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镇定的国军名将,吃饭时子弹把筷子打断了,他照吃不误

作为一名将军,处变不惊应该是基本素质,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不能一遇到事就先慌了。

在这方面,开国中将刘昌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刘昌毅是我军赫赫有名的猛将,也是许世友最欣赏的部下,到了哪里都带着他,人送外号“猛张飞”。

其实,刘昌毅还有一个绰号,叫“四不走”将军,哪“四不走”呢?——“不吃饱饭不走,不睡好觉不走,不喝完酒不走,不见敌人来不走。”

是不是很有范儿?

1947年,刘昌毅率部到达陕西两河口,正要准备吃饭,突然哨兵报告说,东北方向发现有敌军,要赶快撤。

刘昌毅没有理会,而是问炊事员:“饭做好了没有?”炊事员说:“做好了。”刘昌毅大手一挥,说:“吃饭!”

刚吃了一半,哨兵又来报告,说西南方向也发现了敌军。刘昌毅仍然没有理会,问大家:“都吃饱了没有?”

大家纷纷说:“还没吃饱。”刘昌毅哈哈一笑,说:“吃饱饭再走!”

又过了一会儿,其他几个方向也都传来了敌军的消息,甚至已经有炮弹落在了附近。但刘昌毅仍然镇定自若,等大家都吃完了饭,收拾好了碗筷,这才下令撤退。

这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气度,确实不是常人能比的!

在国军方面,同样不乏这样镇定的名将,比如刘汝明和李玉堂。

刘汝明是冯玉祥帐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抗战时期曾担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

1938年7月,刘汝明刚升任第28军团军团长,在湖北广济县与日军交战。日军仗着空中优势,每天都派飞机来轰炸,刘汝明的军团指挥部更是重点轰炸对象,经常有炸弹落在指挥部的附近。

部下们为了刘汝明的安全,多次劝他换个地方,搬到防空洞,但是刘汝明为了离前线更近,方便指挥,始终不同意搬。

这天,刘汝明正在指挥部里看地图,突然敌机来了,指挥部的人都能听到敌机在头顶上轰鸣的声音,于是赶紧劝刘汝明躲避。但是,刘汝明却头也不抬,继续看地图,还说了一段话:“他们的飞机来了,未必会炸我们这个地方;即使炸这个地方,也未必炸这所小房子;就算炸了我们这个房子,也未必能炸中我们。”

看看吧,这份镇定的心态,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名将!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日军的飞机扔了一通炸弹,却始终没有一颗落在指挥部,刘汝明等人安然无恙。

相比刘汝明,李玉堂经历的事更加惊险,也更能体现他的镇定。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了,第10军军长李玉堂率部参加战斗,指挥部设在一座祠堂里,因为离前线很近,经常会有子弹飞过来。

这天中午,李玉堂正在吃饭,突然,一颗子弹不知道从哪里飞过来,正好击中了桌子上的菜碗,菜撒了一桌子。

但是,李玉堂毫不在意,把碎碗片拨拉到一边,继续夹菜吃。

没过一会儿,又有一颗子弹飞过来,把李玉堂的筷子也打断了。够危险吧?然而李玉堂仍然像没事人一样,扔掉筷子,继续用手抓着菜吃,好像子弹跟他没关系似的。

这时,身边的人都吓坏了,赶紧劝他躲避一下,但李玉堂毫不在乎地说:“不用怕,都是流弹,打不死人。”

就这样,在流弹乱飞的指挥部里,李玉堂淡定地吃完了饭,继续看着地图指挥战斗。

这样的人,你说牛不牛?

在这次长沙会战中,李玉堂的第10军打出了惊人的战绩,荣获3面飞虎旗,要知道,在这之前,还没有中央军获得过这面象征抗战最高荣誉的“飞虎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