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窗》(四十三) 兴 化 古 城 啥 模 样 ?
莆 田 窗
四十三
兴 化 古 城 啥 模 样 ?
看完请敲砖!
兴 化 古 城 全 景 图
创作感想
很想画一幅有城墙的老莆田,但一直无从下手, 如果不能准确把脉兴化平原的发展历程,就很难把握莆仙地域的文化基因。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高耸建筑,宽敞马路,不仅挤压古城原本格局,也改变我们的视觉空间和形象思维。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察,似乎越来越难想象出原来古城的模样了。多年来常和一批乡贤聊到老莆田,总绕不开兴化古城的话题,大家的心中都会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到了我们这代人再不去关注,收集,整理,绘制,许多延续千年的地域文脉就有断根的可能。
近来幸得肖亚生提供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再次激起我创作兴化古城的欲望,经过不断查阅、走访、考察,构思,逐渐对兴化古城有了整体概念,古城的模样也在自己的画笔下慢慢浮现出来,多年的心愿开始有了雏形,现把创作草果图呈现给大家,恳请有识之士多提意见。
滑 动 浏 览 《 兴化古城全景图 》
创作全景图的过程
就是重新了解莆田历史的过程
北洋平原
古代莆田原是一片浅海和沼泽地,经过先民一代代围海造田,逐渐形成兴化平原 。平原西依戴云山脉,东频台湾海峡,千年古堰木兰陂不仅截住海水入侵,也让木兰溪流顺着古堰南北端的闸门注入荔林水乡,形成南北洋平原,长达120公里河道灌溉16万亩良田,兴化平原成了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
兴化府城坐落平原北洋区域,背靠天马太平山,面朝壶山兰水景,木兰延寿北磨等溪流绕过城池,形成四通八达内河水系,通往涵江等平原村落。古城依山傍水镶嵌在这片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中,不仅造就出人杰地灵的美丽家园,也成为莆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美丽的兴化平原
壶公山下的耕作
千年古堰木兰陂
美丽富饶的北洋平原
木兰溪环抱老城区
荔林水乡
壶山兰水
古城历史
据历史记载,兴化郡城创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初筑子城(古称牙城),以守护官署衙门;同时,建崇楼,亦称“谯门”(即遗存至今的古谯楼),以鸣鼓角;又筑土垣为外城,以环居民,此为兴化军城。宣和三年(1121)更筑军城,将原来的土城墙改建为砖城;绍定三年(1230),复将砖城改建为石城。明(1379),兴化府以军1城扩建为卫城。新城“乃越旧濠,跨乌石山东麓,历前埭、后埭,与旧城合”,称兴化府城。万历九年(1581),扩建西北隅的城墙,把乌石山全部包围在内,即所谓“重城”也。
宋宣和三年(1121)更筑军城时,并设五个城门:东曰“望海”、西曰“肃清”、南曰“望仙”、北曰“望京”、东北曰“宁真”门。洪武十二年(1379)兴化府扩城时,府城改设为四个城门:东门,仍旧称“望海”;西门,堵塞旧西门,新设西门沿旧名曰“肃清”;南门,改“望仙”名为“迎仙”;北门,即城北开新门曰“拱辰”,俗名“辰门”。遂废宋军城之北门即“望京门”、东北门即“宁真门”。隆庆五年(1571)重建古谯门时,并改东门曰“镇海”,西称“永清”,南为“迎和”,北“拱辰”不变。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府城时,改西门“永清”名为“来凤”。各城门皆建有城门楼,城门建为瓮城。
民国17年(1928),闽省修建福厦公路穿城而过,增设西南、东北两城门,民间俗呼位于旧车站北偏即龙门下的西南门为“五城门”;位于东岩山下校场坡东北偏的东北门为“六城门”。兴化城历代几经修建,雄伟壮观,曾经有“石兴化”名城誉称。。
解放后,古城历经文革期间破四旧,改革开放以来的旧城改造,使更多散落城中的民居古物消声灭迹,遗留下来的地标性建筑也变得支离破碎,兴化古城就这样慢慢失去原来的历史脉络。
这座历经千年古城,现在仅存古谯楼一处,它已成为兴化府城唯一的标志性建筑,延续着文献名邦的人文余脉
兴化古城历史影像
兴化古城旧地图
兴化古城墙
兴化古城门
开莆来学牌坊
哲理中学旧址
