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学简析-熊春锦
熊春锦
由 江 山 发表于 2016年03月 17日 星期四 09:58
关于幾学,实际上是在周代以前就形成了,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使这个幾学逐步被湮灭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幾学是古代道德根文化时代,在德道文化时期的主流文化的方法论,幾学是修身明德内求法中诞生的方法论。
从个“幾”的多种小篆字型象形与表意中就可以看出来,它的确是两个“玄”,我们称之为“绞丝”,实际上它是“玄之有玄”的“玄”字,人要想有真学问,就必须有进入到“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当中去做学问,去进行修身实践。
结合这个“幾”字,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为什么在五千言道篇第一章《观眇》中,就非常重量级地提出了“玄之有玄,众眇之门”。提出了有和无,实际上“玄之有玄”,一个“玄”谈的是有,一个“玄”谈的是无。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又可以称其为双螺旋结构,或空间扭曲引力波与时间扭曲引力波,中国在古代是用两个“玄”来高度概括宇宙万物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什么呢?这个“玄”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能量运动的规律法则。因为说到底,现代20世纪的量子力学产生以后,科学界也发现整个宇宙的万象实际上都是能量,是能量的振动频率而诞生了物相,就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物质,只是它的振荡频率低,才逐步地形成了物质,沉淀下来以后形成了不同的固体,使我们能够看得到。但真正的高能量,振荡频率非常高的时候就看不到了。就像声音一样,人类听觉的响度范围是:0-150dB,但150dB就会产生失去听力的危险,是一样的道理。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波,这个波就是能量传递的玄曲波型,古人不是用“波”字来说明的,因为“波”在中国古代文化是指水纹波,水纹波并不能够准确表述这个能量的传递形态,波是水波,而“玄”的小篆形构是象形表义的,它既可以用在水上面,也可以用在光上面,也可以用在声上面,也可以用在音上面,也可以用在气上面,它的传递都是这么一个立体玄曲韵动,而不是平面波动,是个玄韵,古人就称之为玄动的韵律。
实际上在17世纪,包括在古代战国春秋的时候,祖先早就发现光的传递也是一种立体玄韵型,就是“玄之有玄”的这个玄韵动传输。墨子当年就做过透光孔的实验,也就是倒影实验,光线通过墙壁上一个孔,在那面呈像,就是个倒影,光的传递过程同样是一个玄曲韵动传递,将这个图像形成倒影,在另一侧显示出来。
物理学的物理光有这种能量传递现象,生物光的传递同样是这种玄的韵律,古人就是用这个“玄”来表述宇宙能量最根本的运动趋势,也就是物相与质象复合着这两种能量玄曲的韵动。
西方的文化他们把中国文明、把中国圣悊们的智慧吸收过去以后,都加以西方文化的一种转释和转译,我们再将其翻译过来,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却盲目地跟着他们跑,实际上是不严谨也不准确的。比如说,用波实际上就不准确,因为波在中国的定义就是形容水波,一个“皮”,一个“水(氵)”,“水”表面的那个“皮”在运动,那就叫“波”。
“玄”就非常形象,但是可惜在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人们愚昧地将“玄”错误地解读为深奥不容易理解,以及虚伪、不真实、不可靠的现象,既抹杀了它的本义,同时为了定位定向,又给它加上了“弓”字旁来表达这个“玄”,带了弓也就进行了表意的局限性定位。中国文字存在一个本义与多种衍生义,最初创立的这个文字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圣悊们在身内体验以后发现的人文、天文或地理而构成本义式的文字,然后由于意识的参与,又把这种本义的字进行否定、篡改、演化、沿用、借用、假借、通假,又用于表述其他的事物,结果就把人搞糊涂了。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在读经典的时候,轻率地用常道之义、延伸之义去解释本义,结果就风马牛不相及,背离很远。
这个幾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历史上也经历了这么个过程。你们去看字典,有时候气死人,都是意识在瞎解释,包括某种权威性的字典,都乱解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站在慧识悊学的层面上去解析,断了文化的根儿,也没站在智识哲学这个层面,而是站在后天意识的推论和判断、猜断、猜测这个上面去判断,这样就失去了它的本义,所以这个“幾”字到后来就成“茶几”的“几”了,成了依凭、依靠的工具了,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本义是指一个学说方法、学说思想,而且是研究万事万物法则的一种技术方法。
这个幾学,它要求的目的,它要求的作为,就一定要把握显态物相能量运动的特征和质象能量传输运动的方法和特征,两者立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像中国的古人思考问题干事,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静坐的过程?根据原来我的老师告诉我,在唐代曾经出现过半天打坐,半日应厅堂,就只有半天的工作,来处理人世间的事,办理“有”中之玄;另一个半天,要处在恍兮惚兮当中度过,要去体察和把握这个幾学的状态,就是处于另一个质象“无”的玄的状态,这就是幾学的特征。
而在近代史上对幾学有比较感悟的人,则是后来受了道家老师点拔的一位大家,大家可能知道他,名字叫曾国藩。曾国藩在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当中,就有两个字的功夫,叫做“研幾”,就是研究幾学。他闲下来,必定每天都要抽时间进行研幾。曾国藩的成长过程,大家研究他的治学历史以后就知道,他早期是学儒学的,几经失败以后,后来寻找到了一个道家的师父,道家师父点拨了他,教了他一些东西。从此以后他真的成了晚清的中兴之臣,很有能力,他看人办事中规中矩,很多的能力缘自于他后来按照道学修身而诞生的一些东西。曾国藩总结透露过自己的修身治学经验:持定、研幾、果决、笃行。所以他外表看起来是儒家,但是他内在实践、修习的就是道家的东西、修身的东西。关于这个幾学,在近代人当中我只发现有关曾国藩的历史记载谈到了这个幾学,他对此有些认识,而其他人对这个“幾”字的价值普遍并没有认识到,或者认知并不深刻。
