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诗向:“罗汉果”一词,迄今接近有1000年的历史

“罗汉果”诗词,迄今接近有1000年的历史

作者:朱诗向

罗汉果是广西桂林永福的“特产”,《岭南桂林罗汉果》一诗曰:“岭南有神果,医食两相宜。千烨博采之,后人福泽披。”

早在宋代,罗汉果已经在诗词中出现。在南宋前期的蜀中著名学者李石所著的《方舟集》一书卷二的《三藏梨》一诗就有“罗汉果”出现:

沉黎㕔前三藏梨,老虎须牙龙甲皮。

我来与国惜乔木,尚幸出屋繁孙枝。

春风千花玉叶碎,秋日万子金圆垂。

问禅谁是栢树子,聴讼漫逐棠阴移。

雪香楼头终日坐,纸尾自书三百颗。

他时若问相公槐,我为改名罗汉果。

(俗多讳梨以梨为三藏刀予/欲改名为罗汉果以便俗讳)

李石(字知几,号方舟子,1108~1181,四川资中人)。李石少负才名,九岁举童子,在其父母言传身教而博览群书,又深得张子觉和范淑等业师授教,并与陆游、范成大等有密切往来,故在经学、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都有突出成就。李石有《方舟经学》传世,多部书籍收录其诗文作品,擅长绘画而有画作入选《画事备考》,曾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任教,为南宋前中期蜀学名士。清朝《宋史翼》有其专传,乾隆时期所修的《四库全书》也将其文集《方舟集》、著作《续博物志》等收录其中。

公元1167年 十一月六日,张栻、朱熹、林用中三人游览南岳衡山,一起赋诗唱酬互相应和,留下的《南岳倡酬集》一书中,“罗汉果”三首诗更是同场出现。

《南岳倡酬集》一书中“赋罗汉果”全文如下:

目劳足倦登乔岳吻燥肠枯到上方从遣山僧煮罗汉未妨分我一杯汤【仲晦】

黄实累累本自芳西湖名字着诸方里称胜母吾尝避珍重山僧日煑汤【敬夫】

团团硕果自流黄罗汉芳名托上方寄语山僧留待客多些滋味煮成汤【择之】

这些关于“罗汉果”的古诗词是最好的广告,把罗汉果文化源头往前推至八百到一千年的历史,这对于桂林永福来说确实是最好的“福”,因为永福本地历史:罗汉果的历史只有200-300年。

张栻(字敬夫,1133-1180),四川绵竹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知靖江府兼广南西路安抚使。张栻在桂林三年有余,写下多篇诗作赞颂桂林,并留下多处石刻,其中《韶音洞记》最为著名。

张栻与朱熹(字仲晦,1130 -1200)相识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栻三十一岁,以荫补官,与朱熹等人同时受到宋孝宗的接见。张栻的父亲,朝廷重臣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率师北伐抗击金兵,第二年,张浚因北伐失利被免职,不久去世。张浚逝世后,张栻护丧乘船归潭州(今湖南长沙),行至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朱熹登船吊唁,并护送至丰城下船,两位理学大家有缘再次会面,在舟中整整作了三日交谈,进行学术交流。从此后,二人不断有书信往来,并有过多次会晤、讲学,共同把宋代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之后,张栻知静江府,重修虞帝庙,请远在武夷山讲学的朱熹作记。朱熹虽未到桂林,但与张栻心有灵犀,二人的志同道合和知己友谊,使得朱熹如同到了现场,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看出朱熹、张栻之间的情谊,因此和林用中(字择之,朱熹好友,福建福州古田人)三人一起同游衡山也就顺理成章。他们三人夜宿方广寺、讲学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等地,踏雪南岳后诗兴大发,七在之内互相唱酬,留下《南岳倡酬集》一书及其中三首《赋罗汉果》。

另外,在《大清一统志》 第36部分,找到这样的记述:..... 以形似名髙二百丈周围五里】靖居岩【在衡阳县西三里有飞泉古木及罗汉果树】观音岩【在来阳县东五十里有石洞深数 ......

在李石《三藏梨》以及张栻、朱熹、林用中的《赋罗汉果》诗发表600多年后,于1792年完成的《四库全书》 也把《方舟集》([宋] 李石)、《南岳倡酬集》([宋]朱熹 张栻 林用中)两本书收录进去。

最后作结一下,宋代李石、张栻、朱熹、林用中等所写“罗汉果”诗的发现说明:截止目前,“罗汉果”诗词的出现差不多有1000年的历史,同时也把罗汉果“药食同源”文化的研究往前推800到1000年。

或许,随着“罗汉果文化”的深入研究,“罗汉果”“药食同源”的历史或许更加久远,这有待时间来验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