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三位好莱坞打造的女英雄将在荧屏出现,其中一位便是花木兰。作为迪士尼公主系列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公主”,从中国家乡出海到美国会不会不接地气?从美国再留洋回来又会不会水土不服?甚至还有宝妈表示,一定会让自己的女儿去看这个电影,因为这是唯一一位不用等待王子解救、独立又自信的“公主”,太与众不同了。(此处应有女权主义标杆~)为啥把“木须龙”去没了?那可是我的欢乐之源啊~(木须龙,1998年迪士尼动画版本中虚构的木兰的好伙伴,整个剧情中的搞笑担当。)为什么这版花木兰感觉怪怪的,跟我中学课本认识的不一样?为什么花木兰要说英语?说方言、唱豫剧出场我都能接受……为什么花木兰住的是福建土楼? 明明人家是北方人……为什么花木兰要穿成兵马俑的样子?明明是在魏晋南北朝,武官应该穿酱婶的衣服……
针对电影版花木兰一些细节的质疑,国内网友的吐槽合集估计能再出个《花木兰之十万个为什么》。
事实上,尽管中国版木兰和美国影视版木兰最终的结局似乎都是皆大欢喜,但“本土”的木兰和“留洋归国”的木兰在不少方面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在绝大多数文学艺术人物塑造上,事业和情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花木兰的故事也不例外。“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首《木兰辞》仿佛把人带回千年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花木兰这个人物是严肃的,也有些无奈。木兰家中除父亲以外没有男丁可以去服兵役抵抗外敌入侵,因心疼年迈的父亲而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抵御外侮是为国尽忠,替父从军是为父尽孝,“忠孝”这两点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两大核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理念的合二为一。
美国版的木兰却不一样,且不说动画版花木兰如何,在2020年3月即将率先在北美上映的电影版两段预告片片尾都反复提到了一句话——“为荣誉而战”。这句话不同于中国版木兰中对于从军理由的描述,替父从军反而成为一种个人价值实现的契机,淡化了“不得不”的被动与无奈,强化了“自主选择”的主动性。我不是被迫从军,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从军也是我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美国版花木兰更加突出表现了“自我”的概念。
《木兰辞》中有一段画面感很强的描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传统印象里,对花木兰战争结束衣锦还乡的刻画更多展现“父母姐弟”之间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在美版花木兰中,无论是动画还是预告剪辑中,大量画面表现的是花木兰在从军过程与自己发生并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与敌人的对白,与战友眼神的交换,成为了整个人物塑造与成长的重中之重。
这样看来,中国人心中的花木兰更倾向是在传统和睦的大家庭中坚强女性的形象;而美版花木兰则更符合果断有主见的西方女性形象。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基于地缘、历史、思维习惯等等方面的差异,外国人看待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视角自然与我们存在偏差。异国美食究竟是原汁原味好吃,还是因地制宜改良后的好吃,一直是个争论的热点。中国的杂粮煎饼裹大葱蘸酱跑到纽约去可能就被换成了芝士裹沙拉。美国的星巴克到中国还会推出中秋特别款,毕竟还要迎合市场、迎合当地人的喜好。△ 一位曾来华留学的美国小哥开在纽约的老金煎饼档口生意火爆。与单纯的饮食相比,整体文化的传播更加不容易。以花木兰电影为例,不是让花木兰说两句外语,成为跟神奇女侠一般无二的“超级英雄”,更不是强行乱入一些知名“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毕竟,市场是国际化的,众口难调。所以能否在花木兰形象的“出口国”和“引进国”之间找到认知与文化差异的平衡点,就成了想要得到全球市场认可的文化公司成功的关键。显然,花木兰是Created in China(中国原创),但在Adapted in USA(美国改编)的时候还是难免串味了。为了迎合歪果仁,就用了声名远扬的闽南土楼替代了花木兰原本可能居住的青瓦土坯三进三出豫北民居(大多外国人对中国古建筑不完全了解)。还用中外皆知的秦兵马俑灰黑铠甲代替了看起来略显风流的南北朝武官服……可不是!在外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不就该是这样嘛……(哪样子?) 可这些不准确的碎片化元素拼凑起来的就是中国的样子么?还是只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些被认为是东方(或中国)的特征被标准化、符号化,之后以一种奇怪的形象呈现出来。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花木兰自然也是片方塑造出的他们所能接受或者他们认为该有的样子。在迪士尼真人电影制作过程中,不只是中国的花木兰,来自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过同样的问题。今年5月份,奇幻电影《阿拉丁》(Aladdin)真人版上映。阿拉丁的故事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里面的内容多是以阿拉伯文化为基调,带有神秘又不乏浪漫的异域色彩。然而神灯却是由美国黑人演员兼歌手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出演。消息放出,引起一片争论。外形上似乎与阿拉丁原本形象相去甚远不说,能不能逃出对阿拉伯刻板印象魔咒又是一说。但最终上映后,却收获了大量好评。根据知名阿拉伯历史与形象研究专家Evelyn Alsultany发布在英国Conversation网站上的文章,迪士尼曾向一个来自中东、南亚等地的穆斯林学者、活跃人士和创意工作者组成的社区咨询委员会寻求建议,以求尽可能缩小文化差异、避免刻板印象。这也体现了好莱坞对文化多样性的日益重视,逐步改进与尝试。被换掉的东西如果是人物本身的精髓,或者是出现了“硬伤”,一场网友之间的“国际架” 就彻底不可避免了。文化的交流在于洞见真实的彼此,“求同存异”,取得理解与兼容。有外国网友曾提问“花木兰这一形象能准确地反映出中国么?”而关于电影本身,美国当代作家大卫·波德维尔提出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的三个维度,其中“一致性”即电影的整体性是正面因素。换句话说,如果一部电影整体是生动耐人寻味的,那就符合一定程度的成功标准。
期待2020年3月《花木兰》上映时不会让人太失望。
校对 / 聚慧
小特朗普无证猎杀蒙古“国宝”被质疑“拼爹”,连这事儿都能扯上中国?!
“中国监狱外籍囚犯被强制劳动”?连外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