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继位的15岁少年天子,凭什么打败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

嘉靖帝朱厚熜敢和首辅杨廷和对抗的理由,就是按朱元璋传下的“皇明祖训”,作为兴王世子的朱厚熜,是距离明武宗朱厚照血缘关系最近、年龄最居长的堂弟,兄终弟及,伦序当立,根本不用抛弃本生父母,而另外认他人为父母。

实际上为杨廷和本人所拟的《明武宗遗诏》,同样也以【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布告天下。

当时,明武宗朱厚照早死无子,其父明孝宗朱佑樘这一脉绝嗣。因此内阁首辅杨廷和,说服了明武宗的母后张太后,为病重不起的明武宗代写了遗诏,让明武宗的堂弟、当时兴王世子的朱厚熜,来继承皇位。该遗诏布告天下,人人皆知,已经在大明帝国内具有了最高法律效应。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因此,杨廷和等嘉靖帝进京后,却挟其他内阁辅臣和一众高级文官之势,定要让嘉靖帝改认明孝宗为皇父,张太后为母后,而改认自己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父,生母兴王妃蒋氏为皇叔母。年少的朱厚熜自然不肯答应。他依据《明武宗遗诏》坚持自己是“继统而非继嗣”,即继承大明帝国皇统,而非继承明孝宗、明武宗父子的后嗣,因此定要尊奉其亲生父母。

杨廷和出尔反尔地反悔,连自己写的白纸黑字都不认账,足以说明他严重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素养,当然被嘉靖帝和投机支持新皇帝的那些中低级文官,抓住痛脚穷追猛打,因此有了持续数年的“大礼议”之争。

内阁首辅:杨廷和

大明王朝二百多年从始至终,文官们拉帮结党、尔虞我诈才是明朝政治生态的日常,根本不可能什么真正铁板一块齐心合力对抗皇权。“大礼议”之时,内阁首辅杨廷和更加不是这个所谓“文官集团”的说一不二的领袖。

这是因为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起,明朝皇权完全吞并了此前秦汉唐宋各朝的相权,其权力集中程度,远非之前各朝可比。

明朝的内阁大臣,原本只是皇帝的秘书,只因为后继皇帝的精力有限,不能如朱元璋一般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才将部分权力分给这些秘书代理,随时可以收回。杨廷和这样的内阁首辅,其实也只是皇帝的“首席秘书”,虽然也被时人恭维“相臣”,但其真实权柄远远不能和前代宰相相提并论。

当明武宗重病昏迷到病死后,在皇权交接、天子缺位的几十天空档期,杨廷和作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哄骗了毫无政治头脑的皇太后张氏,得以在短暂时间代行皇权,草拟和颁发《大行皇帝(明武宗)遗诏》、皇太后懿旨和《新君(朱厚熜)登基诏书》的办法,除掉了边将江彬,驱逐因恩幸得官者,铲除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恩幸和边将集团,暂时在朝堂实现了一党独大。

张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但杨廷和其人虽有才干,同时也行事偏私,党同伐异,在文臣内部也有很多反对者,并不当真如何得人心。立刻有中低级文官张璁、桂萼等人,就拿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伦序当立,兄终弟及",和实为杨廷和草拟的《明武宗遗诏》为依据,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继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议礼派”。

43天就平定宁王之乱的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总督三边,计除奸宦刘瑾的前内阁次辅杨一清,这两位曾立下不世功勋的当世名臣,也因为对杨廷和反复无常、专断揽权的所作所为不满,而没有阻止自己的一众门人弟子支持“议礼派”。

王守仁(王阳明)

杨廷和一党只记得宋朝时的“濮议”,宋英宗赵曙和朝臣、曹太后历时18个月僵持,也仅仅让自己的生父濮王赵允让变成了“皇考”,未能给他加上任何帝、皇尊号;却不明白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早已经是皇权一家独大,非任何大臣和后宫权力可制约,根本不是宋朝可比类的。

杨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后的关键时刻,做出决定帝国皇位的决策,首先并非是因为他内阁首辅的身份权柄,而是因为皇权的暂时代表张太后信任了他。当嘉靖帝即位后,杨廷和此前能临时借用的皇权便完全不复存在。杨廷和、杨慎父子为代表“护礼派”,打着已故明孝宗和明武宗的旗号,当然更也压不了皇权在握的现任皇帝。

因此,无论他们如何在朝野喧嚣,杨慎【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等豪言状语又何其壮怀激烈,最终只是嘉靖帝的几道圣旨,左顺门外一场廷杖,便轻易将这些“护礼派”们的反抗碾压成碎,同样显示了大明皇权的无上威力。

“大礼议”一案也足可证明,鼓吹“明朝文官集团“能如何垄断朝纲,制衡皇帝,只是一个网络“历史发明家”们生造的神话罢了。以明朝皇权之强势,那些无拳无勇的文官士子,何曾能组成铁板一块、利益立场一致的“文官集团”,抱团对抗皇权了?一旦皇帝动了真格,“文官集团”根本不堪一击。

哪怕北京城破的前几个月,崇祯皇帝也能随心所欲对任何一个文官重臣去生杀予夺,可同时也是那时候的崇祯帝,已经拿区区两万战兵的左良玉,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写文不易,若您喜欢,请轻轻一点下方栏,支持原创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