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夹斑

痘疮夹斑疹而发。是脏腑热毒交盛。故一齐涌出。予尝洗心体会痘证。但有夹麻。而夹斑之说未果。斑乃伤寒之热毒内蕴而发。安有与痘齐出之理。即前见点例中所言。皮肉鲜红成片者为夹斑。实麻疹也。细如芥子者为夹疹。则瘾疹也。然斑则多见于胸腹肢体。头面绝少。于此可以明辨。而举世通谓夹斑。若一齐众楚。

大不合时矣。观先辈治例。首推升麻葛根汤。先散表邪。俟斑退痘起。然后随证施治。遍考方书。无不皆然。张涵高曰。斑痘齐出。方书俱言先撤斑热。往往痘随斑陷。惟发其痘。则热聚于痘。痘起其斑自退。两说似乎相左。其实并行不悖。当知斑痘齐发。总由热毒势盛。绝无挟虚之候。得其旨。则撤斑无非清凉化毒。起痘亦无非清凉化毒。化斑汤一方随证加增。允为斑痘夹出之金。如斑色紫赤。加大剂石膏以化之。大便秘结。稍加大黄以利之。设不知此。而误认真斑。专事寒凉。则痘随斑陷。若不化斑。专力升发。则斑随痘起。丛杂不分头粒。两难分解也。黄五芝云。风寒夹斑。当先表散。则痘自起。大便秘者。宜速下之。大便利者。凉血透肌解毒为主。次言先痘后麻者轻。麻出以分痘之势也。先麻后痘者重。麻发于肺。表气先虚。失其起灌之力也。麻痘齐出者险。两毒并发。但看麻之形色。痘之稀密。斟酌而为处治。若斑见紫黑。痘见浆清。证见喘急。皆不可治。大抵斑痘齐发。总由热毒势盛。不可误用参、 。若元气本虚。痘色淡白。小剂保元亦不禁也。如六七日内。热毒未尽。而误与之。必身复壮热。痰喘不食而死。否则痈毒口疳目疾之害。所不免焉。

(0)

相关推荐

  • 《古今医彻》斑

    斑发者. 阳明胃经邪热所化. 不发于表而发于里. 不发于初而发于后. 故阳明当汗不汗. 当下不下. 不当下而下. 其蓄热皆能成 . 点有大小稀密. 色有红淡紫黑. 或隐或现. 或易出易收. 或不易出不 ...

  • 红中黑斑舌

    图说 全舌纯红,中有小黑斑点. 舌鉴 乃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也.热极则斑黄.狂乱,身上亦有红紫斑者,解毒汤合调胃承气汤急下之,迟则不救.<正义>云:舌红而中见紫斑者,将发斑也,玄参升麻葛根汤. ...

  • 《张氏医通》斑烂

    闻人规云.痘疮斑烂之证.因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瓦斯闭塞.以致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误发散.则毒随阳气暴出于外.遍身皮肉溃烂.治宜调脾胃.进饮食.大便调和.脾胃健旺.毒瓦斯自解.而无目赤咽痛吐衄等证.若发 ...

  • 《张氏医通》伤寒夹惊夹食

    钱仲阳云.小儿正伤寒者.谓感冒寒邪.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夹惊者.因惊而又感寒邪.或因伤寒.热极生风.是热乘于心.心神易动.故发搐也.羌活散解之.不可便用抱龙丸.以有朱砂能镇固其邪也.夹食 ...

  • 《张氏医通》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 ...

  • 眩晕汇解:《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论曰: 经曰:因于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内经论眩,皆属于木,属上虚: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虚治痰降火:戴复庵云,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如有鸟雀啾啾 ...

  • 张氏医通。麻木。两脚麻木。十指麻木。痹(附麻木、痒、鹤膝风)

    麻木 麻木 证名.肌肤感觉障碍.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气血凝滞,经络失畅,或寒湿痰瘀留阻脉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q ...

  • 张氏医通益仁堂第六届冬病夏治文化节

    张氏医通简介 张氏医通益仁堂三百多年来的祖训:"行大医者,行天下" 张氏医通益仁堂始于1715年,是清代大医学家张璐第三子张以柔创办的 文革时期遭到迫害 2016年张氏医通的第十六 ...

  • 张氏医通 卷六 痿痹门 【痿(痿厥)】

    张氏医通 卷六 痿痹门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 ...

  • 张氏医通益仁堂中医馆发展史

    <张氏医通>清·张璐,刊于1695年 简介 <张氏医通>十六卷,内容包括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此书所引的医学文献,上自<灵><素>下迄清初,达一百三 ...

  • 三伏贴起源于325年前,由清代医家张璐创制,记载于《张氏医通》

    三伏贴起源于325年前,由清代医家张璐创制,记载于《张氏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