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秋霞圃》

标题:《上海·秋霞圃》

图片:选自网络

撰文:整理网上资料

配乐:江南丝竹【春晖曲】上海民族乐团演奏

制作:棍道弟子

时间:2017年12月6日初稿

秋霞圃

秋霞圃(见下图)位于上海嘉定区城乡镇东大街314号,是我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原是明代工部尚书龚弘的私人花园。初建时园内有数雨斋、三隐堂、构风岭、莺语堤、岁寒径、百五台、桃花潭等十景。后历尽苍桑,几经扩建,数易其主,现存有扑水亭等名胜古迹二十余处,景色秀丽嫵媚,其布局设计以及假山、莳花都出自于有名的嘉定石刻艺人之手。

秋霞圃以其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且其建筑风格中的“以小见大”、曲折有致的特点吸引了很多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中文名称:秋霞圃

地址:上海嘉定区东大街314号

占地面积:33156平方米

开放时间:8:00~16:30

门票价格:10元

建议游玩时长:1.5~2.5小时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图为:秋霞圃)

简介

秋霞圃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见下图),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东邻秋霞公寓,西毗陆俨少艺术院,南连东大街,北依启良路。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园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以及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全园面积45.36亩。该园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原龚氏园)、凝霞阁景区(原沈氏园)、清镜塘景区(原金氏园)及邑庙景区。

特色

纵览秋霞圃,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见下图),让人充满遐想。

龚氏园部分

龚氏园始建的确切年代已难稽考。若系龚天定在城内创设北府书院时建,可上溯至南宋后叶;若系龚天定侄孙龚弘始建,可能是在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龚弘考中进士之后,后龚弘官至工部尚书,显赫一时,龚氏园即便由龚家先祖始建,成园则是龚弘(见下图)。

明嘉靖年间,龚弘曾孙龚敏卿家道败落,曾于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把花园售予徽州盐商汪某,后龚敏卿子锡爵乡试中举,汪某将宅第归还原主。

原邑庙部分

邑庙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旧址在南门富安坊(今李家弄旧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建于此。

邑庙供奉的城隍神是陆陇其(1630年~1692年,见下图),原名龙其,因避讳改名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著有《困勉录》、《读书志疑》、《三鱼堂文集》等,因有功于民,民众感恩他,故建城隍庙供奉祭祀。

沈氏园部分

沈氏园在龚氏园东侧,系明末万历、天启年间秀才沈弘正所筑,此园后归申氏,清乾隆年间修复,并与龚氏园合并,与城隍庙连为一体成为庙园,由此定名为秋霞圃。

(下图为:《虫天志十卷》明·沈弘正撰 明畅阁刻本)

金氏园部分

金氏园在龚氏园北,嘉靖年间金翊所建。万历十年金翊孙金兆登(见下图)中举时,园中有柳云居、止舫、霁霞阁、冬荣馆诸景。

〔注〕翊,读yi,去声,即第四声。意为:辅助,帮助。

秋霞圃四区

一.桃花潭景区

桃花潭景区(见下图)在园之西南,占地8亩,约5400平方米,

西靠归家弄,南以院墙为界,北至清镜堂(原金氏园,见下图)。

沿潭茂林修竹(见下图),断岸滴泉,临水曲径,低栏板桥。可谓山居丘壑之美,水揽幽邃之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典型的中国自然山水园林。

〔南山、霁霞阁、仙人洞、晚香居〕

南山(见下图)位于桃花潭南岸,以湖石夹土筑成,东、西长40余米。山有南、北两岗,岗上林木遮天蔽日。北岗有叠成牛、马、羊等动物形状的湖石。

南岗有霁霞阁(见下图),方形,6.3平方米。此阁原建于金氏园,后毁于清咸丰庚申(公元1860年)兵燹,1985年重建,由百岁老人苏局仙题行书额。

霁霞阁前的双重月门(见下图)。

出霁霞阁,经长约5米的仙人洞 (见下图),

仙人洞位于霁霞阁下,湖石堆叠,纵深约10米,高2.6米,宽0.6~2.1米,蜿蜒曲折,深藏若虚。北出口拾级而上,可登霁霞阁,出南口,即抵位于南岗脚下的晚香居。

晚香居(见下图)为1985年建,3楹7架,长10米,宽6.60米,高5.20米,硬山式,重橼,梁枋浅雕卷草图案,正面万字穿花落地长窗18扇,东墙万穿漏窗,前后一枝香鹤颈櫞翻轩,圆寿瓦当,万字穿花挂落,磨转坐槛。

