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经过吉安路的时候,都很好奇路边的水井,新天地怎么会有一口井了?眼见对面高楼起,这口井就显得更特别了。春日午后,巧遇水井主人开门取水,随即凑上去,“阿姨,这口井多久了啊?”阿姨上下打量一番,“比侬岁数还要大!”肯定比我大呀,吉安路筑于1902年,旁边的梅泉里一带大多兴建于1921年后,这口井想必也有百年了。谁知阿姨却说,“迭个是备战用个井,阿拉阿婆各个辰光挖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政府提出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核心的“三五”计划,70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央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全国工作逐步恢复到“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成昆铁路是三线建设中最大的一个交通项目,全长1096km,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4年复工建设,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
上海人民广场迪美商场、打浦桥隧道、大丰农场、支援小三线建设等,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启动的。据上海志记载,1970年,上海在“备战、备荒”的指导思想下,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组织市公用局、市防疫站、市房地局、市人防办公室等单位组成“市战备土井小组”,市区兴起第二次开掘土井高潮。1972年第三季度统计,市区土井累计达24808眼。
想必吉安路的这口水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挖据的。肇周路、吉安路等旧式里弄里面也有几口同期的老井。弄堂里的老人告诉我也是“备战备荒”时挖的。备战备荒为啥要打井了?老人们也没说出所以然,我想大概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饮水不便,另一方也是避免战争断电自来水供应不畅,作为备用水源吧。据上海通志记载,1963年,市区有土井11812口,饮用井占63.1%,卫生防疫部门免费供药消毒。1973年有战备井及老土井25000口,使用率50%~70%,据闸北等5个区调查,水质严重混浊、发臭的占20%。80年代,自来水不断普及,土井陆续停用。截至1994年,全市仍有土井496158口,公共土井67110口,约1/4投药消毒。作家沈嘉禄在回忆《杀牛公司的猪头肉》一文中曾提到:杀牛公司的所在地,老上海称之谓南阳桥,前门在西藏南路,后门在崇德路与柳林路的丁字路口。前不久我特地从这条叫作文元坊的弄堂里穿过,过街楼下面的一口水井居然还在,沧桑啊!岂止是战备井,新天地区域现存比这口更老的井也有哦,复兴路淡水路附近也有一口井,院子里的爷叔告诉我“阿拉娘小辰光就有啦”,爷叔的母亲现在已经90多岁高龄......复兴路这口老井,地面部分近期已经重新装饰过了,而里面还是旧时瓦片堆砌的,井水清澈透光。田子坊的三口老井,左一志成井与志成坊于1930年造。三口井基本在一块儿,像我一样无聊的朋友可以看看。早期老石库门住宅兴建于清同治八年至宣统二年,即1869~1910年.......后天井的进深一般为前天井的一半,且有水井一口。上海因水而生,择水而居,著名的淡井庙也是因为一眼甘泉而尊为上海之根。淡井庙应该是上海市境最早的城隍庙,首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淡井庙,庙有井,味淡。至元《嘉禾志》东塘邮置有淡井铺,亦以此名。在西门外,宋时建为华亭城隍行殿。元时权奉县城隍于此。”恐慌源自未知,过去深挖洞广积粮应对战争危机,如今面对新冠病毒,大家疯狂囤货也是为了缓解内心焦虑。一旦形势明朗啦,都忙着复工促生产了,但是都去抢酱油又是为哪般了?谁曾想,一口老井也能引出这么多,所以海外疫情过后,备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