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最容易混淆的光照与热量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光热、降水是气候的重要因素。对于光热,学生们往往误解成,光和热是相同的,太阳光照多的地方就热,光照少的地方就冷。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就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论证。
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
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
2、日照时数与天气有关
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我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由于云雨多,光照较差。而我国的四川盆地,由于四周山岭阻隔,江面和地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易扩散,早晚气温较低时,水汽易凝结成雾,所以冬春两季常常笼罩在迷雾之中,阳光照射时间短,因而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方,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3、日照时数与大气污染有关
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杂质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大,地面光照差。
4、日照时数与海拔高度有关
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就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高原和山区的光照总比同纬度的平原好。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因此,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二、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由于地球是倾斜状态,即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总之是低纬度大而高纬度小,所以全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下热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而冬季相反。四川盆地虽然为全国太阳辐射最少,但因纬度低和盆地地形,夏季炎热;冬季由于受冬季风影响很小,而成为同纬度的温暖中心。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日较差小于裸地;河湖水田周围也因为水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而洋流的影响则是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3、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大气运动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在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递减,即与大气组成有关。如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少而气温低;至于大气运动,任何地方受到冷气团影响就降温,受到暖气团影响就升温。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是也是有联系的。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鸡西七、八月份也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是因为虽处较高纬度而太阳高度小,但白天可长达14个小时左右。
光热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有喜高温和耐温凉的,热量条件多是低纬优于高纬,平原优于山地。由于热量的地区不同,农作物在种类、产量、复种制度上有着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在我国,复种制度从南到北有着从一年三熟到一年一熟的递变规律。四川盆地虽多雾光照少,但纬度低,热量充足,水稻种植可达一年二三熟;农作物也有喜光和喜阴的,青藏高原虽为高原气候,夏季气温不高,但利用充足的光照仍可种植喜光耐温凉的作物,如青稞等作物;东北地区虽纬度高,热量少,但夏季可利用白昼较长光照条件好,种植喜光的玉米、大豆等。因而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宜的农作物,以达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