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不能错过的短片,是这部奥斯卡最佳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电影派
Vol.1167

幼儿园又出事了。

四岁男孩,被幼儿园老师带进开水房,烫成重伤。

新闻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派爷也不禁思考;

现代社会中,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免遭各种意想不到的伤害。

恰好,今年的奥斯卡,就有一部这样题材的短片——

《沉默的孩子》

(The Silent Child (2017)

片子很短,只有19分钟,但是却打动人心。

它也获得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奖。

颁奖的时候,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可能很多观众都没有注意到。

影片中的女主角上台致感谢词的同时,手上还比划着什么。

这些手势,她是翻译给这部短片的另一位主演——

年仅6岁的英国女孩Maisie Sly。

没错,她就是那个“沉默的孩子”。

Maisie是不幸的,她的聋哑症,遗传自家族。

但她又是幸运的。

父母为了她的未来,特意搬到了特教学校教学质量比较高的地区。

影片所描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

但是Maisie饰演的小女孩,就没那么幸运了。

故事中沉默的孩子名叫Libby。

同样,她是幸运的;

出生在一个富庶的中产家庭中,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家中两台明晃晃的奔驰豪车,也彰显了他们家的地位。

但她也是不幸的。

她的父母、哥哥和姐姐,都拥有着正常的表达能力。

只有Libby自己,在这个家中是“特殊”的。

而她的父母,也并没有给她应有的关心。

爸爸忙工作,妈妈忙应酬,哥哥有大提琴课,姐姐要跳芭蕾。

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没人在意Libby心里想什么。

随着年纪的增长,Libby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家中格格不入;

因此性格也变得愈发孤僻怪异。

连妈妈也对她无能为力。

于是,为了让Libby更好地适应家庭环境,以及未来在社会上立足;

父母雇佣了一个手语老师,希望让Libby学会读唇。

这样她就能听懂别人讲的话了。

连爸爸都说,没报什么太大期望。

她能在上学的时候多点自信,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认真负责的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家长的要求,训练Libby的读唇能力;

而是试着和她做朋友。

Libby看得懂手语,于是老师便试着和她用手语交流。

逐渐地,曾经冷漠的Libby,竟然一点点地打开了心扉。

她们一起看电视、玩游戏、逛公园,度过了一个个有趣的下午。

Libby的转变,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

她的脸上,不仅多了曾经没有过的阳光和欢笑;

甚至还会主动和饭桌上的家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

随着交往的深入,老师发现,相比于让Libby学读唇,试着融入正常人的社会;

不如让她熟练掌握手语技能,以后去一所特教学校,或者和学校沟通,增加特教老师。

这样的环境,会更加有利于Libby的成长。

然而,妈妈却不是这样想的。

哟?小丫头还有两幅面孔?不就是想要推销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妈妈觉得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受到了侮辱。

一个年轻的特教老师,不比自己更了解女儿。

于是,一家人依然固执地把孩子送到了正常的小学。

Libby也再次陷入了被孤立的状态。

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

下课没有小朋友们和她玩耍,只能自己孤零零地站在角落,手足无措。

对Libby放心不下的手语老师,看到了这一切,但是却无能为力。

在这样悲伤的气氛中,短片结束了。

派爷的文字,传达不出影片营造出的忧伤和悲悯;

想看全片的宝宝们戳这里——

回到影片本身,发生在Libby身上的一切,可以用悲剧二字形容。

然而这样的悲剧,并不只出现在充满戏剧性的电影桥段;

现实中有不少聋哑孩子们,正在遭受相同的困境。

他们不该被社会孤立;

相反,社会应该营造出更适合他们生活的环境。

而派爷更想说的,是对于儿童保护的问题。

击垮手语老师和女孩的,实际上并不是影片中的家长;

而是那句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以及那句话背后象征的偏见和执念——

“我这是为你好。”

妈妈觉得,Libby要学会融入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将来才能不被社会抛弃;

所以她坚持要让孩子学习读唇。

妈妈觉得自己是孩子的家长,所以有权力替她选择未来。

有些失格的老师也是如此,以为体罚的方式,也是“为孩子好”的一种选择。

但成年人的行径,反而却给孩子的心灵和肉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现实中,孩子们真正的想法没人去关注;

孩子们的未来,我们成年人也没办法保护。

100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留下一句“救救孩子。”

可惜可悲的是,100年后,这句话听起来仍旧刺耳,振聋发聩。

是时候,救救孩子了,正义可以迟到,绝不能缺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