小西湖一角
莆田县学与薛公池
凤山寺古塔
文峰宫旧貌
人民电影院旧貌
古谯楼旧貌
古谯楼前的牌坊
注:以上图片为历史资料,非本人所拍
老城区的童年记忆
文革期间,在我读小学的时侯,经常停课闹革命,有一天我和邻居的两个小朋友突发奇想,擅自从涵江赤脚徒步走到城里,目的就是来看轰动一时的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到了城里电影院才知道当天的电影票早已买完,还有不少人在路边等退票,无望中我们在街上瞎逛,吃了一碗豆丸就打道回府了,第一次进城尽管扫兴而归,但城里的热闹场面就留在童年记忆中。
到了中学,我通过画画有机会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三忠于”展览馆美术活动,一来二往中进城的机会多了,认识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知道了城里九头十八巷的来历,当时进城不是坐气船就是坐脚车背,沿途一带的风景特别好,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旧城改造前影像
文献路旧貌
梅园路旧貌
东园路旧貌
胜利路旧貌
通往仙游方向的南门老街
通往涵江方向的拱辰街
通往笏石方向的东门兜
旧市政府
旧体育场
观桥老街
用 镜 头 见 证 旧 城 改 造
1994年,我从三明日报调回家乡湄洲日报工作,就住在老城中心区顶务巷,时值旧城改造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见证改造的整个过程,从老城区开始,先后动工的四条主干道穿城而过向外辐射,与两条外环线连接,形成纵横交错公路网,市区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古城内外一些孕育千年的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人们还来不及回顾的情况下,便淹没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
旧城改造剪影
拆迁前的林润故居
改造前后塘片区
群众搬迁
拆除设备
收购旧瓦
古厝迁移
文献路改造
东源路建设
梅园路建设
胜利路建设
新城区中的旧城区范围
用 画 笔 再 现 兴 化 古 城
为了更好还原古城面貌,尽可能创作一幅既能再现兴化古城的时代记忆,又能体现文献名邦的人文特征,构图时,我首先让自己沉浸在历史记载的语境中,构图以古谯楼为中心,根据老城地名,古物遗址,护城河现状,通过历史图片,文字记载,实地考察,民间描述等办法,追根溯源,顺藤摸瓜,把碎片化资料串起来,提炼出每一段具体的时代特征,勾画出古城的大轮廓,同时,跨越时空地把不同年代的代表景物,图解式地呈现在画面中,客观地表现出千年古城的历史画卷。
全景图局部图解
古焦楼
古焦楼是整个古城的中心繁华区域,主要有兴化军府,官宦宅第, 四个牌坊,十字街,老莆一中等遗址,繁华商贸是一大景观。
南门
南门俗称“迎和”,是通往仙游的交通要道,根据护城河现状画了一个瓮城,南门地处北洋水系上游,种有成片的荔枝林。
东门
东门俗称“镇海”,是通往沿海方向的交通要道,这一带以手工艺制作为主的商业街区,到阔口桥就是木兰溪,建于宋代的熙宁桥把南北洋两大平原连接一片。
北门
北门俗称“拱辰”,是通往涵江方向的交通要道。城门前的开普来学牌坊是文献名邦的重要标志,这一带水系密集,船运发达,是北洋平原的主要粮仓。
西门
西门称“来凤”,是通往山区方向的交通要道。北磨溪绕城流入护城河,有西岩寺,梅峰寺,石室岩,广化寺,太平山,天马山等景点。
五城门
五城门是旧福厦公路通往厦门方向的交通要道。公路穿城而过,成为城里繁华的交通商业主干道,主要有兴化府,莆田县学,薛公池,电影院等标志性建筑。
六城门
六城门是旧福厦公路通往福州方向的交通要道。这一区域以小西湖为中心形成一条蜿蜒有序溪流,穿城进入北洋水系中,沿岸集聚了东岩山等许多名胜古迹。
目前我所呈现的只是古城的整体布草图,许多细节描述和表现形式,还有待得到大家的意见后再不断完善。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创作出一幅既能够体现文献名邦的历史积淀与时代记忆,又经得起后人考证并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兴化古城全景图,为悠久的莆仙文化添上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