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诗谈

秋夜诗谈
文/张红兵
学习诗词一年有余,闲暇阅读的诗集,众多方家的诗评、解、注、也不少,从中学得不少文学知识(和写作的方法),但结合现实写作也的确存在不少困惑。现将一些心得体会与初学诗词的文友作一下交流。以期寻找最佳的学习途径。
一、识体:
中国最早的古典诗到底源自何时,无从溯起。但有史可查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诸子百家著作大都毁于这场浩劫,四体《诗经》也只幸存今本《毛诗》(它是在汉代偶然间于墙中发现,后由毛亨、毛苌编、注)。诗这一文学体裁作品的高雅,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汉惠帝时设乐府令,从而有了《乐府诗》,在至隋代近七百年的时间里传承。就这一时期的诗大致可分为六体(六义):风、雅、颂、比、兴、赋(骚、行)。在此期间也出现了《折柳枝》、《竹枝词》、永明体诗等绝、律诗的雏型体裁。平仄、对仗、押韵以及《新乐府》诗的出现,已完全不被声乐,诗歌朗颂更体现了抑仰顿错的美感,从隋末至中唐前,近体诗的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的巅峰。
在安史之乱后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近体诗的创作已呈颓势。这时人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已远不及初唐,于是在唐末五代时期产生了用韵更宽,形式更多的新诗歌体裁~词,至两宋词的创作又达新的高峰。然而再经王朝更叠,至元朝时,人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又远不及词,再次演变出了曲这新的诗歌体裁。
由此可见,诗歌创作无不与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今我辈又逢安平盛世,有文学爱好更应广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练习写作应从易处入手,律、绝既为诗之基础,应易于初学,中调、长调、古风有难度应在其后练习。应有足够的文学底蕴方可驾驭,切不可急于求成,枉费时间。重温唐诗千古绝唱,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李白的《将进酒》,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不必讲高手之作,唐代诗歌最高成就应是古风,而非绝、律诗。可见真正的精华在六体之中,并不一定非是绝、律诗!古代对《诗经》的解释为"诗无达诂",所以诗的创作因人而异,选择体载应从易处着手。
二、知韵(声韵调)
近体诗词创作,平仄、对仗,押韵是基本要求。
有个词语叫知音。古人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逐渐发现了自然界四季更叠征候,高山流水等天籁之音,找到并熟练掌握了与之相匹配的文字(或五音:宫商角徵羽)表达方式(这一点,由手机的语音转换文字形式可知)。据《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文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而泣。"无容置疑子期,伯牙与荆轲故事真假,古人的智慧不是今人能想象的!
就诗的押韵而言,始自南朝永明体诗,是近体诗(词)的显著特征。古代并无官话一说,迥异的方言不易于交流,因而出现了规范声调的韵书(三国魏人李登编的《声类》,隋陆法言编的《切韵》已失传,据考证,其内容全部偏入《广韵)。继《唐韵》后,金代刘渊编写了平水韵(刘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王文郁编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此后,天下诗家流行平水韵。
至明,清,民国三朝虽又推行不同的韵书(明朝末年利玛窦为了方便传教,首先用拉丁文标注汉字,至清末也有不少用拉丁文注音的韵书,但貌似合理,实经不起推敲,因为古汉语一直沿用直音反切发音),但诗创作至今仍流行平水韵,可见其押韵的便利与合理性。
《平水韵》平仄(上去入),沿用了近千年,已形成了一整套传承体系,假如有一天没了入声字,那么请问,用红对仗没黑、白二字,你拿什么对仗?
用司空图《诗品》一文理解,一首诗关键用字无非诗眼、韵脚两处。一个韵字事关诗作的雄浑,高古、绮丽、自然等等。改变小小一个韵字,可能打破的是整个近体诗(词)(众多地方戏剧,曲艺节目一直沿用传统折子或台词)结构体系。
三、及意
就格律诗(词)的写作手法而言,一直秉承元代范德玑《诗格》一文行文的起、承、转、合方法。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在八股文盛行的明(明诗综)、清两代,用此法写的万篇诗作中,与唐诗相比并没多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用元代的行文文学理论解释唐宋的诗(词)写法,既然诗是有灵性的,诗无达诂,我觉得光用一种写作手法,而不去发现其它写作方法,未免太片面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怎么解释?)。因此我总在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慢慢会发现,唐诗不管什么题材的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原来后人作品不及初唐诗作的根本是由于按八股文的命题,立意而作,而从根本丢失了“兴会”(兴、比、赋)一法!一首看似结构严谨的格律诗看似更像一篇微形八股文,并没多少灵性。就及意(表达意、象)而言(多数意、象引喻失当),可能这与盛唐四方来朝,诗人可行万里路,读万种书有关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今我们一样日行千万里,但是借助飞机、高铁…,有扬帆远航、信马由缰之灵感吗?即便是成群结队去采风,又能采得多少?感受的意、象,你怎么安排?前段中秋节看了一个视频,一个外国人吃中国月饼蘸醋吃,声言,你们中国人凡是带馅的食品都蘸醋吃,月饼蘸醋,好吃!可见,用粗知皮毛的概念去解释一个东方民族文化内涵的做法肯定会搞笑!后人诗作难及唐人,拘泥于八股形式是一个方面,许多诗人也运用别的写作手法,但就诗而言,兴于意象,合于才情,贵于灵动,是我们应深入探讨的话题。关键是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格律诗的写作方法上都应反思一下了……!
汉字是当今世界仅存并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中国特色。写诗,首先应懂诗,似乎应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更应深入的研究古代字韵,保护这一文化瑰宝。
读的书多了,写的诗久了,慢慢发现自己不会写诗,也不敢写诗!可能这就是学术的严谨,对文学的敬畏之心!以上是鄙人误打误撞学习格律诗(词)的一点心得和困惑,由于学识浅薄,言语,逻辑有些偏激混乱,但发自肺腑(为的是让初学者不走弯路,我的确走了不少弯路!)不周处,请诸君体谅!权当茶余饭后一增笑尔。
求诗法偶书
雅好而今剩作诗,搜求法式莫言痴。
千年已过唯谁问,六义重提与汝知。
纵费功夫开悟性,难凭解注释猜疑。
唐风景仰何由达?不外遐思向往之。
作者简介
张红兵,山西省汾阳市煤碳工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0)

