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是禅宗六祖,也是创立南宗的慧能禅师的一首佛偈,背后是南宗和北宗对于参禅者见道悟理的过程之争论。这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五祖弘忍传法,引起了宗门法统之纷争。

神秀与慧能的“斗法”
故事发生在初唐时期,弘忍禅师在他的道场冯茂山东山寺(湖北省黄梅县)中传法,也就是挑选自己的接班人。
弘忍禅师聚集起所有门人,首先对众人普遍追求获得福报的修行目的表达了不满,提醒大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见道悟理,不要在修行的路上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图|五祖弘忍)
而后,弘忍禅师声称要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谁有意向参选就写一首佛偈,比试下谁的佛偈最有见解,谁就接过自己的传法袈裟。
在当时,大家公认“上座”法师神秀为众僧中修为最高之人,大家都自知无法与之相争。因此,一时间竟然无人出来写佛偈。
神秀虽然是众望所归,但心里也犯嘀咕,生怕自己的修为不合弘忍禅师之意。所以,他趁着夜间大家都入睡后,悄悄地在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图|神秀画像)
神秀心里盘算着,如果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觉得很好,自己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如果弘忍禅师觉得不好,那他就装哑巴。
神秀写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高度赞扬了这个佛偈。然后,弘忍将神秀单独留下。
原来,弘忍禅师已经猜到了这首佛偈是神秀所作,便对他说:“你凭借此佛偈的见解,已经有资格传承我的衣钵了。”
听弘忍这么说,神秀虽心中大喜,但还是诚惶诚恐地问:“师傅,您如何评价这首佛偈?弟子的修为到底如何?”
神秀本想再听一听师傅亲口称赞自己的修为,但他没想到弘忍禅师会这么说:“这首佛偈的见解很好,慧根尚浅之人按照此法门修行,应该不会堕落行恶。但是,你的修为离大彻大悟还远,只能算登堂,还没能入室。”
神秀原本屏住呼吸准备迎接胜利,没想到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顿时心底冰凉。
弘忍禅师看出神秀的失落,便说:“要不你回去再重新写一首,我再决定是否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回去后,不管他如何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一首更高明的佛偈。
这时候,东山寺中一个负责扫地舀米的杂工听人背诵了神秀的佛偈,觉得有些不妥。这个人就是慧能,此时他还不是什么高僧,甚至还没正式剃度,只是个在寺院中打杂的,也不知道这佛偈是弘忍选拔接班人的考题。
慧能来到写有神秀佛偈的墙边,觉得自己并不认同此参禅法门。于是,他也想出了一首佛偈。
因为慧能不会写字,便请人将自己的佛偈也写在了墙上。

慧能的佛偈就是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了慧能的佛偈,当众批评了慧能。慧能心里十分委屈,就回去继续干活了。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慧能突然接到了弘忍禅师的传唤。弘忍对慧能说:“你的佛偈见解非凡,白天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怕有人加害于你。”
然后,弘忍将《金刚经》秘密传授给了慧能,又将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交给他,命人保护他下山逃命。
弘忍为何这么做?我们常以为佛门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权和利的纷争。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佛门的权力斗争甚至比凡尘更惨烈。
神秀是“上座”和尚,势力太大了。慧能得到了代表禅宗传承人的袈裟,就意味着他那与神秀截然不同的参禅理论将要成为正统。
理念之争大于一切,这已经不是神秀个人荣辱的问题了。弘忍禅师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才会那么做。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他们在争什么?
出家人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词语就是“悟道”。“道”,是最终目的,而“悟”既是过程也是方法,慧能与神秀辩的就是“悟”这个方法。
即,得道的法门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
神秀佛偈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是开悟的场所(身是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人的心应该是清净的,所以,他将心比喻成镜子(心如明镜台)。镜子之所以看上去脏,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污染,所以要经常擦拭上面的尘埃。擦镜子就是修行,把镜子上面的尘埃都擦干净了,就到达了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了。这就是“渐悟”,指的是悟道这个过程是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慧能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如明镜道是真的,但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明镜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佛教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显露,就是开悟的过程,既可以慢慢将镜子擦干净来显露,也可以捅破一层窗户纸来显露。前者就是渐修,后者就是顿修。
神秀认为成佛之道,只有渐悟一种法门。而慧能认为渐修和顿修都是成佛之道,资质差的人适合渐悟,资质好的人适合顿悟。这就是慧能与神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