我讲这番话是不是空穴来风,是不是没有凭据呢?大家可以看一看我最近才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叫《五行经》,年前刚出版。因为在《五行经》里面就非常精炼地谈到了这个幾学,它谈到了古代的方法论,西方是实验证伪、逻辑推理,而对于东方到底是怎样进行认识事物呢?一方面,民族虚无主义者对我们的祖先智慧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所以一窍不通,也就只好胡说八道,否定祖先早就诞生过幾学认知论的四大方法。
中国古代圣悊是通过目析法、喻析法、譬析法和幾析法这四大方法,来认识看得到的事物和肉眼不可见的事物,是同时把握住两个玄的能量的,即物相玄动能量和质象玄动能量,以及两种能量的运动趋势,进行立体性地研究。应该说,幾学是比西方后来诞生的科学方式还要高一个层级,因为它兼顾了隐态肉眼不可见的质象这个能量传递方式。但是这个方式可惜没有承传下来,在传到战国春秋时期的墨子这个学派的时候,墨子曾经试图将显态物相这个玄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发扬光大,只是没有把幾析法完整地承传下来,缺失质象玄这一块,但是他对目析法、譬析法、喻析法这三法进行了推演、发展,但可惜他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发展障碍力,那就是改良儒学,因为《孟子·滕文公下》曾指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改良儒学将杨朱墨翟的学说视为“独尊儒术”严重障碍,全力封杀墨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要坚决地完全用改良儒学去取代墨学,所以墨学后来就被湮灭在历史长河当中。
墨子提出一些的分析方法论,远远也比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的方法还要精密、还要精细,例如《墨经》逻辑学中的“譬”、“目”、“援”、“推”四种论式中,推析法就是一种中式的逻辑推理方法论。但由于当时主持国家主流文化的儒家不采用,认为他妨碍了孔子思想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对他加以全面否定,所以这些分析方法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当时欧洲最早期诞生的逻辑科学方法论还要高级、还要高明,但是可惜在中国却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就演变成了文学中的一种遣词造句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失去了在社会上广泛应用于指导生产,指导科技发展,在社会应用这些领域全部都给封杀了,因此这个幾学本身被湮灭了,同时这四大方法论也被清理出了主流文化。
所以,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到明清时期,中国在科技发展研究当中从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再没有诞生系统论。为什么没有诞生?就是主流文化将自己文化的根给刨断了。如果当时在汉代、在秦汉时期能够顺利地把墨子的思想承传下来,因为墨子思想承载着“玄之有玄”当中的物相之玄理论和研究方法,肉眼看得到的这个有相领域的物相之玄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他手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能顺利地进入到主流文化,指导各项科技的发展,既使科学并未真正诞生,那么中国的科技发明创造却仍然可以在并不完整的幾学观中获得空间,可能创造力到现在还仍然遥遥领先于西方。
墨学时代,当时的木匠做一个木鸟都能够真的飞起来,现在的木匠能够做得出来吗?那个时候他们就能做出能够飞的木鸟,哪怕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做的木牛流马,也还能够自动嘎叽嘎叽地跑,用木头都能够完成机械运动,那说明我们当时物相之玄的科技水平的确是很高的,但是由于研幾并没有被政府和社会所重视,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坚,没能转化为社会科技生产力。这一点跟西方是不同的,西方皇帝是重视这些社会科技的,不像东方的皇帝,喜欢把自己打扮成上帝,要求一切都服从他个人的意志。西方上帝是在天上,东方上帝是在皇宫里面,这就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窒息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创造力的发挥。
所以,我们在认识这些文化现象和变迁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一个更广袤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长河这个高度上,去认识这个幾学本来是中华民族非常厚重的一份文化遗产,这种研究方法认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对我们修身者,这个指导意义就更强大。
比如,很多的经典诵读者,在家里引导孩子诵读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问妈妈他体内怎么出来了一个小娃娃,妈妈还感到很惊讶,自己怎么完全看不到啊,这是因为当父母的没有接受过幾学方法论的承传,不知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只能看得到这个物相玄曲波,对于肉眼不可见的质象玄曲波,既没有感知能力,也没有洞察能力,那么可能就会对孩子们出现的现象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也是这几百年以来社会为什么会那么彻底地把许多生命现象定义为封建迷信的可悲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进入到那个层面却轻易否定其中本来就客观存在的众多现象。