〔西门楼、仪慰厅〕

西门楼(见下图)为公园西南部入口,南向,门高5米,宽3.5米,系嘉定镇清河路民居门楼移建于此。门楼上方塑以花鸟及纹状图案,楼脊上有吻兽,新增的“含芳凝露”砖刻门额为朱了然词,陈从周书。

仪慰厅又作义慰厅(见下图),始建于民国十年,毁于八·一三兵燹,1981年按旧时式样重建。厅位于西门楼西侧,东向三楹,面积25平方米。其前后有两院,步入门楼为前院,南侧孤植女贞,东北偶有松、竹、湖、石。院南的东、西主干道越前院及厅中而过。厅檐悬“秋霞圃”行书额,系魏文伯1982年所书。

后院以罗汉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以及云层状假山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侧有梅花形门洞通南山坡,门南、北两侧各题额为“幽赏”(见下图)、

“翠叠”(见下图)。

〔桃花潭、涉趣桥、三曲桥〕

桃花潭(见下图)系原龚氏园的中心,旧时潭畔桃红柳绿,故名。潭东、西约55米,南、北约17米,池岸曲折萦回。

南岸港汊有石拱桥(见下图),长2.83米,宽0.8米,桥侧崖间嵌阴刻楷书“涉趣桥”三字,系明万历、天启年间“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所题,道光十八年(1838年)按残石拓本摩刻。

潭东南有平桥可通向凝霞阁景区,桥三曲故名三曲桥 (见下图),

三曲桥又名曲绿仙,桥面双拼石条,长9.40米,宽0.75米,两侧镌圆形寿字和蝙蝠图形,故又名福寿桥。桥两侧置石柱木栏,望柱头上镌有4头狮子,神态各异。

〔丛桂轩、三星石〕

丛桂轩(见下图)位于桃花潭西,临池向东,方形,面积49.5平方米。此轩始建年代无考,后毁于太平天国之役,光绪十二年重建,1980年重修。轩东、西两面为清式格子门,南、北两面置落地花格长窗,四角有漏窗8扇,桥式穹顶,内陈明代红木家具。原额已毁,1982年上海画院唐云重题“丛桂轩”行书额。

轩南侧有酷似老态龙钟的福、禄、寿三星的三座立峰石,“寿星”面北居中,左“禄”右“福”,形神兼备,故名“三星石”(见下图),为石中珍品。

〔池上草堂〕

池上草堂(见下图)形似舟楫,故又名“舟而不游轩”。此堂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东西长15.5米,南北宽6.65米,高5米,面山背水。其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篇》、《草堂记》。船头置明镜一方,可尽收桃花潭四周诸景。虚实相见,真幻莫辨。

〔北山、即山亭、归云洞〕

北山(见下图)位于桃花潭西北,东、西长约40米,高2米余,系黄石堆叠而成。因山巅有大銀杏,西侧遍植青松,故名青松岭。

山顶上六角形的即山亭 (见下图),东向,高4米,边长1.75米,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毁于咸丰庚申兵灾。民国十一年(1922)重建。1974年,亭被狂风吹毁,1981年原址再建。1982年沪上画家陈佩秋重题“即山亭”行书额。

北山山巅的这棵编号为:0385的二级保护古树名木“銀杏”(见下图),树龄150年,于2002年12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确认,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建立。

亭西侧置石凳、石桌,亭下的归云洞(见下图)曲折三弯,长12.6米,高1.9米,南口有百年枫杨屏蔽。南、北洞口原分别镌有“归云”、“洞天”的题刻,已佚,1982年修葺后由浦泳重书。

〔碧光亭〕

碧光亭座落于即山亭下桃花潭北,亭名取自宋代诗人林?“呼吸湖光饮山绿”诗句之意。因该亭有扑向水面之势,所以又有“扑水亭”之称,亭北墙上辟月洞门,门上“渡月”额(见下图)系浦泳书。1969年濒临坍毁时被拆除,1981年重建后恢复原名。亭面积28.6平方米,临水三面置扶王靠,亭额为谢稚柳书。

〔碧梧轩、横琴石〕

碧梧轩(见下图),取唐代杜甫《秋兴》“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诗意而名。因面山水而筑,故又名“山光潭影”,俗称“四面厅”。始建年代五考,现轩内宽敞明亮,所置明、清式红木桌椅、长几,古朴素雅。

