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特展:殊胜大足

大足石刻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的发现将中国石窟艺术兴盛的历史延长了400多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21年9月17日“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大足石刻艺术、历史的全面性展示,也是对历年来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果呈现。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预计展出2个月。

本次展览通过四个单元展示了大足石刻的发现过程、基本概貌、石刻特色以及研究保护成果。展出82件(套)展品,近百张文物图片,以及多个多媒体视频。既有端庄典雅的观音、慈悲肃穆的佛陀,也有神态谦恭的供养人、形象逼真的醉酒人、花纹繁复的香炉。在此分享部分展品,与读者共赏。

第一单元“发现之旅”

通过大量图片展示了大足石刻的发现历程。这座珍贵的艺术宝藏曾长期湮没于荒山野岭中,直至清嘉庆年间,著名考据学家、大足知县张澍寻幽探古、拭迹辨文,才筚路蓝缕,首开大足石刻研究之先河。其后百余年间,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考察,在大足石刻发现之旅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梁思成、刘敦桢、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王朝闻、刘开渠、叶毓山等一批又一批在近现代中国学术界、文艺界熠熠生辉的名字。该单元通过相关历史照片和大足石刻营造大事记表帮助观众厘清大足石刻的发现和研究历史,时间跨度从清代直至当代,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本单元还展出了1999年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证书照片,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向观众播放大足石刻纪录片。

第二单元“蜀道大足”

首先以大面积的展墙设计向观众展现大足概貌。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统称,迄今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有75处之多。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准。

其次,该单元讲述唐末以后大足地区开龛造像的代表人物和事迹,如韦君靖、严逊、冯楫、赵智凤这些大足历史上有名的造像捐修、主持者,均可以在大足石刻中找到相应的立像。该单元重点展示了一件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的南宋释迦牟尼像。这件造像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艺水平,是宋代佛像的典范之作,也是大足地区不可多得的圆雕造像精品。

再次,该单元通过代表性文物来展现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多样性特点,突出该地区“三教合一”造像特色,以及独树一帜的叙事性图像风格。大足石刻诞生的年代较晚,汇集了北朝以来石窟艺术的精华,在吸收改造外来文化与融合三教义理方面,更显示出超乎前代的成熟。造像题材不仅有表现禅宗题材的罗汉像,也有以柳本尊为代表的“柳氏教派”密宗造像,而世俗人像的出现则带来了更多的人间烟火,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荟萃一处更诠释出宋代流行的社会思潮。造像内容注重图文并茂,融入多元的民俗思想,特别是将孝亲与禅宗思想融入到经变相中,以世俗化的生活气息场景完成主题思想的传播,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该单元最后特别以动画视频形式来呈现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崖西段的“牧牛图”。

第三单元“镌岩妙相”

分别展示了大足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大区域的特点,具体解析大足石刻的发展脉络、造像内容、造像表现形式等。作为中国石窟艺术晚期的代表作,大足最早的石刻作品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年),经五代至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别具一格。

该单元通过色彩丰富的图片与造型精美的造像一一展现大足石刻之美。北山是美神荟萃的石雕画廊,以无量寿经变、孔雀明王窟、转轮经藏窟为代表,雕刻精美、独运匠心。宝顶山大佛湾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设计的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遍布连续性的雕刻和庞大的群像,场面极为恢宏。父母恩重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等石刻将普通生活场面融入石窟创作,画面极具世俗化、生活化特征,创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石窟中有孔子、三清、释迦牟尼等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对后世民间宗教信仰影响深远,在造像艺术中极为罕见。这些造像选材源于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

大足石刻造像表现手法力求与通俗审美紧密结合,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真。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世俗人物像,皆个性鲜明、体态优雅,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该单元重点展示一件香炉,为镂空雕刻而成,饰有龙纹、云纹、花卉、双狮戏球等图案,刻工精湛,匠心别致,在大足境内已发现的香炉中,其雕刻技艺最为杰出,是明代香炉的代表作品。

第四单元“承故焕新”

