可为了出片,他还是硬着头皮拍摄。有时会悄悄跑到隔壁房顶,趁着正式开拍前疯狂按快门。
确实拍了不少照片,可夏永康却不满意。因为在急切、窘迫、焦虑状态下拍的东西,要么失焦,要么过曝,要么模糊。
当时的夏永康内心五味杂陈,若是交不出合格的剧照,就完蛋了。
然而意外的是,那些在偶然中发生的「错误」,却展示出既浓烈又克制的情绪,这让王家卫爱不释手。
王家卫的赏识,让夏永康不再拘泥于具体框架,他开始在创作上保持「随心随性」的状态。
为了寻找灵感,他会拍张国荣抽完的烟头,用过的咖啡杯,企图与他用过的物品,建立某种情绪上的连接。
有时还会把片场主角们用过的报纸、看完的剧本和不要的海报收集起来,将它们排列组合,然后做成Collage(拼贴)
他经常自嘲,“那些都是他们扔到垃圾桶里的东西,又被我捡了回来。”
或许,那些东西在别人看来并不重要,可对夏永康来说,这个过程就像在写日记。这不仅是一种关于自我的表达和记录,也为日后的创作积蓄灵感。
那些呈现各类浓郁色彩的纸张,泛黄的台词和令人怀念的面孔。它们默契地聚集在一起,不动声色,仿佛等待一场浪漫的重逢。
02
「味道」是夏永康制造灵感的另一种方式。
拍摄之前,他会想着在房间里准备一些味道,或清新或沉静,这是一种影响人状态的方式,或许会带来全然不一样的感受。
千禧年的那场北京之行,让夏永康也感受到这个城市不一样的「味道」。
“北京的味道,是温和的。”
行走在马路上,无论是树还是空气,他都能敏锐地察觉,这就是北京。
这种「下意识」地判断,让夏永康重新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拍摄行为。
从前为客户拍过很多东西,时常拘泥于不同的需求和框架,被规训久了,便怀念入行之初的创造力。
如今随着心态的变化,愈发想要丢掉限制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回到最单纯、第一次看到东西的感觉。
于是在20年后的今天,他就带了一台手机,选择用随性、自然的方式,拍摄记录北京东城。

视频时长 3 分 24 秒

建议戴上耳机,横屏观看

这次的拍摄体验,仿佛回到了拍《春光乍泄》的时候。
哪怕会有偶然的错误,他也不会太纠结,而是顺势完成拍摄。
“从前觉得这是错误,会心有不安。可现在呆在错误里,却深感安全,觉得很舒服。”
比如,不会过多地深究高光压制和暗部细节,而是很喜欢那些「光不对」的东西。
眼前的一切在光影的交错下,变成亮金色的波纹流动在街道上,宛如汹涌的河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比如,望向车水马龙的街头,不带有太多预设,在现场感受光线和对象。
阅读氛围,感受情绪,一气呵成,完成瞬间的捕捉。
让一切移动的元素在恍惚中变成光圈。随后,光源散开,如梦如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比如,当透过古朴建筑回溯城市的过往,它不必「对称」和「清晰」。
因为镜头会随着你匆匆的步子,将时光对人的不挽留悉数记录,不着痕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比如,不执着于寻找人物的“最美摆姿”,情绪的真实流露才最珍贵。
哪怕看不到细微的表情,却能从光影驻留的那一刻,感受到那份人间烟火的踏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种拍摄方式,并非技艺的倒退。
对于夏永康来说,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过冷河」的阶段。
推掉了许多拍摄工作,选择停下来冷静思考。
搁置沉重繁琐的设备,而是拿手机拍一些外界认为「很虚」的照片。
比起固步自封,夏永康更愿在这场漫长的思考中,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恰如他说:
“我不想关门,手机可以帮我开很多门。”
03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一个摄影作品的完成是复杂的。
需要专业的设备,精心构筑的场景,以及艰深的理论知识。
其实并非如此。
“拍摄的时候,我没有想太多,就是拍一张这么简单。”
有时候,去掉「知识的介入」,便可拍出返璞归真的作品。
就像上文那些用vivo X70 Pro+手机,在北京东城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的照片。
夏永康将手机当成一种表达自我与抒发情感的日记,在创作中回归最单纯的自我。
无论是观察当下东城新旧的交织,还是将思绪回拨到20年前的千禧北京行。
所有关于北京的感受、情绪与想象,在此刻涌现,也在此刻被手机记录下来。
这一系列作品,被赋予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遐想”。
超越现实的思索,无拘无束的联想,复古、迷人、浪漫,这些都是夏永康眼中的东城,流淌着他当下情绪的真实呈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而当169幅手机作品以沉浸式的拼贴布满整个展厅,身在其中的我们宛如闯进他的“遐想日记”一样,我们也不由地生发出自己的「遐想」——
是不是我们手机里的相册也一样,打开它,其实也在走进一间房子。
房间里的画面,构成了每个人一天的24小时和我们对于生活的另一番“想象”。
我想,这也是vivo此次联手夏永康共创“遐想”作品的初衷。
随着手机影像技术的进步,人们与影像的互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亲密自然地渗透在每个人生活的间隙。
通过手机记录下来的每一张照片,无论是定格日常,还是一场不带任何意图的自我表达。这些都是通过影像技术升级演进实现的创作自由。
当创作的空间被不断拓宽,我们也逐渐发现,创作并非意味着深思熟虑的准备和充满匠气的摆布。
它可以是一种下意识的即兴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在偶然中感受美好。
在这样的视阈下,每个人都可以有独属于自己的「创作」。
正如vivo VISION+影像计划所鼓励的,拿起手机,记录下你对生活的热爱,人人都是生活的创作者。
不必纠结所谓参数和技术,也不必随波逐流,更不用在乎他人的审美取向。
“创作都是这样,你在自己的世界玩,觉得自己很浪漫。”
举起手机,按下快门,定格那一刻瞬间,创作就此悄然开始。
夏永康《MOODS情绪》艺术展览,将于10月22日至11月28日在王府中環“19号府”举办。
这是夏永康在北京的首次大规模个展,其将展出过去25年中创作的超过100组极具代表性的影像作品,其中有大量作品是首次公开展览。
夏永康受到vivo邀请,以X70 Pro+创作了「遐想」的全部作品,这些首次公开的新作,也展现了北京东城的街道和人文气息。
欢迎大家前往观赏,感受每一帧、每一幅作品带来的创作热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