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何其惨烈?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在广西桂林的湘江之畔,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其背后反映的湘江战役,是怎样的一种惨烈和悲壮?
有人讲,红军长征犹如地球上一条醒目的红丝带,而湘江战役就是这条红丝带上最沉重的一个结。回望这场战役,红军将士一往无前、血洒湘江的壮怀激烈令人无比动容,更昭示出我们党绝处逢生时的荡气回肠。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6万人,从中央苏区出发踏上战略转移之路。到11月中旬,中央红军已先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条防线,抵达湖南蓝山一带。
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一方面严令湖南军阀何键派兵严防死守,一方面赶忙调集中央军构筑第四道防线,企图将红军主力消灭在湘、漓两水以东。
不过,老蒋的算盘打得很精明,他想让地方派系军队与红军决战,以坐收渔翁之利。当然,地方军阀也不是吃素的,你老蒋既然敢玩心思,那我就陪你玩玩。这一点在广西军阀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围剿红军开始,广西军阀就决定既要防共,又要防蒋,以确保广西老巢完好无损。
正是国民党内的种种内讧,最终才给了红军喘息机会。1934年11月25日,趁着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出现空隙,中央军委先后发出渡过湘江的作战命令和政治动员命令,湘江战役由此开始。
11月28日,红一、红三军团各一部已经抢到国民党军之前赶到湘江,并控制了湘江一线的渡船,静待红军大部队的到来。按理说,主力红军渡河的时间应该非常充足才是,但天不遂人愿,该来的问题还是不可避免。
据资料记载,当时中央纵队行军速度极为缓慢,仅80多公里就用了足足四天时间。这不仅丧失了渡河的有利时机,也让国民党军迅速反应过来,集结大军直扑湘江口岸。
在这种情况下,为守住湘江渡口,红军阻击部队新圩、脚山铺和光华铺三大要地顽强坚守,打退了敌军的多次冲锋。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1日,当时红军12个师只有四个师和中央军委纵队渡过了湘江,其余的部队还在湘江口岸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搏杀,随时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百岁老红军刘惟治至今还记得湘江战役的惨烈战况:“死的人太多了,满江的血水,到12月1日下午,阵地上的人几乎少了一半。”
因为蒋介石的督战,各路军阀都加紧了攻势,生怕被老蒋抓住小辫子。就连以前不愿跟红军硬碰硬的桂军,也不得不与红军拼死血战。鉴于敌人火力优势,红军各部只能全员冲锋,师长牺牲了团长顶,团长牺牲了营长顶,以此类推。
据悉,仅在新圩阻击战期间,红五师自师参谋长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伤亡。而在光华铺阻击战中,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一天之内两任团长更是先后牺牲,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这里要重点提一下红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期间,红三十四师是掩护红军主力过江的全军后卫部队,战略任务重大。
主力红军西渡湘江以后,敌军迅速扑来,切断了红三十四师到江边的通道。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红三十四师只能与敌人硬碰硬。师长陈树湘率全师全体官兵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顺利掩护红八军渡过湘江,而自己却被阻截到湘江东岸。到战斗结束,红三十四师的六千闽西将士几乎全部阵亡,仅剩下百人勉力生存。
为了能够突围出去,陈树湘带着幸存的战士开始突围,一路战斗不断。后来,陈树湘在返回湖南打游击的突围作战中腹部中弹,落入敌手。为了不当俘虏,陈树湘在担架上忍着剧痛,将自己的肠子用力扯断,当场壮烈牺牲。至此,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
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的鲜血也染红了滔滔的湘江水,这才有了当地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