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按︰连轺非连翘,乃连翘根也。其性凉能泻热,兼善利湿,后世改用连翘则性不同矣。赤小豆,即作饭之小豆,形如绿豆而色赤者,非南来之红豆也。梓白皮,药局无鬻者,有梓树处自加之可也。陈修园云,若无梓白皮,可以茵陈代之。

身发黄与黄胆不同。黄胆为胆汁妄行于血中,仲景书中虽未明言,而喻嘉言《寓意草》于钱小鲁案中曾发明之,彼时西人谓胆汁溢于血中之说,犹未入中国也。至身发黄之病,猝成于一两日间,其非胆汁溢于血分可知矣。茵陈为治热结黄胆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载有明文,仲景治身发黄亦用之者,诚以二证之成,皆由于湿热,其湿热由渐而成则为黄胆,其湿热因外感所束,仓猝而成则为身发黄,是以皆可以茵陈蒿治之也。身发黄之证,不必皆湿热也。阳明篇七十六节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王和安曰︰黄为油热色,油中含液而包脉孕血,液虚血燥则热甚为阳黄,身黄发热之栀子柏皮证也。油湿血热相等而交蒸,为小便不利,身黄如橘之茵陈蒿证也。油寒膜湿,郁血为热,则寒湿甚而为阴黄,即茵陈五苓证也。病有热而治从寒湿,玩以为二句,语气之活自可想见。盖以为不可下,明见有可下之热黄也,在于寒湿中求之,言治法求之寒湿,明见黄证不纯为寒湿也。凡一证二因者,治从其甚,可于二语见之。上王氏之论甚精细,而愚于此节之文则又别有会悟,试引从前治愈之两案以明之。

曾治一人受感冒,恶寒无汗,周身发黄,以麻黄汤发之,汗出而黄不退。细诊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濡而无力,知其肝胆之阳不振,而脾胃又虚寒也。盖脾胃属土,土色本黄,脾胃有病,现其本色,是以其病湿热也,可现明亮之黄色,其病湿寒也,亦可现黯淡之黄色。观此所现之黄色,虽似黯淡而不甚黯淡者,因有胆汁妄行在其中也。此盖因肝胆阳分不振,其中气化不能宣通胆汁达于小肠化食,以致胆管闭塞,胆汁遂蓄极妄行,溢于血分而透黄色,其为黄色之根源各异,竟相并以呈其象,是以其发黄似黯淡而非黯淡也。审病既确,遂为拟分治左右之方以治之。

生箭六钱,桂枝尖二钱,干姜三钱,浓朴钱半,陈皮钱半,茵陈二钱。

上药六味,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中之义︰用黄以助肝胆之阳气,佐以桂枝之辛温,更有开通之力也。用干姜以除脾胃之湿寒,辅以浓朴能使其热力下达。更辅以陈皮,能使其热力旁行,其热力能布充周,脾胃之寒湿自除也。用茵陈者,为其具有升发之性,实能开启胆管之闭塞,且其性能利湿,更与姜、桂同用,虽云苦寒而亦不觉其苦寒也。况肝胆中寄有相火,肝胆虽凉,相火之寄者仍在,相火原为龙雷之火,不可纯投以辛热之剂以触发之,少加茵陈,实兼有热因寒用之义也。

又治一人,时当仲秋,寒热往来,周身发黄,心中烦热,腹中又似觉寒凉,饮食不甚消化,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沉濡,心甚疑之,问其得病之由,答云,不知。因细问其平素之饮食起居,乃知因屋宇窄隘,六七月间皆在外露宿,且其地多潮湿,夜间雾露尤多。乃恍悟此因脏腑久受潮湿,脾胃属土,土为太阴,湿郁久则生寒,是以饮食不能消化。肝胆属木,木为少阳,湿郁久则生热,又兼有所寄之相火为之熏蒸,以致胆管肿胀闭塞,是以胆汁妄行,溢于血中而身黄也。舌上微有白苔,知其薄受外感,侵入三焦,三焦原为手少阳与足少阳并为游部,一气贯通,是以亦可作寒热,原当以柴胡和解之,其寒热自已,茵陈性近柴胡,同为少阳之药,因其身发黄,遂用茵陈三钱以代柴胡,又加连翘、薄荷叶、生姜各三钱,甘草二钱,煎汤服后,周身得汗(足少阳不宜发汗手少阳宜发汗),寒热往来愈,而发黄如故。于斯就其左右之脉寒热迥殊者,再拟一方治之。

茵陈三钱,栀子三钱,干姜三钱,白术三钱炒,浓朴二钱,焰硝五分研细。

上六味,将前五味煎汤一大盅,乘热纳硝末融化服之。

方中之义︰用栀子、茵陈以清肝胆之热,用干姜、白术、浓朴以除脾胃之寒,药性之凉热迥然不同,而汇为一方自能分途施治也。用焰硝者,因胆管之闭塞,恒有胆石阻隔,不能输其胆汁于小肠,焰硝之性善消,即使胆管果有胆石,服之亦不难消融也。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0)

相关推荐

  • 女子3年间每天都腹痛,腹泻时还有乳白色黏液!千里寻医,医生一番话让她悔不当初....

    腹痛三年,却查不出任何问题! 怎么回事? 这是几天前,师兄偶然间看到一个医学号推送的医案.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拿来分享给大家. 医案中的主人公,咱们暂且称之为林女士 林女士因长期困扰她的疾病,来到一 ...

  • 皮肤毛囊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毛囊炎的中医治疗 毛囊炎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表皮毛孔有很多红疹,夏天皮肤出汗多导致发痒,冬天症状缓解,夏天反复发作,经常出现在,手臂,头皮,脚或全身,让患者感到非常痛苦,现代医学治疗 ...

  • 黄疸诊治精粹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为常见肝胆病症之一.黄疸古称为黄瘅,因为疸与瘅通,其义相同.<内经>首创黄疸之病名, ...

  • 『古方新解』阳明病猪苓汤证

    阳明病猪苓汤证 发黄之证,多成于湿热,诸治发黄之方,皆治湿热之方也.乃有本阳明病,其人蕴有湿热而不发黄者,自当另议治法,而阳明篇中亦曾载其治方矣. <伤寒论>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 ...

  • 『古方新解』阳明病四逆汤证

    总计阳明篇中之病证,大抵燥而且热也,其有不燥而转湿者,此阳明之变证也.于治发黄诸方,曾发明之矣.更有不热而反寒者,此亦阳明之变证也.夫病既寒矣,必须治以热剂,方为对证之药,是则温热之剂,又宜讲求矣. ...

  • 『古方新解』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此节示人,但见其身黄发热,即无腹满小便不利诸证,亦直可以湿热成病断之也. [栀子柏皮汤方]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 ...

  • 『古方新解』竹叶石膏汤治温病痉证

    周某,男性,14岁,201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发烧,引发病毒性脑炎,在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天.出院时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无头晕.咳嗽.咯痰等症:但四肢及头部无规律性震颤抽搐仍未改善 ...

  • 『古方新解』浅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可知少阴病,当无热恶寒,而此处却"反发热".这是此汤证之立法准绳." ...

  • 『古方新解』补中益气汤化裁临证举隅

    复发性口腔炎 患者,女,21岁,2006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口舌生疮1年.病史:患者泛发口舌生疮1年,反复发作,稍食辛热食物,辄尤为严重,甚则言语.进食痛均加剧,屡服清热解毒类中药无效,缠绵难愈. ...

  • 『古方新解』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l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 ...

  • 《医学衷中参西录》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

  • 『古方新解』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