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系列之第四篇:秦国崛起和秦朝的建立

一、秦国崛起

倘若魏国继续执行魏文侯的政策,压迫秦国边境,进而占领拥有关中平原,或许历史将被改写。但魏国的继任者们却没能继承开国君主的雄才大略。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魏惠王立刻把中心放到了东方,开始和中原各国开战,不仅常常和赵国、韩国打的不亦乐乎,还卷入了同强大齐国的争斗。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双双战败,庞涓战死。

而此时,秦国则利用难得可贵的战略机遇期,大口的喘息,决定历史方向的改革“商鞅变法”徐徐开启。公元前356年至350年,秦孝公力挺商鞅连续两次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庞大的战争机器。一方面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削弱封建制,建立郡县制,在民间建立“什保制度”,五家一保互相监督,加强对社会的管控能力,强化政府税收。这让秦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庞大的军队。另一方面,限制人口自由流通,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让农民“职业化”,依托政府渠道售卖粮食,这让秦国能够以比其他六国更快的速度迅速集结粮草。第三方面,国家试行军爵制度,发动普通群众参与军事,以社会地位的提升,激发全体国民对军事行动的热情。第四方面,大力鼓励山东各国向秦国移民,不仅分给移民大量土地,还免除他们三代人兵役。在商鞅变法的刺激下,整个国家被调动起来,一系列军事体系形成,秦国变成了一台永不停歇的战争机器。只等时机成熟,开启扩张之路。

而此时魏国战略和战术上的连连失误,恰好给了秦国反攻的机遇。在秦国商鞅的谋划下,秦孝公四年(公元前358),秦国伐韩,四年后伐魏,收复了魏文侯占领的河西之地。不仅让魏国在关中的各大军事据点孤立无援,还让魏国国都安邑(靠近黄河东岸)暴露在秦国的铁蹄前方,危险重重。无奈的魏惠王被迫下令迁都大梁(今开封),远离秦魏边境。这进一步导致了魏国战略的整体东移,为秦国在关中游刃有余所向披靡留足了施展的空间。秦国很快拔除了韩国和魏国在函谷关一带的战略据点,彻底控制了黄河以西的所有土地,解除了韩魏两国对秦国关中地区的威胁。在南部对楚作战,击败楚军,重新控制了武关。自此关中四塞都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让秦国一跃成为了当时“天下”的大国。出可以打击山东六国,退可以安守四塞保平安。

二、统一前的养精蓄锐:

控制了关中之地后,秦国没有继续对六国猛追猛打,反而听从司马错的建议,向南进攻巴蜀,一举占领了“天下粮仓”、“天下砝码”的四川。秦惠文王九年(公元316年)十月,巴国投降,秦国大军过子午道穿越秦岭,干涉巴蜀内乱,一举灭了蜀国,将整个四川纳入版图。在关东六国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获得了统一天下的筹码。

上周我们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让各地的粮食产量大增,这使得关中平原农业资源占天下的比例相比西周时期的三分之一有所下降。特别是楚国的扩张,面积达五千余里,相当于韩赵魏燕四国领土总和。楚国的扩张让江南地区的经济总量提升一大截。这在宏观的战略上决定了,秦国单靠关中平原的物资和人力,无法在同关东六国的作战中占据优势。但加上了巴蜀之地,战略形势立即逆转。巴蜀的粮食和经济储备非常丰富,让秦国获取了足以统一天下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巴蜀的获取,让秦国国境开始和楚国接壤,获得了从长江、汉江上游直抵楚国腹地的跳板,从而在战略上具备了对楚国的天然军事优势。

巴蜀和汉中的战略地位也为秦灭亡后天下争霸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刘邦就是在拥有巴蜀和汉中之后,利用源源不断的战略资源,彻底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这个战略意义成为决定了楚汉之争乃至以后很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三、秦的统一大业

之前教科书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说秦的统一开始于秦王嬴政,但是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统一大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秦惠文王起,统一的序幕就已打开。这一时期,弱楚、弱韩魏、弱赵、联齐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征伐策略让人暗暗称奇。

战国七雄中,唯有秦国和楚国能够短时间内积攒起百万雄师,弱楚成为了秦国首要目标。四川巴蜀的征服让秦楚边境陆路接壤于武关,水路则汉江、长江与楚相连。为了步步蚕食楚国和军事实力,秦惠文王十二年,张仪出使楚国,开始了连横策略,通过对楚怀王的“坑”、“蒙”、“拐”、“骗”,让楚国连连败仗,破坏了苏秦的合纵奇谋。

张仪先是口头承诺归还秦国占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让合纵的领主国——“楚国”背信弃义同齐国绝交,后张仪又拒绝承认先前的承诺,让楚怀王羞愤交加,贸然孤军作战,被秦国和齐国联军大败,斩杀楚军八万余人,丢失了极具军事价值的汉中东部,让全部汉中土地被秦国占领,彻底打通了关中、汉中和四川通道,消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后张仪再次出使楚国,威胁楚怀王割让黔中郡,楚怀王再次屈服,让秦国拥有了出兵重庆从湖南夹击楚国的战略优势。

待到秦惠文王薨、秦昭襄王即位,秦国开始对东方六国进行多轮次、大规模的削弱。每一轮攻击都挑选接壤四国(韩魏赵楚)中较强的下手,北线削弱赵国,中线持续蚕食韩国和魏国,南线打压楚国。

