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弘治三君子”的刘大夏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更是 15 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 1405 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 1433 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七次下两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资料和航海技术,也使得当时中国是海上的绝对霸主。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再也有了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其原因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耗费的资金太多巨大,所以停止了;也有还有人认为航海本来就是为了去寻找建文帝,找不到也就不找了。后来又有一种声音说:明成化时期,明宪宗却重新提出了下南洋的决议。他让兵部寻找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资料,为今后开拓海外疆土做好准备。兵部尚书项忠带着人翻了三天三夜,几乎将兵部掀翻都没有发现该档案。后来才发现是被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给烧掉了。兵部尚书问刘大夏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这句话一说也让项忠无言以对,明宪宗听闻后也没有处罚刘大夏。
刘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4位皇帝,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和文学家,也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明史》《中国通史》等称刘大夏是明朝九大名臣之一、“弘治三君子”之一。他是明朝湖广华容(今属湖南省华容县)人,父亲刘仁宅,历任瑞昌知县、浙江道御史、广西按察副使。刘大夏幼名瑞昌保,6岁时随父母抵京。内阁首辅、礼部尚书杨溥见其神气秀爽、品行端正、幼而颖悟,取名大夏。刘大夏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反腐败,举清廉,惜群民,是一个当时万民称颂的清官。他曾经说过:“居官以正己为先,不当独戒利,亦当远名。”又说:“人生盖棺定论,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他做事果敢,在宫廷的改革和黄河的治水方面建立了不少功勋。”《明史》中有刘大夏的传记,而且篇幅不小,可见他在明朝的地位。通篇传记中并无刘大夏私自烧毁郑和资料的记载。称刘大夏烧毁资料的最早记录,是万历年间的《客座赘语》。此记录离刘大夏烧资料已经过去100多年。明代法律对官员极为苛严。按照《大明律》的规定,明朝官吏遗失“事关军机钱粮”的文书资料,不但要停发俸禄,而且妻承受残酷杖责。无意遗失尚且如此,更何况异故意焚毁呢。所以,很难想象刘大夏会做这种事情。因此,藏匿的可能性比较高。
如果刘大夏并没有焚毁资料而只是藏匿,那么这些资料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又到哪里去了呢?南图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书的明史稿本,在这部稿本的《郑和传》中,有不少关于郑和舰队的描述。这些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资料中没有出现的,后来《明史》成书后,这些内容也被删除。因此,由此可以推断,在清朝修《明史》的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还存在,至少还有很大部分存在。既然清朝很可能整理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那么为何不保存呢?因为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销毁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后来仅存3620余件,几乎都是天启、崇祯时期的档案,明初和中期都没了。为何只保留天启、崇祯时期的档案呢?原因是此时后金崛起,过程非常光鲜,所以留存这时资料;其次是明朝末年,社会比较败坏,正好说明明朝腐朽不堪,证明清朝夺得政权的合理性。直接毁掉之前档案,让后人无法考证,也让《明史》成为唯一权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闵家所留的孤本《甲申十同年图》,这是一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的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关于刘大夏的相貌,通过此图可知。当时刘大夏六十八岁,脸面略方而长,须发皆白,左手握带,右手按膝正坐。《甲申十同年图》十人均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进士,他们有着同年之谊。明朝士大夫阶层,盛行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适逢王轼来朝,十人在闵珪宅第聚会,聚会除宴饮唱和之外,还绘图纪念。南京户部尚书王轼请画工在闵府的达尊堂绘制了《甲申十同年图》,众人“皆画工面对手摹,得其形模意态”。由于聚会前夕焦芳赴湖南公干,实际与会者九人,焦芳也事先预留下旧稿。
画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为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铎、工部尚书曾鉴、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及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甲申十同年图》,画面布局合理,人物刻画生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十位大臣于画面上所展示的威严持重、儒雅从容的情态,于诗文中所体现的胸无芥蒂、忠君报国的情怀,俨然是孝宗朝修明政治的生动写真,也成为明朝繁盛时期的最终见证。图卷保存了十位明朝重臣的相貌和墨迹,对研究相关人物以及明中叶文士生活、官员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