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明代大仓桥
大仓桥位于松江镇西部玉树路东。系南北向、五孔拱形大石桥,高约10米,跨度约50米,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桥原名永丰,因桥南为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旧志记:西仓桥在钱泾西,明天启年间知县章允儒建。南仓,即水次西仓。明董其昌曾作《西仓桥记》。随着河道变浅变狭,现在五孔桥只有中间三孔尚在河面上,两端两孔下的河道已淤成河岸。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重建。原名:永丰桥,桥额刻“重建永丰桥”五字。因桥南有旧时松江府粮仓水次西仓,故俗称:大仓桥,西仓桥。南北横跨老市河。桥全长50米,桥宽5米,桥高8米,五孔不等跨,中拱最高。纵联分节并列起券。青石砌筑桥身,青石护栏,花岗石石级。
2002年,松江人民政府和永丰街道共同出资修缮。施工中,在北堍桥拱内发现《华亭仓桥碑记》石刻,长169厘米,宽83厘米,厚22厘米,下有榫头,碑额刻祥云纹,左右两边刻“S”形带状纹。碑文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辨认。(此碑现在还在北堍桥洞下)
1985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仓桥明代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知县章允儒建,本名永丰桥。石栏外刻有“重建永丰桥”,旧称西仓桥,明董其昌撰并书《西仓桥记》,惜碑石已无存。因明清时期桥南有储存漕粮的仓城,故称大仓桥。
大仓桥南北走向,跨老市河上,河面开阔,是松江府漕粮漕运起始点。桥为五孔石拱,五孔不等跨,中孔最高,依次递减。桥面全长54米,宽5米,高8米,是上海市最大的古桥之一。青石桥身、圈拱,青石护栏,花岗石石级,共92级。桥墩上方刻莲花图案。桥身基本完好,还在通行。1985年7月,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松江民间传说,孟姜女是松江人,与苏州人万杞良相恋,两人结婚不久,万杞良就被秦兵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孟姜女思念丈夫,一年夏天,孟姜女准备乘船北上为丈夫万里送寒衣,步行到今大仓桥南堍所在的地方,身心疲倦,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天神可怜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让松江市河边的蚊虫靠近,于是这里的蚊虫飞距青石三尺左右,便不再飞近。此后,这块大青石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纳凉胜地。
松江人民为纪念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便在此处--灌顶禅院东门建起了一座孟姜亭。曰:“孟姜亭”,民间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是从这里乘船北上的。方亭南面石柱上的对联是:青石有幸怜弱女,寒衣无处觅离魂。
大仓桥南堍西侧还有座“水次仓关帝庙”山门正匾:“水次仓关帝庙”,副匾是:“守卫道场”主殿匾额为:“醍醐灌顶”;灌顶禅院,又名“水次仓关帝庙”,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距今已有386年的历史。
桥堍的四角亭是纪念明末清初反清壮士在此投江自尽而建的“祭江亭”。
云间第一桥在松江区松江镇中山西路玉树路西,初名安龙桥,因横跨古浦塘又称跨塘桥,初建于宋代,系木结构大桥,南北向。北桥在明代某年端阳节相传一次龙舟节,观众挤于桥上,因超重而坍塌。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王衡在旧址上重建石桥,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从此,改名“云间第一桥”,即现在的三孔大桥。 该桥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曾再度重修,呈三孔石拱桥,高8米,宽5米,长30米。拱券部分用青石砌成,桥面及阶栏杆则用花岗石。
-
(2018-12-18 15:02:03)
-
(2018-12-17 18:22:33)
-
(2018-10-31 18:31:52)
-
(2018-10-29 17:45:23)
-
(2018-10-28 08:09:14)
-
(2018-10-26 20:59:09)
-
(2018-09-30 10:42:53)
-
(2018-08-25 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