轩东侧有古琴形云纹石(见下图),长1.64米,宽0.85米,为民国初年修园时所置,石上镌刻的“横琴”二字,由赵梦苏书。

〔延绿轩、观水亭、题青渡〕

延绿轩(见下图)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系汪姓园主拆浴德堂改建,毁于【清】咸丰庚申兵灾。光绪二十年(1894),于今池上草堂之西,三星石之南重建,南向,3楹。民国初期开设“美真轩”照相馆,1981年移建于此;

光影斑驳,轩窗借景(见下图)。

观水亭(见下图)位于碧悟轩东侧,北临清镜堂,。原题额“枕流潄石”已佚,现额为陈秋草书,故又名枕流潄石轩。亭建于民国十年,面积9.6平方米,四披屋顶,飞檐翘角。亭内三面有扶王靠,亭前木莲根株盘结。

题青渡(见下图)位于桃花潭东北隅,碧梧轩之东。渡上架双拼石条,长3.10米,宽0.72米。原为龚氏园之一景,废弃年代无考。民国十年在渡上建题青桥,后废,1981年重建。

二.凝霞阁景区

凝霞阁(见下图),清道光、咸丰年间已有记载,咸丰庚申兵燹时阁已毁,民国十年重建。现为三楹一阁,周有迴廊,全长13.3米,宽6.6米,阁高7.3米,东侧平房高5.2米。阁前庭院宽敞,湖石屏山。登阁鸟瞰桃花潭和清镜塘景色,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依依小榭(见下图)系从凝霞阁西出,再曲折向南连结屏山堂的曲廊,建于民国十年,毁于抗日战争。1985年于原址重建,廊长8.7米,宽1.6米,高3.1米。

廊东侧有一株百年枸骨(见下图)。

〔环翠轩〕

环翠轩(见下图)位于凝霞阁东南,原系沈氏园景物,1985年落地翻建后,由顾振乐题“环翠轩”、“长春精舍”额。轩三楹,面积73.5平方米。轩东侧迴廊北连洗句亭,南接扶疏堂。

轩前院有古井一口(见下图),井口石栏圈呈六角形,镌有正楷阳文“义井”二字。轩四周遍植青桐、桂花、芭蕉。

〔扶疏堂、文韵居、彤轩〕

扶疏堂位于环翠轩西南,其西侧为彤轩,系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考。民国九年重建,1983年复建时分别由刘小晴、林仲兴题额。扶疏堂三楹,南向,高5.1米,面积58平方米。

堂南与聊淹堂毗邻有文韵居(见下图),1983年重修时建,南向,一楹,面积10.08平方米,门前孤植的五针松枝繁叶茂。

彤轩(见下图)是一楹,西向。原为沈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考,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1985年重修。东墙有磨砖门框,壶档楣门洞,东接扶疏堂。轩内置清光绪元年(1875年)烧制的金砖一块。

〔觅句廊、洗句亭〕

觅句廊(见下图)位于环翠轩东北,为南、北复式曲廊,16方碑刻置于其中。廊长22.15米,高3.3米,分5折,自南向北第一折3米,第二折3.15米,第三折5.1米,第四折4.65米,第五折6.25米。

洗句亭(见下图)原为沈氏园景物,亭四边各长3米,高4.9米,内置《柴候德政去思碑》,高状居全国碑刻之冠。

〔屏山堂、宾藻风香室〕

屏山堂、宾藻风香室位于凝霞阁西南,建于民国十年,东、西长10.1米,南、北宽9.4米,高5.3米。堂、室实为一体,呈凸形,东向三楹为屏山堂(见下图),因堂前湖石假山似屏风而得名。“屏山堂”额为沪上书法家张森题。

西向一楹为宾藻风香室(见下图),“宾藻风香室”额为陈从周教授书。

〔闲研斋、数雨斋〕

两斋位于屏山堂南,北为闲研斋(见下图),南为数雨斋,两斋分别为沈氏园、龚氏园景物,早圮,民国九年重建,1985年重修时,分别由钱茂生、童衍方题额。两斋均为一楹,东向,面积分别为13.49和23.63平方米,高5.3米。闲研斋窗外修竹淡石,斋前一株百年茶花高4米余;数雨斋旁植海棠、芭蕉。

数雨斋(见下图),原龚氏园景物,其旧址及废弃年代无考。民国九年(1920),于现址重建,1985年重修,斋前有海棠,窗前有芭蕉。室外飘飘细雨,室内沥沥可闻,故有此名