用幾学观来重新定位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应用于实践、指导“修之身,其德乃真”,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西方产生的科学兼容并蓄,因为我们可以在幾学的高度上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和它可以发展的空间,它产生再多的成果,也能够被幾学兼容,因为它毕竟只是有和无当中的“有”而已。我们把握住这一点,把这个幾学贯彻到我们今后的认知事物当中去,我们的认知就有了主心骨。幾学方法论中所诞生的科技发明创造,历史上并不曾逊色于科学,在当今时代,也必将由于人类对于宇宙间96%质象认知的逐步清晰,而能继续产生不可替代的优势。
比如,要是用这个幾学观来回答别人对中医的质疑,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方式。我们国内有些学者,长期以来都批评中医,说中医不科学。中医真的不科学吗?实际上中医是超科学的,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的产物,只研究物相而不研究质象的科学根本就无法诞生和全面正确解析中医学,中医学它是幾学状态下诞生的一门隐显合一、物相与质象同步研究的学问,怎么能仅仅用一个片面而局限的科学观去责难远远比科学研究范围更广泛、更深入、层级比科学更广袤而在幾学观下诞生的医学呢?
中医学无论随便摸出哪一项来,跟西医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因为西医是研究物相的,就是研究肉眼看得到的东西。中医是既研究看得到的,也研究看不到的,将显物质与暗物质同时把握。比如,拿一味中药过来,西医就只是讲究这味药物的化学成份是什么,要把其中的化学成份弄清楚;中医就很深刻,既要研究药物质象的四气属性,同时又要把握物相的五味是什么,是从四种气性来进行分辨,用药物能量的升、降、浮、沉来进行药物质象能量玄动判断,找出质象能量传输的归经,然后再从物相的五味上判断它的物相归属,找出物相内臟器官的受纳对应。中医与西医两者研究的方向,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因为中医在观察生命当中发现,气行则血行,在有相的血和无相的气之间,质象的气占据着生命活力的主导地位,它是物相的领导者,只要抓住了气,血就会服从,这样一来,发现了精炁神、精神系统,抓住了精神系统的调整,那么肉体系统就同样会跟着服从。所以,中医大部分都是整体调整精炁神能量的运动与需求,调整心肝脾肾肺能量的需求,用药物进行调整、服务,像中医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方法,这在西医里面没办法应用。什么叫汗,什么叫吐、下、和?西药阿司匹林吃下去就冒汗,但是阿司匹林作用的系统跟中医的作用系统又不在一个层面上,用西医的理论去解释中医发汗的方法,又不能够完全相通,作用当中有相同的地方,但是理论方面并不相通。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以科学的语言解析东方的事物,因为东方的事物,历经八千年的沉淀,沉淀的下来都是幾学观下诞生的知识和文化,必须要全面地观察物相和质象,这才能够真正读懂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祖先,并且正确地承传我们祖先的悊学思想、人文精神,使他们的宝贵文明遗产、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新时期能够重新走到世界民族之林前端的宝贵动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吸收这个营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很轻松地把西方的科学研究成果吸收为我所用,并且要比他们应用得更高明,因为我们能够洞察阴阳,把握着物相和质象的双重结构而同步应用,这也是为什么16世纪之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发明创造专业户,那时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基本都是中国人的专利。当我们丢失了幾学,又扼杀了墨学对幾学的物相显化发展,丢失了自己的根文化,僵化了传统文化的时候,既无法继承幾学,又无法开创物相的科学,我们的科技才开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创造力竞争力逐步地失落了,掉在了西方的后面。
既然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世界文明的发展又重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遇,特别是风水轮流转,这要根据历史规律和周期律的演化律去分析,整个21世纪那就是中华民族重新复兴的世纪,不是像二战时期以前是欧洲当家作主的世纪,也不是40年代以后是美国作为世界主持的世纪,这个三百年那就应当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们要利用好这个风水轮流转,利用好它在地球上轮流转的这个空间,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并且对西方的科学文化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落实下去,这就是幾学对我们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大家要想再深入去了解什么是幾学,可以再从《五行经》里面去阅读了解。虽然我还没有专门写一部书来谈论什么叫幾学,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已经点出幾学为什么产生,为什么会逐步地消失,以及幾学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一些站在内修五行、修圣人之治这个角度上进行了一个探讨,并且做了一个历史的回顾,可以作为大家了解的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