第一轮继续削弱楚怀王当政的楚国。秦国戏耍楚国之后,假意和楚国结盟,帮忙楚国攻打韩赵魏,让山东各国开始仇恨楚国。随后秦国撕毁盟约,打楚怀王一个措手不及。紧接着秦国又扮演了贴心老妈妈的角色,提出武关相会结盟,并借此机会囚禁了楚怀王,企图以楚王换取巫郡和黔中郡的余部,但这次楚怀王宁死不屈,选择客死秦国。欺诈不成,秦国就开启了下一轮武力征伐。

第二轮为了武力彻底打通从四川进军伐楚通道,秦昭襄王转向对准中路的韩魏两国,意图扫清韩魏两国和楚国联合的隐患。秦昭襄王十四年,大将白起率秦军进攻洛阳以南的新城,试图拿下通往南阳的锁阴通道。韩魏联合共派出二十多万大军迎战秦军,伊阙之战正式打响。对峙期间,白起果断放弃新城据点,转而包抄韩魏联军后路,一举全歼了联军,屠杀韩魏军队二十四万人。此战之后,韩魏两国对抗秦军的生力军所剩无几。秦国趁胜利之机,迅速占领了魏国河东地区和韩国山西汾河谷底的武遂。将秦国领土扩展到和赵国接壤。

解决了侧翼威胁,秦军马不停蹄组织军力全力开启第三轮战争,削弱楚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军大将司马错率军从陕西入四川,从岷江进入长江,兵分两路,一路翻越武陵山脉进攻楚国在黔中郡的余部,另一路顺长江而下,过三峡进攻西陵。于此同时,秦国从北路命白起向楚国国都郢都进军。三路大军包抄楚国,经过三年不懈的进攻,攻破郢都,将百年都城毁于一旦,楚王陵墓尽数烧毁。楚国残余势力东迁,建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秦国获得了整个江汉盆地,楚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了。

除掉了楚国的威胁,秦国立即开启了第四轮“弱赵”攻势。秦国北部刚刚和赵国接壤,而此时的赵国仍在赵武灵王改革影响下,长期养精蓄锐兵强马壮,这无疑让赵国成为了秦国的下一个重要对手。为了拔除最后一个对手,秦军在之前削弱韩魏的基础上,再次攻打韩魏两国,意图消除韩魏赵联合,并获得对赵进攻的更多战略要地。这次韩魏两国出动了全部家底,终于凑成了十五万大军迎敌,最终不敌虎狼之师,十五万人埋骨荒野。经此一役韩魏两国不仅没有能力对抗秦国,就连帮助邻国都成为了妄想。

被胜利成果刺激的秦军想要进攻赵国,企图拿下阏与要道,却不想被赵将赵奢帅军击败。为了更有力的打击赵国,秦国意图拿下上党地区,拓宽进军赵国的道路。于是秦军进攻韩国南阳,将韩国国土一分为二,隔断了北部上党地区和国都新郑的联系。却不料上党守将察觉了秦国的意图,提前归降赵国。这让秦国大怒,举全国之力伐赵,在长平对峙。此时赵奢去世,廉颇抗秦。

廉颇上任时,西部防线已经被秦军攻破,为了形成纵深抵挡秦军步伐,廉颇在东部防线石长城的西边,沿丹河谷地构建了新的城防,而主力退回石长城坚守。按照廉颇战略意图,即便是丹河溃败,还有石长城可以坚守,不至于全军覆没。于是在两道防线的坚守下,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却成功地阻止了秦军的东进。而秦军战线过于拉长,粮草运输耗费巨大,时间越久对秦军越不利。

但是赵国国内的压力并不比秦国小,秦国有四川、关中平原,以及江汉平原的强大财力物力作为支撑,再加上秦国变法打造的战争机器,让动员效率远比赵国高,而动员成本相对较低。反观赵国却是倾全国之力,各行各业被迫停摆为战争服务,百姓怨声载道、贵族势力越来越不满。这导致即便是战场上廉颇耗得过,赵国国内要求速战速决的舆论却让赵王吃不消。最后秦军反间计的实施,为赵王决意改变策略增加了决定性的筹码。终于顶不住压力的赵王撤换了主将,派遣赵奢之子赵括领军。

得知反间计成功的秦军采取秘密换将策略,由白起领军,让赵括在决策时产生误判。随后以假意撤退引诱赵括主力出石长城,后出奇兵包抄赵括,阻断了赵军返回石长城的道路,与此同时正面则回头猛攻和后军联合包围了赵军主力。之后秦军又出奇兵分断赵军中部,四十余万部队被分成了两端,无法协同作战突围。在坚守四十多年后全军覆没,被白起活埋。

经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再无人力、物力对抗秦国铁骑。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在吕不韦和李斯的辅佐下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途。

长平之战后,赵国名将李牧帅赵军与秦国对峙,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秦国开启了第五轮“弱赵”进攻,秦故技重施,以反间计杀死李牧,终于在耗费了九年之后,攻克赵都邯郸,灭亡赵国。

之后,韩国不战而降。秦王嬴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军在大将王翦率领下北上灭燕,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了魏国。在李信战败与楚国后,王翦上阵与公元前223年灭亡了东迁的楚国。当秦国举全国之力进军齐国时,齐国连出战的勇气都没了,直接投降。公元前221年天下统一,秦朝建立。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欢迎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这是与您分享的第499篇文章,我们下周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