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洞箫吹好,除了技术还有心境

一段时间里,箫友从不能把洞箫吹响,到可以吹简单的曲子,再到沉下心来心甘情愿地练基本功,磨练技术和心性,这都是在不断进步。
洞箫作为一门乐器,有其技术层面的困难,必须掌握好,掌握好了才能发展。
但决定洞箫的吹奏水平达到何种程度,吹出来的声音达到什么层次的,还取决于人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心走到什么层次,出来的声音就能达到什么层次。洞箫的音乐里渗透着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精神方面的理解。
(细分的话,箫可以分为紫竹洞箫、南箫、琴箫等,发声原理和训练方法基本是一样的,不是我们今天谈的重点,本文暂且都称为洞箫)
什么样的心境才更容易把洞箫吹好?
古时的音律大家,每次弹琴前,总会净手焚香,沐浴更衣,以表达对弹奏本身的恭敬。
这种对琴的恭敬同样适用于洞箫。
对洞箫的尊重,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恭恭敬敬,认真对待,才能一丝不苟,才可能达到更高水平。

并不是只有演奏乐器时需要这种恭敬,想做好任何一件事,心怀恭敬与尊重,更容易出成绩。一些文坛大儒在读书作文前也会静坐养性,使自己的精神和古代圣贤的精神达到高度契合,这样才能做出好文章。

净手焚香,沐浴的不仅是身体,更是自身念头的灵净空性,了无尘秽。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后每个箫友吹箫前都要净手焚香、沐浴更衣那么郑重,心诚神至。
在各种信息充斥的现代,人们失去了千百年前的那份宁静,为生活疲于奔波,为考试烦心苦恼,为未来迷茫无助,整个工业社会充满了一种浮躁的气息。
宁静致远。吹奏前,洗一洗手,喝一口水,调整一下呼吸,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再吹,状态岂不更佳?环境浮躁,我们却始终保持一颗通透明澈的心。远离喧嚣,品一壶香茗,奏一曲高山,观花开月落,看星移斗转,美哉妙哉!
洞箫,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一管竹子,没有任何配件,如此纯朴,在气息的催动下与我们的心脉相通,意达万里。
它发音柔和、细腻、含蓄而深远,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洞箫温润如玉,委婉优雅,在低沉委婉的箫声中,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
洞箫,更像是个老师。随着练习的深入,会发现不是我们在练箫,而是箫在默默无声地教导我们,恩赐着我们。
一遍遍的基本功训练,教会了我们专注与融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论是站姿还是坐姿,箫要求我们保持上身端庄中正,这是在教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把箫吹得更有韵味,需要文化积累作支撑,箫本身就浸透着中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客有吹洞箫者,扣弦而歌之,其声呜呜然”,“玉壶光转,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李白,杜牧,苏轼,辛弃疾……
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保持一份恭敬,聆听箫的教诲,感悟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洞箫,回馈给你的,不只是好听的音乐。
(0)

相关推荐