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方治流感、发高烧,两天就退热

       现在,我想给你讲一张医案。这张医案,是我老师的。
       有一次,我老师接到会诊邀请,到某西医院诊治一个患者。
       这个患者,年纪31岁,男性,患流感后不退热,一直在那儿烧。
       西医用了一些办法,效果不好。患者主张,可以多花点钱,请好的中医来。
       当时,围在他身边的,是西医大夫。按照当时大家的说法,就是西医没有办法的事儿,中医能有什么办法?
       我老师到那儿去了,发现患者舌苔薄黄,脉象浮而微洪。
       当时,患者发烧40度,嗓子疼、咽干、眼眶带着眼睛一起疼,鼻子也发干,脑袋疼,心中烦乱不堪,难以入眠,耳朵听力似乎有下降。整个人的状态可以说非常不好。
       接着,就看我老师写了一个配伍——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石膏5克,大枣2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两次。
       结果怎样?用药后不到48小时,烧退了。
       消息传来,原来西医院的不少人惊呼,这方子太霸道了!
       对此,我老师淡然一笑:霸道什么啊?这是明朝的老方子,专门退热的,学中医的谁都会用!
       好了。现在,我给你讲讲这里头的学问。
       我们先分析这个患者的状态。他这个人,得了外感病,身体不畏寒了,但是开始发高烧。这说明什么?说明病邪入里化热了。
       病邪入里,这个“里”指的是什么呢?我告诉你,对他而言,就是到了阳明经和少阳经。阳明经怎么走?起于鼻,经目眶。邪热犯阳明,所以鼻子干、眼眶疼。少阳经怎么走,路过我们的耳朵、眼眶。所以邪热到了少阳经,他就耳朵听力下降、耳鸣耳聋,以及眼眶疼痛。邪热循经上犯于头,故而头痛。邪热扰神,故而失眠心烦。
       所以说,这个的问题在于什么?就在于有外邪郁表,同时开始入里化热,侵袭到少阳经和阳明经。
       这个时候怎么办?把外头的表邪散开,同时还要把里面的热邪清解、化散掉。用什么思路?用辛凉解表、清解内热之法,同时还要配合一定的辛散解表之品。
       现在,你看看这个配伍吧。葛根,入阳明经,外能解肌,内能清热,是辛凉解表的代表药。柴胡,入少阳经,可以驱邪、疏散、解表、退热。两者配合,辛凉解表。这是君药。
       接着,用羌活和白芷来辛散发表,针对表邪来疏散。其中白芷入阳明经,可以止痛。羌活入太阳经,可以治头痛。
       然后,用石膏、黄芩来进一步清解里热。石膏和白芷、葛根配伍,清阳明之热 。柴胡配合黄芩,清少阳之热。
       最后,用白芍、大枣来养阴,一方面改善热邪伤阴的问题,缓解口渴、鼻干等症状,一方面防止辛散之品发散太过。
       桔梗,用来宣肺气,辅助外邪离开体内。
       这就是基本意图。
       这里头,有大队的性凉解表和清热养阴之品。虽然也有辛温解表药,但是分量很轻,只是做辅助。总体来说,它对入里的热邪采用了内清外散双管齐下的办法,同时还兼顾养阴之法。选药十分精当。这里头的学问,是要认真研究,才能体会的。其中,石膏和黄芩的用量,最精当。它们不能太多。如果太多,就影响了全方的疏解之效。
       其实,这个配伍是《伤寒六书》里头的配伍,明朝的时候出现的。它叫柴葛解肌汤。这个配伍,现代中医临床主要就是用来退热,治疗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高热不退的患者。尤其是对流感,无论是风寒风热,其退烧的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我老师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配伍。(文君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