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50岁急诊医生夜班接诊26人后脑溢血,还有个很不幸的消息

11月2日晚,50岁的温州市瓯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医生钟维敏,在连续接诊26人后,突然双手抱头,说眼睛看不到了,随后呕吐。

被他接诊的患者见状,赶紧喊来当班医生。查看了钟医生的情况之后,立即叫来护士,将他扶到急救室。

图源 医院监控

随后,钟医生转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继发性小脑梗死、呼吸衰竭和神经元性肺水肿。呈植物人状态。

钟医生的爱人也是瓯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产科主任,从钟医生倒在诊室住进重症监护室开始,她就一直守在门口,等奇迹发生。

梦里依稀亲人泪,忍看朋辈成新鬼。

每每的医殇复盘与返场,点击着我们行将淡去的悲痛,敲打着人心的麻木和遗忘。

我们不喜悲痛,我们希望悲痛远离,可是,它却总不能天随人愿的远离。

毫无疑问,也毫无疑外,一名50多岁的急诊科医生,以知天命的年龄长年以一当十的工作量,注定这种结局会成为他生命健康跨不过去的槛!

很多时候,我们宝贵的急诊资源,只是被一些人拿来做一些常规体检和根本无足轻重的普通疾病就诊而已,这是一个绝不该被熟视无睹的公共资源的浪费!真的应该引起相关医疗政策制定者的注意了。如果我们再不拉急诊医生一把,那么生死边缘,谁来拉我们一把?

很多人也许会问,50岁怎么还上急诊?

答案只有一个:没人!

为什么急诊科没人?

因为急诊科实在不是人干的。

从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离开的于莺,说出了离开协和的理由之一便是“一个夜班,从下午4点半到第二天早上8点,像我这样30多岁的女医生,下了班以后,走路都是飘的。”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说是用健康换取健康,用生命换回生命一点不虚。

而急诊科医生的离场,于莺既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即便像上海急诊量最高的新华医院,也同样面临医生荒。急诊科61个急救医生编制,只有47个急救医生,新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费爱华公开称,7个急诊医生直接离开了医院,有的出国,有的去了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外14人到了医院医保办等行政职能部门。几年来走了三分之一,但是急救医生的新鲜血液却补充得太慢。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急诊科能招到人,招到人能留住人,有几句话要说:

1、别一天到晚尽想着怎样治理医疗风气,增强医德。治理执业环境是很重要,但提高医生待遇更为重要。

2、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情怀去解决。别说你招不到人,你要想办法留住人,才能招到人。公务员怎么报考比例那么高?许诺高待遇,更要不折不扣的兑现待遇,筑巢才能引凤,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3、说服一个人,不要用嘴,要用利益。该给急诊医生的高待遇要实打实的兑现,而不要将提高他们的报酬,烂尾在文件夹里,要实实在在的到他们工资卡上。大家到急诊科这么一个辛苦的地方工作,是来养家糊口的,真正有情怀的人没几个,不要指望用爱发电。讲情怀,一天两天可以,时间久了,肯定不行,因为人都要活着,爱才有附丽,忠诚是有代价的,不要去考验人性。利益才是指挥棒,利益分配发生了变化,人就会顺着有利可图的方向流动,这与医德无关,这是人性。

4、要缩短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特别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无关医疗事务尽量不要让一线医生去承担。要严格按照编制配备急诊医护人员,杜绝一人顶两人用的现象。更要杜绝年轻急诊医生不够,五十高龄医生去凑的现象。这样容易发生力不从心的悲剧发生。

5、医生要注意自身健康关怀。从越来越多的医学猝死事件来看,医生也是普通人,在健康面前,并没有豁免权,患病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低,应该注意发现身体的危险信号,及时体检。真正的医者,需要在照顾好自己和照顾好患者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

良医是国家的财富,医学人才资源宝贵。一名又一名医生累倒了,既是个人的不幸,家庭的坍塌,更是国家的损失。

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医生,更要用法治保障医生的健康权益,为医生创造良好的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执业环境。否则,此类事件如果太多,谁还敢去当医生?我们的健康,将来又该托付给谁?

-THE END-

来源:医护多团队
版权归原作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