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情” 征文 | 黄河,母亲河 | 作者: 张永智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最早认识黄河是在儿时收音机里,小说连播的李准的小说《黄河东流去》。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以日军侵略为由,扒开了郑州黄河花园口,制造了以水代兵的惨剧。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泛区,百万人死亡,千万人流离失所!人民背井离乡,为生存逃亡下的生活,展开一个波澜壮阔的黄泛区人民的生活画卷。三四十余年过去,在我心里难忘的蓝五、天亮、徐秋斋、梁晴、雪梅等人物形象,那是黄河儿女在灾难面前守望相助,艰难前行的高贵品质,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黄河的血液,这也是中华民族儿女不屈的精神,中华魂!难忘的是,灾难面前大家相互帮助,患难与共,扶助前行的那种温馨;难忘那蓝五和雪梅的纯真而艰难的爱情,难忘那凄凉哀婉的唢呐情……
那时候,在漆黑山村的夜晚,我们一群小伙伴,会准时围坐在爷爷家大门前的石桌前听收音机播讲小说《黄河东流去》,天上繁星点点闪烁着,像眨巴着明亮的眼睛,偶尔一架飞机在繁星间,高高天空呼呼飞过,留下一道白白的长痕。那是我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黄河在我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真正见到黄河是九十年代,1990年来到济源城里的济源磷肥厂上班,那时大峪通往城里的客车是路过连地、坡头的。那一路上,客车走在悬崖下的土路上,公路的下面就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水,透过客车的车窗,看到浑黄的黄河水日夜不息的向东流去,一遇到下雨天,公路上泥泞就不通客车,到城里上班就得走路走老大峪街,过梁庄河,走东坡、白沟、鞍头到连地坐火车到济源。我们几个小伙伴背着简单的行李,踩着泥泞的道路走在黄河上边的几十里公路上,看到沿河两岸大山间的溪流哗哗地流入黄河。
一九九六年,国家建了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力发电枢纽工程,大峪镇的乡亲们为支援国家建设挥泪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家乡,远走他乡生活。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小浪底大坝拦腰锁住了黄河,形成几百平方公里的水域,家乡成了高峡出平湖的美丽壮观景象,黄河水来到了家门口,居住在小浪底水库边的大奎岭村,堂岭村的人们在黄河上网箱养鱼,大奎岭当时还被誉为“中原养鱼第一村”哩!那时一道道缆绳铺满河面,一艘艘机船在河面上穿行,河边桃红柳绿,山花烂漫倒映水中。清晨初升的太阳金光四射,把河水照得波光粼粼,小船儿划到河心向空中抛撒网儿,撒下的是喜悦,收获着希望!那是一幅美丽的北国山水图。
2005年国家倡导黄河生态工程保护母亲河,库区边的村民为支持国家政策,售卖鱼儿,收回网箱,卖掉船只,远走他乡,糊口谋生,库区边的人们为国家牺牲自我无怨无悔!
国家实施黄河生态保护以后,库区的水面禁止养鱼,库区的水面碧波澄青,像一块美玉镶嵌在群山环绕中。站在堂岭村的高岗上,透过碧绿的槐树叶子,就可以看到堂岭村依山傍水,东南西都是白茫茫的水域,浩瀚的水面与山头相接,山环水绕,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每当夜幕降临,沸腾的山村静下来,空气清新纯净,微风轻吹,让人顿觉舒心。坐在我家大门外的石凳上,端着饭碗吃饭都可看到小浪底大坝的灯光明亮,像一串明珠镶嵌在济源的大地上。
黄河,母亲!您像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守护滋养着您的儿女。您的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已溶入炎黄子孙的血液,您矢志不移,奔流不息的精神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
“黄河情” 全市征文大赛启事

作者简介:张永智,河南济源人,热爱文学。

审核:李伟龙 | 责编:王展  陈敏  酒慧慧 |  编辑:王芳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