〔聊淹堂、游骋堂、亦是轩〕

聊淹堂、游骋堂两堂并列于数雨斋南,南向,东为聊淹堂(见下图),堂前乔松疏竹,

西为游骋堂(见下图),堂前有合抱雪松,绿荫如盖。中为天井,均为原沈氏园景物,明天启年间始建,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1985年重修。

亦是轩(见下图)在两堂南,隔院与游骋堂相望,东、西有曲廊与两堂相连。轩为1985年新建,一楹,高4米,面积7.5平方米,轩东、南、西墙有漏窗,可观四面景色。

三.邑庙景区

〔大殿、寝宫〕

城隍庙大殿(见下图,同下)于明清两代因火灾和兵祸屡毁屡建,今大殿及工字廊、寝宫均系清光绪八年重建。清代末年,殿前尚有井亭、头门、仪门、打唱台,天井内置铁鼎,抱厦内有石制“千砍”、“水盂”等,解放前多已无存。1983年大殿按原样修复,其南、北长50.66米,东、西宽23.54米,高5.24米,面积1192.54平方米。大殿重檐复顶,檐口饰钉帽,屋脊上塑蟠龙吐水戏珠图,两端塑动物及八仙。

殿北有工字廊与寝宫(见下图)相连,宫内置大床及家具,陈设华丽。殿西有月门,门额“逸趣”、“神韵”,由王仁元书;殿东侧有石板路通凝霞阁景区。殿前月台三面有石围栏,十八根望柱头上镌有形态不同的石狮。

邑庙里别有洞天(见下图)。

〔井亭〕

两座亭(见下图)均为原邑庙遗物,内有井,位于园东门外两侧。亭皆方形,飞檐翘角,斗拱花板,高3.1米,面积6.76平方米。经1986年修葺,檐口置人物塑像,亭内天花板镌双龙戏珠图,四周设石栏连四柱。

四.清镜塘景区

清镜塘景区(见下图)为金氏园遗址,而清镜塘则原是嘉定城区某条河的支流,“十年动乱”时期被填平作为学校操场的一部分,1985年改造秋霞圃时,重疏贯穿,面积大的如池,狭窄处如溪,岸线曲折多变,并有河道与桃花潭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

〔三隐堂、柳云居、秋水轩〕

三隐堂(见下图)位于园东北,1985年建,堂名系沿用华亭乡蒲华塘畔的原三隐堂之名,陈从周题额。堂南向,三楹,高6.1米,面积315.27平方米,宽敞明亮。

东与其相连的柳云居(见下图),原系金氏园景物,旧址无考,1985年新建,由陆慰萱题额。居一楹,西向,高5.1米,面积33.82平方米,四周植柳。

堂西侧为秋水轩(见下图),1985年建。轩西向,一楹,高4.5米,面积25.08平方米。轩南植桂花,西栽牡丹、杜鹃、海棠,北种腊梅。

〔青松岭〕

青松岭(见下图)位于景区西部,1985年挖塘推土而成。山南、北长3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米,遍植青松。

山顶有长方形亭,面积11.34平方米,高4.35米,1985年建,由徐家彝题“岁寒亭”额(见下图)。亭内置一方形石台,四周栽松、竹、梅。西南以黄石叠一座高6.2米的假山,山巅瀑布泻入山下小溪,溪中设汀步。

山南临塘处有扇形亭,东向,大弧长4.5米,小弧长3.8米,间宽3.8米,高4.25米,1985年新建,由丁祖敏题“补亭”额(见下图)。亭内顶面、漏窗、石台、石凳皆呈扇形,造型独特。

三隐堂的北面,还有一座1985年新建的建筑,名为清轩(见下图),北向,三楹,轩三面靠着园墙,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清镜桥连接到园内。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晚唐诗人杜牧在其《山行》里,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艳丽。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秋霞圃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观赏红叶的最佳去处,故将这首《山行》用在秋霞圃红叶的意境中再贴切不过!另外,在配乐的过程中,遴选了上海昆剧团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演唱的昆曲【牡丹亭】里的“惊梦”(山坡羊)一折,游园林,听昆曲,对于既喜欢园林,又喜欢昆曲的人来说,那可是神仙过的日子呢!下面为一组秋霞圃红叶图片(图1~图28)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园林旗袍秀】(图1~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片(选自网络)撰文 配乐 制作

棍道弟子

2017年12月6日完成

更新于 2020-07-10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