向观众解析大足石刻的保护历史、修复技术,展示与推广工作。千年的岁月轮转,给大足石刻留下了累累伤痕,表面风化、风水剥蚀、岩体崩裂、生物侵蚀,使得石像华彩的外表已日渐斑驳蜕变,保存状态十分脆弱。自20世纪50年代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就采取传统工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面检测、加固除险、风化救治等系列科学手段,令饱经风霜的大足石刻得以涅槃重生。本单元重点展示大足千手观音修复工程。展览最后呈现大足区相关部门为大足石刻这一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做出的努力与成果。(以上文字介绍整理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品分享

释迦牟尼像  南宋(1127-1279)

高143厘米,宽116厘米,厚104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佛像脸型方圆,头布螺发、发间刻髻珠、额间刻白毫,内着僧祇支,外着钩纽式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佛像身躯微微前倾,低低地垂下眼帘,既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内省精神,又关注着芸芸众生,饱含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佛像衣褶线纹疏密有致,流畅生动,如绢似绸,轻敷座台,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艺水平,是宋代佛像的典范之作。

香炉  明成化七年(1471)

高145厘米,宽125厘米,厚125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香炉为镂空雕刻而成,饰有龙纹、云纹、花卉、双狮戏球等图案,刻工精湛,匠心别致,是明代香炉的代表作品。香炉后炉身上雕刻有题记,记载了供养人、匠人等信息。

观音坐像  南宋(1127-1279)

高188厘米,宽105厘米,厚49厘米

原位于宝顶山小佛湾石窟。观音头戴宝冠,披风覆盖头顶,宝冠化佛置于披风之上。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腹前, 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双目微垂,面容祥和。台座左右侧雕刻题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为彼散乱人,故现如是相。”由题记可知,该像为观音的禅定之相,也称入定观音像。这类观音造型出现于北宋晚期,主要受到禅宗影响而产生。

花供养菩萨像  北宋咸平至治平年间(998-1067)

高133厘米,宽43厘米,厚43厘米

1986年大足万古镇大钟寺遗址出土。菩萨身饰璎珞,腕戴镯,下着裙,胸前捧盘供花,立于须弥座上。佛教中,常用香、花、灯、果、璎珞、幢幡等供养佛、法、僧三宝,以增长智慧、获大福德。

圆龛佛像  南宋(1127-1279)

高53厘米,宽54厘米,厚13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两个并列的圆形龛,龛内各有一坐佛,玲珑别致。一佛右手托钵,呈跏趺坐姿。另一佛身穿宽博袈裟,倚枕侧坐于圆龛之中,表现出慵懒闲适之态。宝顶小佛湾石窟佛坛殿遍刻圆龛佛像,千佛千面,姿态各异,颇具人情世味。

柳本尊像  南宋(1127-1279)

高125厘米,宽70厘米,厚50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石窟。大足石刻诞生的年代较晚,汇集了北朝以来石窟艺术的精华,造像题材不仅有表现禅宗题材的罗汉像,也有以柳本尊为代表的“柳氏教派”密宗造像。柳本尊,俗名柳居直,晚唐时生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前、后蜀时期在川西成都、弥牟一带弘扬佛法,被奉为毗卢佛化身。造像中,柳本尊头戴四方平顶巾,巾上化佛残,缺右眼、左耳、左臂。在今重庆大足和四川安岳地区,存有为数不少的宋代柳本尊造像,可见其影响之广。

行者像  南宋(1127-1279)

高80厘米,宽53厘米,厚29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窟。行者短发及耳,着双层交领服,颈挂佛珠,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神情庄重。行者泛指修行佛法的人,也指在寺院中带发修行的人。

信徒像  南宋(1127-1279)

高91厘米,宽46厘米,厚36厘米

原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头戴方巾,着圆领宽袖服,眉眼下视,手似合十,胡跪于地,神态谦恭。

醉酒人坐像  南宋(1127-1279)

高77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

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窟。醉酒男子袒胸露肩,席地而坐,以手撑地,作醉酒无力状。左立像为一女像,仅残存下半身。

真武大帝像  明(1368-1644)

高88厘米,宽49厘米,厚37厘米

原位于大足中敖镇舒成岩。真武大帝头戴兜鍪,身着甲胄,双臂残,翘腿仰首,脚踏龟蛇,气宇轩昂。真武神既可以被单独供奉,也可与天蓬、天猷、翊圣共同组成道教护法神将北极四圣。此像所在的舒成岩石窟,是大足为数不多的宋代道教摩崖造像区。明代增刻的真武像,或有护法神的用意。

分享自:南山供秀

(0)

相关推荐

  • 大足石窟,是什么?

