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妖怪的名字与定位
中华妖怪种类繁多,古人为区分各类妖怪,在分类上划分了“妖、精、灵、怪”四大类,而在各种妖怪的名称上也颇有讲究。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关于妖怪的名称定位。
一类妖怪:名字与生俱来
一类妖怪多指那些能福祸一方的妖王级妖怪,他们不是实力强大就是出身不凡,甚至有很多就是与天地共生的太古级妖怪。这类妖怪的名字与生俱来,或因人类的信仰而被赋予专属名称。
从远了说,妖怪的始祖当属太阳烛照与太阴幽荧,而它们的诞生很大程度的可能就是源于人类祖先对太阳和月亮的自然崇拜。当然也并不排除烛照和幽荧的确是由阳之精与月之华所生的妖怪。
再比如,对应“毛、鳞、介、鸁、羽”五类的妖怪始祖依次分别为“毛犊、介鳞、介潭、竉、羽嘉”虽无详细文献记载,但也身位首类之列。
至于实力强大的妖王级妖怪那就比比皆是了,比方说,《山海经》中提到的烛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同《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龙身长千里, 睁眼为白昼,闭眼为夜晚,吹气生寒,吸气生风,能呼风唤雨,这等实力的妖王简直可与神明比肩,自然也属其中。
二类妖怪:因能力而得名
二类妖怪多是指那些因能力特殊或能力极具代表性而得名妖怪,虽划入二类但大多与实力无关。
[西汉]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提到一种“风生兽”便是此类: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不然,灰中而立,毛亦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锤锻其头数十下乃死,而张口向风,须臾复活;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年。”
火烧不亡,斫刺不入,铁锤锻头乃死,张口向风则立即复活。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风生兽。
三类妖怪:因特征得名
根据自身特征而得名的妖怪有很多,最为常见的就是从妖怪的叫声而得名。
例如:《山海经·东次四经》中载:“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当康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有牙的小猪叫声如“当康”,于是就得了个当康之名。
还有如今被世人过度神化的毕方,虽不是因为叫声得名,但也是因毕方本就是木精,木精生火发出的声音类似“毕方”而得此名。
四类妖怪:以地方为名
为区分形态特征较为相似的妖怪,古人采用了以地名冠以妖怪之名的方法。
如[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提到的“华亭大蛇”、“邛都大蛇”均是采用这种以地名冠以妖名的方法。
另外,像臭名昭著的金华猫也正是因此猫魈多在金华一带作乱而得名。
同理,像是以主人名的“杨生犬”,以月份为名的“八月槎”等,也均属此类。
五类妖怪:自起自名
妖怪修炼到一定程度便已具备人格化,倘若再能化为人形,又想入世,那名字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人格化的妖怪为了便于在人世行走,自起自名也就成了常态。
如[东晋]陶潜在《搜神后记》中提到的狐妖“伯裘”:
“宋酒泉郡,每太守到官,无几辄死。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恐不乐,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则无忧。’……魅曰:‘我本千岁狐也。今变为魅,垂化为神,而正触府君威怒,甚遭困厄。我字伯裘,若府君有急难,但呼我字,便当自解。’”
再如[三国魏]曹丕在《列异传》中记载的蛇妖“伯敬”:
鲁少千者,得仙人符。楚王少女为魅所病,请少千。少千未至,数十里止宿,夜有鳖盖车从数千骑来,自称伯敬,候少千。遂请内酒数榼,肴馔数案。临别言:“楚王女病,是吾所为。君若相为一还,我谢君二十万。”千受钱,即为还,从他道诣楚,为治之。于女舍前有排户者,但闻云:“少千欺汝翁!”遂有风声西北去,视处有血满盆。女遂绝气,夜半乃苏。王使人寻风,于城西北得一蛇,长数丈,小蛇千百伏死其旁。后诏下郡县,以其月日,大司农失钱二十万,太官失案数具。少千载钱上书,具陈说。天子异之。
以及《聊斋志异》中不胜枚举的美女狐妖等均属此类。
六类妖怪:以类为名
以类为名即是以妖怪自身的种族为名,例如大部分狐妖、蛇妖等。这类妖怪同质化比较严重,其能力也多是中规中矩。除了没有特别强大的实力和特殊的本事外,他们自己也未给自己冠名,或自己所冠之名未能远扬,以至使这类妖怪最终只能落得个“某妖”之类的种族名。
(文:花红)
· 感谢阅读 ·
传播中华志怪文化,讲述九州妖怪故事。
版权声明:本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属作者本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