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最侥幸的那一个

文/两又同齐

前两天孔先生兴奋的跟我说买了两件秋衣,一件35元,两件50元,所以他干脆买了两件,说是隔壁摊位卖的,看着质量还行,比超市里要便宜很多。

我问他,掉色吗?孔先生说:人家卖衣服的说洗两次就不掉色了。再说哪有衣服一点颜色也不掉的。

于是孔先生在洗完第一次晾干后,穿到了身上,等中午回来的时候,说,“你看看我身上…”呵呵,那黑色几乎都掉满了身上,说是像刚从煤窑里出来有点夸张,但也是身上染的色实在是看不下去。

孔先生于是自己安慰自己道:“这才洗了一次呢,等多洗两次估计就会好很多”

于是在洗过第二次后,孔先生长了个心眼,这次里面套了个白色的短袖,这回就算掉色也掉不到身上,而且还可以看到掉色的程度。

晚上回家,脱掉黑色的秋衣,结果里面的白色短袖依然没有逃过被染上色的厄运。只见里面那白色上面铺满了黑色的点点,就像白纸上被小孩子点上了不规则的黑点一样。而且这黑色的点点还带着点毛绒绒。这看上去白色的短袖瞬间好像是穿过好几年的陈年旧货。

这次孔先生开始一边抱怨一边将黑色的秋衣丢到了沙发上,再也不穿了,不过还好,里面的白色短袖洗过后还是跟原来一样洁白。孔先生这会感叹到:“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我说:“你不去找找你隔壁卖衣服的理论一番?”

孔先生说:“人家一个卖衣服的,怎么知道进的货质量不好呢,再说,她自己也不可能每一件都试一试,钱都花了,衣服也穿过了,就当买个教训吧。你说我买的那个白色的应该不会掉色吧?再说白的掉完还能变成什么色呢?所以就当是五十元买了一件秋衣吧!”

我没有再往下说,因为有可能厂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贪小便宜的心里,然后价格又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不会掀起大的风浪,所以才会将这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来,以次充好,让你吃了哑巴亏还不能说话。

突然想起那么一句话,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这件掉色秋衣的价值大概就在于让消费者明白不要贪得太多。有时候你觉得便宜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很好。

但是如果是一些赠品或者试验品让你低价买回去,那质量一定是好的,因为商家的目的就在于推销他的大货产品,所以很多时候试验品或者体验品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如果你有幸低价买到新产品的试验品还是极低的的价格,那你一定是赚了。

就像一些推销课程的讲师,他们的体验课一定是要比正式的课程更有吸引力才会让客户通过体验后报名参加课程的培训。然而,真正的上课质量怎样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买一些东西一定要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逻辑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卖家可以得到什么?

就像孔先生的这件再也不会穿的秋衣,当时孔先生就是觉得便宜所以才买,即使是不好也不会到不能穿的地步,顶多是少穿几次而已。而小摊贩之所以将这衣服采购过来卖也是看到了里面自己有足够的利润可以赚,价格便宜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厂家之所以将这件不合格的衣服投放市场就是抓住了大家的这些心理,再说即使出现问题,这几十块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承担的起,也不会闹起太大的纠纷。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东西存在即是合理。再说没有肉疼的感觉人们也很少会长记性。比如,今天孔先生又觉得网上的某某东西太便宜了,决定要下手买,感觉不买自己就亏了,万一质量很好呢?当然等入手之后,又是一顿埋怨,然后再接着找便宜的货。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会是幸运的那一个,明明什么道理都懂,什么事情都明白,但是还是管不住自己讨便宜的心理,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呢?!

外贸:每一份工作都是在重复琐碎而细小的事

外贸:合作三年后才见面的客户

忆苦思甜真的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