    <黑神话·悟空>时隔一年 携新宣传片出现 网络上又掀起了一波新的大圣热 小编也就看了亿遍宣传片 在新宣传片中,眼尖的小编发现黑神话的制作者 把我国众多著名文化遗产 精美的还原了出来 图片来 ...

  • 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大足石刻特展亮相国博 | 国博展讯

    端庄典雅的观音.慈悲肃穆的佛陀.神态谦恭的供养人.形象逼真的醉酒人.花纹繁复的香炉--  一件件来自重庆大足地区的造像艺术精品以及全面细致的石窟全景图.经变图和文物修复照片等等,在国家博物馆" ...

  • (绝版老照片)石窟瑰宝——大足石刻之美

    北山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局部 (北山)毗沙门天王面露威猛形,怒眼满开,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衣,两肩火焰飘逸,三叶天冠上有凤鸟,一手托塔,一手持三叉戟,昂首挺胸,脚下踏三夜叉鬼,天王两侧胁侍五太子.五行道天 ...

  • 造像之美(17)

    十七.大足(二) 一般人眼中,宝顶山等于大足,甚至等于四川石窟.它实在太著名,有时被称为继敦煌.云岗.龙门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最后的高峰.这个说法,无法评说,但也说明了宝顶山独特的艺术 ...

  • 重庆---龛窟艺术的瑰宝——大足宝顶山摩崖石刻

    P1       记得第一次去大足石刻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相隔20多年再次前往,感觉真的不一样.       那次去,是因公出差,看得有些走马观花:这次则是自由行,尽管是在霏霏细雨中漫步,但看 ...

  •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

    · 釉里红玉壶春瓶 清·雍正(1723-1735年) 窑变贯耳瓶 清·光绪(1875-1908年) 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1959年陕西华县出土 剔红百子宝盒 清·乾隆(1736-1795年) ...

  • 同行国家博物馆 · 江口沉银特展

    <沙海>上线了,用VIP能看好几集,<盗墓笔记>又回来了.想起三叔的那句名言:"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国家博物馆参观方式改了,不用再预约然后取票,现在 ...

  • 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五)

    错金铜博山炉出于刘胜墓侧室,熏香用具.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身分为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 ...

  • 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名称 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展览地点 北8展厅 开展时间 2021年9月14日 展览现场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在改造自然过 ...

  • 只有在国家博物馆才能见的明代山水100幅,开眼界了

    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 画派之多样.画法之新变, 超过了宋元两代, 更为明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无怪乎人们都说, 看中国山水画就要看明代! 下面带来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 ...

  • 把国家博物馆的全部书法搬来,给你看 | 法帖

    把国家博物馆的全部书法搬来,给你看 | 法帖

  • 甘肃这一“地下画廊”将在国家博物馆亮相

    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国家博物馆重要平台展示河西特色文物,扩大河西历史文化影响力,按照甘肃省文物局要求,高台县博物馆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与举办& ...

  • 中国收藏最系统的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宋代瓷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的收藏以系统化和代表性为特点.因为国博有向全国各地博物馆征集藏品的便利,所以可以选取各朝各代的标准品从而非常系统地展示每一个品类. 提到宋瓷,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宋代五大名窑& ...

  •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高清图鉴赏

    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来自于阿迪比尔陵清真寺,阿迪比尔陵清真寺位于伊朗北部的阿尔达比勒城,伊朗萨菲王朝的创立者萨菲阿尔丁就安葬在阿迪比尔陵清真寺. 伊朗国家博物馆现收藏有28件元青花瓷器,是世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