相关推荐

  • ​何谓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要求遵循一定的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近体诗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近体诗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和律诗( ...

  • 旧体诗笔记||词的格律

    词产生于唐朝,流行于宋朝.词最初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后来脱离音乐.词韵是诗韵的合并,只有十九部,每部再按平仄分类,每个入声韵单独为一部.词韵和诗韵的具体对应关系可以查<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版 ...

  • 张红兵丨秋夜诗谈(二)

    秋夜诗谈(二)                  -----诗的情调和感悟 作者:张红兵  编辑:月影无痕        此文延上篇诗的"及意",就诗的情调.感悟作一下学习交流.写 ...

  • 从李白的梦游诗谈起

    作家往往喜欢写"梦",<红楼梦><梅花梦><蝴蝶梦><邯郸梦>等等,不一而足.有时他们还会写自己梦境中的所见所闻及游历的情形,梦游诗 ...

  • 从李白的梦游诗谈起 | 沈鸿鑫

    文/ 沈鸿鑫 作家往往喜欢写"梦",<红楼梦><梅花梦><蝴蝶梦><邯郸梦>等等,不一而足.有时他们还会写自己梦境中的所见所闻及游历 ...

  • 王晓平:笔谈、画谈与诗谈

    猝然遇见语言不通的人们,谁都难免一时尴尬,感到耳口形同虚设.然而,聪明的人类总有办法跨越语言障碍,肢体语言.书写文字,均可用以追求与口语异曲同工.既然比比划划可做"手语",那么写写 ...

  • 读诗谈天象 | 大气造成的天文现象(上)

    初升的太阳 地平线附近的星星都去哪了? 南宋时期的文天祥是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他写了一首响彻云天的七律,即他的绝命诗<过零丁洋>.这首诗被万世传颂,我们以对前贤的景仰崇敬之情,恭录如下: ...

  • 张思诗谈智齿发炎拔不拔

    有很多朋友长期被智齿困扰,不发炎还好,一发炎简直就疼起来要人命,我们咨询了口腔医生张思诗,张医生获得隐适美隐形矫正认证医师,曾任职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拥有丰富的口腔临床实践经验,专业性强,矫正案例丰富, ...

  • 张思诗谈哪些人不能做牙齿矫正

    哪些人不适合做牙齿矫正呢?这是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咨询了口腔医生张思诗,张医生获得隐适美隐形矫正认证医师,曾任职国内知名三甲医院,拥有丰富的口腔临床实践经验,专业性强,矫正案例丰富,年隐形 ...

  • 花开花落,云淡风清——从姚奠中的一首剥体诗谈起

    (笔者与一百岁时的姚先生合影) 姚奠中先生是我敬佩的一位前辈,我也很喜欢他的诗歌,并从中得到不少人生启发.下面,就从一首剥体诗谈起吧. 鲁迅早年所写的<悼杨铨>很为姚奠中喜欢: 岂有豪情似 ...

  • 顾农:从周作人诗谈到《酉阳杂俎》

    周作人有一首专门谈<酉阳杂俎>的诗,这就是<往昔>二之二的<段成式>: 往昔读说部,吾爱段柯古.名列三十六,姓氏略能数.不爱余诗文,但知有<杂俎>.最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